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改革招生制度入手。过去我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有的学生免试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现在看来有很多弊端。由于有些专业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要求很高,我们从2004年开始对入职校的学生实行面试的办法,根据学生成绩帮助其选择专业。对一部分成绩稍差,但有一定潜力的学生实行预科班制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控制了职校学生的质量。同时,把没考上职业高中的学生也组织起来,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达到初级职校的劳动技术要求。对那些职业高中阶段文化课较好的又有报考高校愿望的学生,实行单独编班,强化补习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满足报考特殊高校的愿望。
残疾人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普通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遵循残疾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夯实、拓宽就业之路,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一方面我们按照普通职业教育的要求,我校规范了专业设置,完善了课程计划,明确了教学要求。参照职业学校课程计划,开足课程。在开齐职业教育专业课、专业理论课的同时,力争开足文化课。现在学校开设了包括英语、物理、化学在内的全部文化课程,还特别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开设外语课的初期,教师和学生都有为难情绪,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在全国特教学校较早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之一。另一方面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残疾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度调整了课程计划。一是小学阶段增加了美术方面的儿童画、手工制作及计算机课课时,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培养动手能力;二是初中阶段增加了素描和色彩课时、增设木雕、彩绘和适应时代需要的计算机课。培养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高中职业教育打基础。
1、面向全体教师,实施铸师魂、强师德、练师能系统工程
点燃教师心灯。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爱心、耐心、关心为动力,将师德与考核晋级挂钩,增强依法治教意识。通过党团课、讲座、报告会,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教育,使内化素质,外塑形象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讲学校历史、用无私奉献精神鼓励在校教师发扬优良传统。
激活内培机制。面对学生需要和市场需求,我校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情况,采取毛遂自荐与定向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专职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经历了专业人员从无到有、从外请到内聘;专业水平,从委培到自培、从模仿普通职业教育到注入残疾人职业教育个性的创建过程。教师的专业技能正在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管理机制。
组织科研沙龙,让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共同的探索,激发教师研究探讨问题活动。组织教师读书汇报会,每学期初一次、鼓励教师读书。组织教师写课后反思、感悟,写教师生涯设计。
铸就特教师能。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与理论的培训,使教师们理念更新,并有不断探讨新问题的愿望。加强教师基础的基本功训练,使教师具备基本的特教教师的素质,如三笔字、手势语、课件制作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竞赛活动,要求教师不强调学校的特殊性要与其他学校教师同台竞技,这使教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近几年来教师们先后在省市级教师业务素质大赛中获奖,在市教育局职教处组织的技能展活动中获得总分第一名。有6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全天候教师,3名教师在市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教师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百余次。这些奖励的获得让教师们自己满足了自信我能行,我棒研究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已见雏形。
2、完善制度,加强对教师成长的管理
充分发挥地区中心校的作用,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为吉林地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在制度上注重对教师成长的管理,将教师分为三个培养梯次,三年将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六年培养成为骨干教师,九年培养成为名教师。学校图书室为教师订阅了所有权威性报刊杂志,为教师们购买了当今前卫的教育书刊并严格规定教师借阅,同时还鼓励教师自己投资购买专业书籍。
3、下大气力,加强骨干教师培训
通过自我培训、集中培训、走出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使骨干教师能够从纵横两个层面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发展新趋势,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研究新时期特教发展新策略和新方法,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发展总体趋势。
4、实行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
我校实行岗位聘任制后,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性机制,把高素质、愿奉献、勤实践、能创新的优秀教师推上管理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管理中提升。拓宽求贤渠道,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让专业水平高的能人充实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中来,优化教师结构,激活了教师队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特教人的无私奉献与孜孜以求,开创了吉林市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新的篇章。十一五期间,学校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吉林省特殊教育实验校、吉林省绿色学校、吉林省残疾人之家、吉林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先进性教育先进集体、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市教育局先进党支部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成为吉林市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吉林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吉林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生源基地、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生源基地。学校有7人次获得了国家级荣誉符号,17名教师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6人次获市级荣誉称号,其中有5名教师获市级全天候任课教师,1名教师获省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省优秀班主任,1名教师获吉林市劳模称号。
在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我们注重层次性、适应性。
(一)一是巩固美术、计算机等专业,先后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有用之才,毕业生就业面越来越广,就业层次也越来越高。就业从原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到现在从事电脑设计、教育工作、职业画家,有的学生还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并担任部门主管,实现了聋生就业渠道、就业层次的飞跃。
(二)二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聋哑人感性知觉认识强的特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美术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聋生在美术方面学习和教学规律,感到这一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开设了中国画专业,使专业能力强、文化课相对薄弱的学生找到了发展和成才之路,使学生走专业画家成长之路。中国画专业中开设了古诗欣赏、美术理论、书法、名画欣赏等专业课程,系统学习专业理论,提升整体素质。此专业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学生作品直接进入市场,使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身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化专业的兴趣。学生作品通过网上出售,定单出售,使学生作品产销一线,实现教育、生产、销售一条龙。学校还组织优秀学生参与比赛,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获得画家的身份,走专业画家成长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画专业符合聋人的特点,又有社会需求,许多聋人大学毕业生纷纷来校学习,中国画专业受到家长、学生的一致认同。
