关注排名全国排名:-- 四川排名: 85 甘孜排名: 4
主要开设开设藏语专业、藏医与藏药专业、藏族工艺美术专业、藏汉文秘、藏汉翻译专业、藏民族文化导游专业、双语师资、藏汉双语计算机等专业。
“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品牌”。突出藏文特色、挖掘藏文优势,是省藏文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办学过程,我校一直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办学理念,始终强调和突出藏文特色。
特殊的课程设置。省藏校一直铭记“抢救、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文化”的办学宗旨,系统开设了以藏族文化“大小五明学”(大五明:工艺学、藏医学、声明学、正理学、佛学。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的所有课程,特别是目前国家其他院校均没有开设的声明学、因明学、星象学、内明学等课程我校均开设并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学校以“争创特色鲜明、藏区一流中专学校”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规范教育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我校为“四川省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主要承担以藏语文为主的藏汉双语培训工作,使学校的教育职能进一步拓展。
四川省藏文学校犹如青藏高原上一株绽放的格桑花,绚丽多姿散发出诱人祥瑞的馥郁馨香;仿佛是一座奇峰在荒漠的大地上突兀;又好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广阔的星空中闪烁,时时处处沐浴着党改革春风和民族政策的光辉。四川省藏文学校是一所隶属于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省属中等专业学校,位于康定城北头道桥雅拉河畔,与名闻遐迩的跑马山相望。校园依山傍水、林木葱郁、景致幽雅,特色独具,是求知、治学和研究的理想场所。
四川省藏文学校以系统传承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为目标,是我国第一所“以藏文为主、用藏语文授课”的双语教学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根据学校办学宗旨、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了学习一年基础课,二至三年专业课的学习制度和方法,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建校30年来,学校为抢救、继承和发展藏族文化和开展藏语文教学等,总结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四川藏区乃至全国藏区培养造就了3000多名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较高藏语文水平和一定的汉文水平的藏文师资、藏医医疗、藏学工作者、藏学研究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为祖国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四川省藏文学校能够从小到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在藏文化的这块沃土之中;办学实力从弱到强,是因为它代表了藏民族在改革中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办学模式独具特色,被藏区、国内乃至国外友好人士所肯定,因而它已经成为培养藏区建设人才的摇篮。
@一部省藏校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一部省藏校的历史,就是一部同舟共济的团结史;一部省藏校的历史,就是一部藏校人拼搏奉献、呕心沥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史;一部省藏校的历史,更是一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不懈奋斗史;一部省藏校的历史,也是一部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史。德格竹庆巍峨雪山曾记得、道孚八美陡峭雅拉神山曾记得、道孚鲜水河的滔滔激流曾记得,为了省藏校今天的发展和辉煌,无数的有识之士为她奔波、为她奉献、为她求索、为她耕耘、甚至为她献出生命。
由于历史的原因,藏族文化在“文革”期间遭受到严重的摧残、甚至濒临灭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上拨乱反正,纠正了民族教育的失误,使民族文化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1981年8月18日,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建立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的请示报告》(川民委〔1981〕第70号),报告充分阐述了藏族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培养藏文化专门人才对民族地区及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报告中明确指出:“藏族是我国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藏族文化在文学、哲学、史学、历法、经学等各方面都已形成独立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也曾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学者,并流传下来大量藏文典籍、著作。近年来,国外对藏族文化历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我们由于‘左’的影响,相当长一个时期取消了对藏文化的学习、使用和研究。目前,省内的藏族知识分子和对藏文化历史有研究的汉族学者、专家大多年老体衰,而藏族青壮年中通晓藏文的已为数甚少,为了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藏族文化专门人才,促进我省藏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议设立四川省藏文学校。培养目标是为我省培养藏语文专业研究人员、藏语文教师和藏医人员。”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研究,于1981年8月31日以(川府函〔1981〕175号)文同意建立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隶属于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981年10月5日在海拔4200多米的甘孜州德格竹庆雪山脚下正式建立了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从此开启了她艰辛而漫长的创业历程。
