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停招两年后重新启动,是因本市大型机械公司经济复苏,用人需求量加大。而增设韩国语与导游专业,则是由于当地韩国游客迅速增加,旅游局、博物馆急需相应人才。”集安市职教中心校长靳化清说。
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晴雨表;同时,校方主动出击,先后与集安益盛药业、青岛海尔集团、澳柯玛等二三十家企业达成了对口培养协议,开展订单教育,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使学生在校学习针对性强,进入工作岗位上手快,深受企业欢迎。
除狠抓就业之外,为提高职校办学质量、打通学生进一步求学深造的通道,集安市职教中心还大力开展合作办学,分别与长春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办了大专班、本科班,并与韩国提川产业高等学校建立了姊妹校关系,定期进行师生交流。
值得一提的还有该校与韩国舟城大学的合作。根据双方协议,集安市职教中心学生毕业,可直接赴舟城大学深造,且费用仅为韩国本国学生的1/2。每年,该校都有近10人赴韩留学。
“与市场订单子,明确办学方向;与企业订单子,拓宽就业渠道;与高校订单子,提高办学层次”。由于就业无忧、升学不愁、留学有路,集安市职教中心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个别专业的报名数与招生数之比甚至已接近2∶1。
打造产教一体“123”工程
除“集安市职教中心校长”职务外,靳化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集安市蜂业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职业教育要发展,需要投入;向财政等、靠、要,不是出路。”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集安市职教中心提出了“以教促产,以产养教,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办学思路,通过打造产教一体“123”工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23”工程中的“1”,指一个龙头企业。2005年,立足于本校曾设养蜂专业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集安市职教中心成立了永泰蜂业公司,先后开发出4个系列、20多个品种的蜂产品,年均产值近600万元,纯利润100余万元,上缴税款100余万元,成为当地纳税“小巨人”企业。
“2”,指两个经济实体:校办实习服装厂、校办市机动车驾驶学校。前者以学校服装专业为基础,形成“前校后厂”的产教一体格局,现已成为集安市中小学校服指定生产厂,年利润15万元;后者以学校汽车专业为基础,面向社会办学,年利润近30万元。
“以上三大产业,既为地方税收作出了贡献,每年又可向学校上缴100多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发展。”靳化清说,2006年,该校建成1万余平方米新楼所需的资金,再加上将全部教室改造为多媒体教室所投入的120余万元,都是依托校办企业收入实现的。
2009年,集安市职教中心又新建了“美容美发、机械加工、汽车维修”3个实训基地,即“123”工程中的“3”。各基地均采用“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教室就是车间,车间就是教室,产教结合,校企合一,使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无缝对接。
“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就业后很快进入生产角色,又可节省办学成本,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靳化清表示。
大量开展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面临一个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效应初显,初中毕业生数量不断减少;普通高等中学的扩招,又进一步挤压着职校生源。以集安市为例,2006年,全市初中毕业生为2600余人,至2009年已减少到1300余人。仅适龄人口的自然下降,就为职教中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社会也在发生巨大变革: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有所增加,新生劳动力需要技能与工作。对这些群体进行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其就业能力,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民之生计与社会稳定。
适龄生源减少与社会需求增加之间,隐藏着一片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天地。几年来,集安市职教中心积极与农业、劳动、人事等部门联系,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教育网络,大量开展实用技术短期培训,仅2009年便培训4946人,其中农民工1249人、城镇失业人员1135人、困难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1072人、农村新生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188人、阳光工程培训1210人。
“一系列实用技能培训,既充分利用了学校各种教育资源,拓宽了中等职业院校的生存空间,又促使绝大部分受训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实现了多方共赢。”靳化清说。
吉林集安职教中心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就业率源自紧紧围绕市场设专业的办学导向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