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IT教育,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按照“新工科”建设思想,全面贯彻基于成果导向(OBE)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创新创业和专业竞赛,注重专业技能的实用性,推进应用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专业方向。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方向,该方向采用3+1模式,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即前“3”年在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接受本科素质教育,由中科院的专家开设人工智能前沿课程,工程实践教育贯穿始终,后“1”年,学生前往科学院系统的企业实训与实习。借助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的优势,培养人工智能应用人才。
积极探索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的IT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专业方向的应用班,从大二开始不间断的引进企业工程师进校授课,引进企业工程师进校开展基于企业案例教学的实践教学,综合实训,以企业视角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能力,更新学生观念、了解IT前沿技术。
关注专业动态,引导学生热爱专业。新生开学对学生进行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就业形式深入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优势,激发学生勤学、苦练的奋斗精神。
真实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收集整理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企业综合案例,充实教育教学内容。利用企业案例引导教学,每门含实验的课程要求完成不低于2000行代码当量的实践训练,4年超过2万行代码;完成两个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综合系统,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深度校企合作,建立园中园,让学生真实接触IT行业。依托中关村软件园和学校的优质资源,建设校内产教融合的工程实践技术研发中心,引入本地和外部IT企业的真实项目落地校内,建设“园中园”,弥补丽江IT产业弱和IT人才培养资源环境不好的缺陷,活跃校园IT产业和技术氛围,营造学生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大环境,积极创造学生接触真实企业的环境,让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感受真实的IT企业氛围,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学生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专业熏陶,让学生看到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加强数理基础教育、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强化数理课程的教学力度,以保证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确保毕业后有潜力深入专业对口就业。确保毕业后的厚基础,加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容易的适用工作岗位,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引导学生设计和规划大学生活。开设系列主题讲座,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有计划地开设“你的人生如何设计”“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专业毕业生”“如何考研、考研准备”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不断的实现理想。
参加专业竞赛,锻炼自我,树立自信。大一新生要求全员参加计算机基本核心技能竞赛,进入大二后,积极组织参与专业竞赛和学科竞赛(A类、B类),与全国大学生同台竞技。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毅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竞赛中收获成功同时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斗志,树立学生自信心。近五年信息学院共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中获奖300多人次。
营造刻苦学习氛围,鼓励考研。大一进校开始,每年为学生开设考研辅导讲座,分析考研的优势,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考研。每年为高年级考研学生提供免费的考研数学辅导、专业辅导,营造考研学习氛围。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结合IT教育的应用性,对含实践类课程考核评价逐步实现一对一答辩和现场操作、演示等考核方式,落实学习效果,保障学生学有所成。
专业实习。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企业工程师带着实际项目进驻学校开展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大四上学期要求所有学生参加企业综合项目训练的专业实习,缩短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后100米距离,为毕业生就业提高竞争力。
实习前岗前培训。人工智能方向第4年到中科院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缩短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后100米距离,通过一年的专业实习实训,学生能够很自信的去竞争就业岗位。
导师制度。由学院领导牵头,大一入学后为学生指定专业教师作为大学四年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学习。
答案来源于: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