建校伊始,困难重重。首先是师资问题:在省民委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各有关州县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筹备组的同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深入广大农牧区,四处登门求贤,感动了一批埋名深山的老藏族知识分子、专家和学者,出山为藏校担任教学工作。建校之初的教师除4名之外,全是民间学者。其次是生源问题:由于民族教育一度受到破坏,当时无专门的藏文中学毕业生,但抢救工作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藏校第一批学员是在甘孜州招收的具有一定藏文基础的社会青年。再次是学校的硬件问题:学校没有校舍和教学设备,师生们以帐篷为教室、膝盖为桌子、大地为板凳。没有可仿的经验、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没有安定舒适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师生员工只有为抢救、继承藏族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在这共同目标的鼓励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使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中走上了正轨;也因这特定的历史条件,学校只能采取了特殊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省藏校创造了新中国中专学校办学史的奇迹。
四川省藏文学校建在海拔4200多米的德格县竹庆乡,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束缚了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1983年7月,学校校部从竹庆迁至原乾宁县八美区;1985年7月,由于分两处办校,困难重重,学校又迁居道孚县,借住在原甘孜军分区56175部队的营房中,并于当年更名为四川省藏文学校。校址的不固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学校事业的发展。1993年6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四川省藏文学校选址康定的决定。同年8月16日省民委研究决定:由省民委、甘孜州和藏校共同组成搬迁领导小组。在省委省府的关心支持、省民委的多方努力下,终于在1994年3月18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将康定医疗所(原陆军52医院)的房地产转让给了省藏校。1994年9月学校正式迁到康定城北头道桥,固定了校址,结束了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式帐篷学校”的办学历史。一部省藏校的创业发展史,既是一部民族团结、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历史;又是一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四川省藏文学校招生计划
关注排名全国排名:-- 四川排名: 85 甘孜排名: 4
主要开设开设藏语专业、藏医与藏药专业、藏族工艺美术专业、藏汉文秘、藏汉翻译专业、藏民族文化导游专业、双语师资、藏汉双语计算机等专业。
办学模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品牌”。突出藏文特色、挖掘藏文优势,是省藏文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办学过程,我校一直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办学理念,始终强调和突出藏文特色。
特殊的课程设置。省藏校一直铭记“抢救、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文化”的办学宗旨,系统开设了以藏族文化“大小五明学”(大五明:工艺学、藏医学、声明学、正理学、佛学。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的所有课程,特别是目前国家其他院校均没有开设的声明学、因明学、星象学、内明学等课程我校均开设并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学校以“争创特色鲜明、藏区一流中专学校”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规范教育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我校为“四川省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主要承担以藏语文为主的藏汉双语培训工作,使学校的教育职能进一步拓展。
办学实力四川省藏文学校犹如青藏高原上一株绽放的格桑花,绚丽多姿散发出诱人祥瑞的馥郁馨香;仿佛是一座奇峰在荒漠的大地上突兀;又好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广阔的星空中闪烁,时时处处沐浴着党改革春风和民族政策的光辉。四川省藏文学校是一所隶属于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省属中等专业学校,位于康定城北头道桥雅拉河畔,与名闻遐迩的跑马山相望。校园依山傍水、林木葱郁、景致幽雅,特色独具,是求知、治学和研究的理想场所。
四川省藏文学校以系统传承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为目标,是我国第一所“以藏文为主、用藏语文授课”的双语教学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根据学校办学宗旨、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了学习一年基础课,二至三年专业课的学习制度和方法,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建校30年来,学校为抢救、继承和发展藏族文化和开展藏语文教学等,总结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四川藏区乃至全国藏区培养造就了3000多名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较高藏语文水平和一定的汉文水平的藏文师资、藏医医疗、藏学工作者、藏学研究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为祖国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四川省藏文学校能够从小到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在藏文化的这块沃土之中;办学实力从弱到强,是因为它代表了藏民族在改革中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办学模式独具特色,被藏区、国内乃至国外友好人士所肯定,因而它已经成为培养藏区建设人才的摇篮。