(三)三是传统专业做大做强,如计算机专业、美术专业,并将两个专业延伸发展,让优秀的毕业生进入大学校门。
(四)四是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如烹饪、服装、木雕等专业。同时又不断地考察、论证开设新的专业,从而满足聋生养家糊口、自食其力、服务社会、成名成家的需要。
(五)打造品牌队伍,实现人才强校
1、面向全体教师,实施铸师魂、强师德、练师能系统工程
点燃教师心灯。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爱心、耐心、关心为动力,将师德与考核晋级挂钩,增强依法治教意识。通过党团课、讲座、报告会,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教育,使内化素质,外塑形象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讲学校历史、用无私奉献精神鼓励在校教师发扬优良传统。
激活内培机制。面对学生需要和市场需求,我校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情况,采取毛遂自荐与定向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专职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经历了专业人员从无到有、从外请到内聘;专业水平,从委培到自培、从模仿普通职业教育到注入残疾人职业教育个性的创建过程。教师的专业技能正在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管理机制。
组织科研沙龙,让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共同的探索,激发教师研究探讨问题活动。组织教师读书汇报会,每学期初一次、鼓励教师读书。组织教师写课后反思、感悟,写教师生涯设计。
铸就特教师能。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与理论的培训,使教师们理念更新,并有不断探讨新问题的愿望。加强教师基础的基本功训练,使教师具备基本的特教教师的素质,如三笔字、手势语、课件制作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竞赛活动,要求教师不强调学校的特殊性要与其他学校教师同台竞技,这使教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近几年来教师们先后在省市级教师业务素质大赛中获奖,在市教育局职教处组织的技能展活动中获得总分第一名。有6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全天候教师,3名教师在市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教师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百余次。这些奖励的获得让教师们自己满足了自信我能行,我棒研究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已见雏形。
2、完善制度,加强对教师成长的管理
充分发挥地区中心校的作用,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为吉林地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在制度上注重对教师成长的管理,将教师分为三个培养梯次,三年将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六年培养成为骨干教师,九年培养成为名教师。学校图书室为教师订阅了所有权威性报刊杂志,为教师们购买了当今前卫的教育书刊并严格规定教师借阅,同时还鼓励教师自己投资购买专业书籍。
3、下大气力,加强骨干教师培训
通过自我培训、集中培训、走出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使骨干教师能够从纵横两个层面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发展新趋势,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研究新时期特教发展新策略和新方法,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发展总体趋势。
4、实行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
我校实行岗位聘任制后,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性机制,把高素质、愿奉献、勤实践、能创新的优秀教师推上管理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管理中提升。拓宽求贤渠道,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让专业水平高的能人充实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中来,优化教师结构,激活了教师队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特教人的无私奉献与孜孜以求,开创了吉林市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新的篇章。十一五期间,学校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吉林省特殊教育实验校、吉林省绿色学校、吉林省残疾人之家、吉林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先进性教育先进集体、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市教育局先进党支部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成为吉林市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吉林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吉林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生源基地、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生源基地。学校有7人次获得了国家级荣誉符号,17名教师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6人次获市级荣誉称号,其中有5名教师获市级全天候任课教师,1名教师获省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省优秀班主任,1名教师获吉林市劳模称号。
多年来,我校一直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进步、都健康成长、都快乐,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理念。注重在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除了具有一般职业教育的共性,还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要努力端正办学思想,遵循残疾学生身心特点,通过我们特殊的职业教育,使残疾青少年能够被主流社会所接纳,体现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主义社会扶困助残的人道主义原则。使残疾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特长,适应社会需要,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而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残而有为的劳动者。为此为聋生一生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成为我们几十年特殊教育的不懈追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一是弥补残疾人生理上的缺陷,帮助残疾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熟悉必要的社会规范,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二是培养职业技能,帮助残疾人跻身社会,摆脱在社会生活中沉底的境况,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把社会负担变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三是为聋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四是作为特殊教育学校,在促进残疾人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们全校教职工坚定办高质量特殊教育我的责任,办全国特殊名校我心无悔的信念,在这种精神和思想的鼓舞下,教师们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敢于抢占国内特殊教育的制高点,在全国范围内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名气,也在全国聋哑学生当中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全国各地的聋生纷纷慕名而来。
1、严把入口关,提高生源质量
首先从改革招生制度入手。过去我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有的学生免试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现在看来有很多弊端。由于有些专业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要求很高,我们从2004年开始对入职校的学生实行面试的办法,根据学生成绩帮助其选择专业。对一部分成绩稍差,但有一定潜力的学生实行预科班制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控制了职校学生的质量。同时,把没考上职业高中的学生也组织起来,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达到初级职校的劳动技术要求。对那些职业高中阶段文化课较好的又有报考高校愿望的学生,实行单独编班,强化补习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满足报考特殊高校的愿望。
