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更新日期
2022-05-29 19:23
学校类型
民办学校
教学领域
--
电话
8989 2372
官网
http://www.szmsubit.edu.cn
学校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如意路299号(过渡校区)
学校地址来源:2018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章程
学校地址:过渡校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如意路299号,邮政编码:518172。永久校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新城。
联系方式来源:2019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综合评价本科招生实施方案
咨询及联系方式

报名材料邮寄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如意路299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518172

招生咨询:0755-28323398,28323360 传真:0755-28323398

电子邮箱:zsb@***.cn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网:http://zsb.***.cn

微信公众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9年3月5日

联系方式来源:2018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章程
招生咨询及联系方式:

学校招生网址:http://zsb.***.cn,

咨询电话:0755-28323398,传真:0755-28323398,

电子邮箱:zsb@***.cn 。

联系方式来源:2018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本科招生实施方案
咨询及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如意路299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518172;

招生咨询:0755-28323398,传真:0755-28323398;

电子邮箱:zsb@***.cn;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网:http://zsb.***.cn;

微信公众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8年1月20日

2018年测试样题

联系方式来源:2018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简章
咨询及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如意路299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518172;

招生咨询:0755-28323398,传真:0755-28323398;

电子邮箱:zsb@***.cn;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网:http://zsb.***.cn;

微信公众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8年1月20日

2018年测试样题

二、学校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如意路299号(过渡校区)

联系方式

0755-28323398/28323350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如意路299号(过渡校区)

学校简介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下称学校)是深圳市大力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项目之一,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三方合作举办的非盈利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6年10月27日,学校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

1.目标定位

学校是国内第一所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大学,以建设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和高水平研究,服务中俄两国战略合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学校以高精尖为教育发展方向,计划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学校将采用中文、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可以拿到莫斯科大学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颁发的两个文凭。

2.办学规模

2017年是学校首次面向全社会招生,本科教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材料四个专业,共计招收学生113人。硕士教学招收纳米生物技术、生物生态学、俄语和俄罗斯文学三个专业,共计招收学生23人。其中,前两个硕士专业为英语授课。学校还招收了4名本科留学生和3名硕士留学生。

学校远期学生规模为在校生总数5000人。同时,学校不仅将招收中国学生,还将招收俄罗斯、中亚和东欧地区的留学生,承担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项目,为促进“一带一路”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为中国高等教育与欧亚地区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3.教学科研

学校将在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文理工并重,服务于中俄两国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兼顾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拥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并根据发展需要建立若干研究中心。

学校的学科专业将以满足中俄战略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进行设置。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教学方法尝试研究讨论式教学、自主和交互式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校学科建设将充分发挥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学科特色,贯彻国家鼓励新兴交叉学科的政策,以促改革,推进中国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深化与改革。同时,通过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改革,培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