历史沿革@一部省藏校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一部省藏校的历史,就是一部同舟共济的团结史;一部省藏校的历史,就是一部藏校人拼搏奉献、呕心沥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史;一部省藏校的历史,更是一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不懈奋斗史;一部省藏校的历史,也是一部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史。德格竹庆巍峨雪山曾记得、道孚八美陡峭雅拉神山曾记得、道孚鲜水河的滔滔激流曾记得,为了省藏校今天的发展和辉煌,无数的有识之士为她奔波、为她奉献、为她求索、为她耕耘、甚至为她献出生命。
由于历史的原因,藏族文化在“文革”期间遭受到严重的摧残、甚至濒临灭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上拨乱反正,纠正了民族教育的失误,使民族文化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1981年8月18日,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建立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的请示报告》(川民委〔1981〕第70号),报告充分阐述了藏族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培养藏文化专门人才对民族地区及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报告中明确指出:“藏族是我国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藏族文化在文学、哲学、史学、历法、经学等各方面都已形成独立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也曾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学者,并流传下来大量藏文典籍、著作。近年来,国外对藏族文化历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我们由于‘左’的影响,相当长一个时期取消了对藏文化的学习、使用和研究。目前,省内的藏族知识分子和对藏文化历史有研究的汉族学者、专家大多年老体衰,而藏族青壮年中通晓藏文的已为数甚少,为了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藏族文化专门人才,促进我省藏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议设立四川省藏文学校。培养目标是为我省培养藏语文专业研究人员、藏语文教师和藏医人员。”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研究,于1981年8月31日以(川府函〔1981〕175号)文同意建立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隶属于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981年10月5日在海拔4200多米的甘孜州德格竹庆雪山脚下正式建立了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从此开启了她艰辛而漫长的创业历程。
建校伊始,困难重重。首先是师资问题:在省民委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各有关州县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筹备组的同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深入广大农牧区,四处登门求贤,感动了一批埋名深山的老藏族知识分子、专家和学者,出山为藏校担任教学工作。建校之初的教师除4名之外,全是民间学者。其次是生源问题:由于民族教育一度受到破坏,当时无专门的藏文中学毕业生,但抢救工作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藏校第一批学员是在甘孜州招收的具有一定藏文基础的社会青年。再次是学校的硬件问题:学校没有校舍和教学设备,师生们以帐篷为教室、膝盖为桌子、大地为板凳。没有可仿的经验、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没有安定舒适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师生员工只有为抢救、继承藏族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在这共同目标的鼓励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使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中走上了正轨;也因这特定的历史条件,学校只能采取了特殊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省藏校创造了新中国中专学校办学史的奇迹。
四川省藏文学校建在海拔4200多米的德格县竹庆乡,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束缚了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1983年7月,学校校部从竹庆迁至原乾宁县八美区;1985年7月,由于分两处办校,困难重重,学校又迁居道孚县,借住在原甘孜军分区56175部队的营房中,并于当年更名为四川省藏文学校。校址的不固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学校事业的发展。1993年6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四川省藏文学校选址康定的决定。同年8月16日省民委研究决定:由省民委、甘孜州和藏校共同组成搬迁领导小组。在省委省府的关心支持、省民委的多方努力下,终于在1994年3月18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将康定医疗所(原陆军52医院)的房地产转让给了省藏校。1994年9月学校正式迁到康定城北头道桥,固定了校址,结束了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式帐篷学校”的办学历史。一部省藏校的创业发展史,既是一部民族团结、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历史;又是一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最新招生
JE技校导航:全国技校排名 2022年技校招生信息 10大女生专业 10大男生专业 各地技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