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已解决问题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串对(流水对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05-30 09:06:52 解决时间:2022-03-09 17:18

满意答案

③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如: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

. .

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 . .

7.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

如: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 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只能引导到工作的 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8.反问

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手法。

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和诗歌鉴赏

第一章 文学常识

一、考试要点

历年文学常识考题都是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范围涉及教材中出现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小说、诗歌、

散文、戏剧以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知识。

二、知识要点

1.先秦时代

《诗经》 :我国古代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两汉时代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 :作者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魏晋南北朝时代

《孔雀东南飞》 :被誉为“长诗之圣”,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4.唐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5 / 28

5.宋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豪放派词风鼻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6.元曲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7.明清

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 (施耐庵著,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 (罗 贯中著,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著) ,《红楼梦》 (清代曹雪芹著)。

第二章 诗歌鉴赏

一、考试要点

古代诗歌鉴赏考查命题的方向主要是四个方面:赏析字词语言, 分析形象意境, 分析表达技巧, 评价思 想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考查题型:选择的语料(即阅读对象)往往是唐诗宋词元曲,极少数是来自其他朝代的诗 歌。

二、知识要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正确理解诗歌所描述的形象,把握其形象意义,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 首先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品味表现力较强的词句, 并通过联系时代背景, 剖析诗 词的思想内容,进而运用比较、想象,挖掘求新,联想创新,领悟诗歌的意境。

2.明确诗歌类别,辨析作品语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内容上, 咏史怀古要了解历史相关人事和现实(社会现实、诗人经历、思想);托物言志诗可通过分析“比 兴”手法的运用,联系诗人的遭遇、思想,体会诗中的寓意;山水诗要紧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来分 析。风格上, 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各不相同, 也就形成了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诗歌 往往抒写对理想的憧憬追求, 想象丰富奇特, 夸张传神。现实主义诗歌常常对现实生活客观描绘, 语言朴 实。

3.体会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作用

诗歌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手法来表现,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对偶、 衬托、反复、起兴、象征、用典等修辞格,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写法。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为了适应平仄、用韵、 对仗的要求,或为了创造、突出某种艺术效果,诗歌常出现词序倒装现象,鉴赏时要辨明。

4.勿以今意推古诗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诗歌中的一些语言在古代和现今意思是不一样的, 在阅读时需要积累辨别的。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说明文

一、考试要点

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 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能筛选概括文章主要信息, 理解与 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知识要点

要想读懂说明文, 首先必须掌握有关说明文的一些文体知识。与应试关系比较密切的文体知识:有关说 明文标题的知识,说明对象的知识,说明方法的知识。

说明文的标题无一例外地必须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这也是说明文标题的特点。例如在《奇妙的人体》

16 / 28

中就明确了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人体”。有些标题除了明确对象以外,还明确了该对象的特征。例如《中国 园林的风格》,除了明确说明园林以外,还包含是中国的园林,园林的风格两个信息。遇到并列短语做标 题, 那么文章的说明对象应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眼睛与仿生学》的说明对象是眼睛与仿生学之间的 关系,像这样的标题还有《海洋与生命》。

为了把说明对象讲解得更清楚、明白, 更有助于读者了解、接受, 说明文常常选用一些恰当的说明方 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引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描摹、列图表等。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文章必须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在阅读说明文时, 一定要抓住文章的 说明顺序, 发现其条理性, 理解文章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例如《奇妙的人体》 《眼睛与仿生学》 《海洋与生命》都是使用了 逻辑顺序。

第二章 散 文

一、考试要点

能理解重要的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义, 正确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能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 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知识要点

散文形式自由, 题材多样而带有艺术性, 篇幅一般不长, 能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散文大的特点是 形散神不散。作者在自身生活、思想经历的基础上创作散文, 既根据所见所闻, 又根据所思、所想来构思 立意,选取材料。例如《故都的秋》描写了“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雨后话凉”“北国秋雨”等画 面,材料零散,表达方式多样,但是这些画面都表现了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 北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寄寓了深远的忧思与孤独者的落寞之情。