2、加强就业指导,保障就业质量
我们经常与用人单位沟通我校毕业在工作中的表现情况,并及时予以再教育。同时,把反馈的信息作为我们以后教育、指导学生的活教材。特别是在学生毕业前,就学生将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择业就业进行指导,使学生就业后很快进入角色,高素质的毕业生,实现了我校100%的就业率。
3、调整专业设置,寻求社会效益
在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我们注重层次性、适应性。
(一)一是巩固美术、计算机等专业,先后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有用之才,毕业生就业面越来越广,就业层次也越来越高。就业从原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到现在从事电脑设计、教育工作、职业画家,有的学生还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并担任部门主管,实现了聋生就业渠道、就业层次的飞跃。
(二)二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聋哑人感性知觉认识强的特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美术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聋生在美术方面学习和教学规律,感到这一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开设了中国画专业,使专业能力强、文化课相对薄弱的学生找到了发展和成才之路,使学生走专业画家成长之路。中国画专业中开设了古诗欣赏、美术理论、书法、名画欣赏等专业课程,系统学习专业理论,提升整体素质。此专业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学生作品直接进入市场,使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身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化专业的兴趣。学生作品通过网上出售,定单出售,使学生作品产销一线,实现教育、生产、销售一条龙。学校还组织优秀学生参与比赛,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获得画家的身份,走专业画家成长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画专业符合聋人的特点,又有社会需求,许多聋人大学毕业生纷纷来校学习,中国画专业受到家长、学生的一致认同。
(三)三是传统专业做大做强,如计算机专业、美术专业,并将两个专业延伸发展,让优秀的毕业生进入大学校门。
(四)四是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如烹饪、服装、木雕等专业。同时又不断地考察、论证开设新的专业,从而满足聋生养家糊口、自食其力、服务社会、成名成家的需要。
(五)打造品牌队伍,实现人才强校
1、面向全体教师,实施铸师魂、强师德、练师能系统工程
点燃教师心灯。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爱心、耐心、关心为动力,将师德与考核晋级挂钩,增强依法治教意识。通过党团课、讲座、报告会,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教育,使内化素质,外塑形象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讲学校历史、用无私奉献精神鼓励在校教师发扬优良传统。
激活内培机制。面对学生需要和市场需求,我校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情况,采取毛遂自荐与定向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专职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经历了专业人员从无到有、从外请到内聘;专业水平,从委培到自培、从模仿普通职业教育到注入残疾人职业教育个性的创建过程。教师的专业技能正在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管理机制。
组织科研沙龙,让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共同的探索,激发教师研究探讨问题活动。组织教师读书汇报会,每学期初一次、鼓励教师读书。组织教师写课后反思、感悟,写教师生涯设计。
铸就特教师能。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与理论的培训,使教师们理念更新,并有不断探讨新问题的愿望。加强教师基础的基本功训练,使教师具备基本的特教教师的素质,如三笔字、手势语、课件制作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竞赛活动,要求教师不强调学校的特殊性要与其他学校教师同台竞技,这使教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近几年来教师们先后在省市级教师业务素质大赛中获奖,在市教育局职教处组织的技能展活动中获得总分第一名。有6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全天候教师,3名教师在市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教师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百余次。这些奖励的获得让教师们自己满足了自信我能行,我棒研究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已见雏形。
2、完善制度,加强对教师成长的管理
充分发挥地区中心校的作用,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为吉林地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在制度上注重对教师成长的管理,将教师分为三个培养梯次,三年将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六年培养成为骨干教师,九年培养成为名教师。学校图书室为教师订阅了所有权威性报刊杂志,为教师们购买了当今前卫的教育书刊并严格规定教师借阅,同时还鼓励教师自己投资购买专业书籍。
3、下大气力,加强骨干教师培训
通过自我培训、集中培训、走出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使骨干教师能够从纵横两个层面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发展新趋势,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研究新时期特教发展新策略和新方法,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发展总体趋势。
4、实行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
我校实行岗位聘任制后,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性机制,把高素质、愿奉献、勤实践、能创新的优秀教师推上管理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管理中提升。拓宽求贤渠道,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让专业水平高的能人充实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中来,优化教师结构,激活了教师队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特教人的无私奉献与孜孜以求,开创了吉林市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新的篇章。十一五期间,学校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吉林省特殊教育实验校、吉林省绿色学校、吉林省残疾人之家、吉林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先进性教育先进集体、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市教育局先进党支部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成为吉林市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吉林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吉林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生源基地、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生源基地。学校有7人次获得了国家级荣誉符号,17名教师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6人次获市级荣誉称号,其中有5名教师获市级全天候任课教师,1名教师获省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省优秀班主任,1名教师获吉林市劳模称号。
4、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管理
多年来,我校一直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进步、都健康成长、都快乐,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理念。注重在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学校名称(全称) | 学校性质 | 主管部门 | 学校地址 | 招生专业 | 招生计划(人) | 学习形式 | 学制 | 联系电话 | 学校官网网址 |
吉林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公办 | 吉林市教育局 | 吉林市船营区越山路97号 | 工艺美术 | 30 | 全日制 | 三年 | 0432-66013377 | —— |
计算机应用 | 30 | 全日制 | 三年 | ||||||
服装设计与工艺 | 30 | 全日制 | 三年 |
吉林省特教中等技术学校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