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个专业(类)依托的材料学院有4特色:
1、专业历史悠久:1952年成立全国第一家橡胶专业和全国早的硅酸盐专业,1958年成立全国第一批高分子化工和化学纤维专业,1959年建立全国第一家电子陶瓷专业。
2、学科排名居于前列:
学院所支撑的我校材料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这是国际顶端学科的重要标志);
2015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符合《华盛顿协议》国际互认条件;
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证书(编号:WA2018-C0068),符合《华盛顿协议》国际互认条件。
3、师资队伍雄厚:
教工人数 297 人,专任教师队伍 231 ,博士比例占 94% ,正高 108 人,副高 91 人 | |||||||||||||||||||||||||||||||||||||||||||||||||||||||||||||||||||||||||||||||||||||||||||||||||||||||||||||||||||||||||||||||||||||||||||||||||||||||||||||||
两院院士(含双聘) | 长江特聘 / 讲座教授 | 国家 杰青 | 青年 千人 | 基金委优青 | 珠江 学者 | 跨 / 新世纪优秀人才 | 基金委创新群体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973 首席科学家 | ||||||||||||||||||||||||||||||||||||||||||||||||||||||||||||||||||||||||||||||||||||||||||||||||||||||||||||||||||||||||||||||||||||||||||||||||||||||
8 | 8 | 15 | 6 | 10 | 13 | 31 | 2 | 4 | 5
4、科研领先,重点平台多,极大地支撑了人才培养: Ø 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Ø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Ø 杰出院友:姜中宏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志江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海明美国AEM公司董事长、魏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部长、少将。
专业培养目标: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烈,善于合作,追求卓越,具有创新创造能力、领导力及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和行业精英人才。
专业培养模式: 1.材料类全英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 培养模式:3+1+X,三年内完成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本科课程,第四年可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四年期满获得学士学位。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本科阶段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阶段式分流遴选机制。 由外籍院长领衔中外专家团队实行国际化管理,设置与国际著名大学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70%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外教全英文教学、并配备在线慕课课程回顾学习。同时提供海外研修项目学习机会,培养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2.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按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第3学期开始分流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含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专业修读课程。第一学年按照“厚基础、宽适应”的原则设置统一的基础课程体系,后三年根据学生意愿选择不同的专业。
各专业培养的人才备受业界欢迎,每年本科毕业生终就业率为99%以上。
|
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