散文的结构方式比较灵活:文章如何开头, 怎样结尾, 没有一定模式, 行文过程中也经常宕开一笔, 写 上一些表面看来似乎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然后再回到原来的话题。结构的灵活, 会给考生的阅读带来困难, 了解这一特点,对考生的阅读有帮助。

散文的表达方式多样,可以涉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如: 联想、想象、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对比、象征、一切 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其中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 所谓联想,就是由某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关联的其他事物。

作者在写作抒情散文时, 一般都会巧妙地运用象征、烘托、对比等表现手法, 增强表达效果, 要准确 地阅读理解抒情散文,需要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体会。

考生在复习训练中,要适当地补充一些散文的知识和其他阅读方法:

①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文眼”指能揭示全篇旨趣和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② 辨别清楚文章是如何安排写景顺序的。常用的写景顺序有:移步换景、定点观察、动静结合等。

③ 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美也是它的一大特色。优美的散文,其语言具有哲理、诗情、画意。 注重归纳、体会、比较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 如鲁迅散文语言的精炼深邃, 茅盾散文语言的细腻深刻, 朱 自清散文语言的清新隽永,巴金散文语言的朴素优秀等等。

④ 多读多看散文, 陶冶自己的情操, 散文意境深邃, 情感真挚, 没有潜心的研读是很难准确理解其主

旨的。

第三章 小 说

一、考试要点

17 / 28

主要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 着重从小说整体构 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二、知识要点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

阅读鉴赏小说的一般步骤:

1.把握故事情节

重要情节(细节)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或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 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个环节;可以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顺序。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开头、结尾(出乎意料型、戛然而止型、悲剧型、喜剧型)、叙述人称的不同及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外貌、衣着、神态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实写和虚写等。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代背景(人物活动的场景或社会背景);

B.渲染气氛;

C.表现人物性格;

D.烘托人物心情;

E.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F.深化文章主旨。

4.挖掘作品的主题

要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手;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 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 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领会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

① 寻找、挑选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这些一般是文章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具体表现为:深刻揭示主 题的句子,含烘托主题的句子,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

这些句子可在以下地方找: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到文章的结尾处去找,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② 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 挖掘它们在精彩语言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关键是 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把握好时代背景,把握好人物的性格,把握好情节的贯通。

6.探究写作技巧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 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

④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 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18 / 28

第四章 议论文

一、考试要点

能找出并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能辨识、 分析文中的论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二、知识要点

议论文有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

是作者所要表明的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在文章中一般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一篇议论文, 一般论点 的提出方式有: 标题即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文章结尾概括论点, 有时候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而是由 几个分论点组合而成的。论点是议论这个论题之后得出的观点。有时候, 论点和论题是统一的, 有时候是 不一样的,需要自己去把握。

2.论据

是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一般的论据要具有典型性, 是众所周知的、已经被证明了正确性的人物或 者事例。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所列举的事例为事实论据, 一般事例的叙述要简洁, 不能太 过于冗长;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据。

3.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过程要严谨,论证要充分。

一般论证过程都是以三段论的形式展开的,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部分就是提 出论点或者是论题的部分。分析问题部分就是证明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部分一般是重申论点、发出号召或 者是提出论点。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第四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实 词

一、考试要点

近几年考试中“文言文阅读”主要侧重于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实词的一词多义,文言文的 翻译这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二、知识要点

1.词的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 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古义多指求学的人, 现在泛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金就砺则利”中的 “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感情色彩变化。

19 / 28

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古义多指公开指责, 现在泛指恶意的造谣诽谤;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 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 已变为贬义词。

(4)词义转移。

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古义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中的“涕”古义指眼泪,现在是“鼻涕”的意思;再如“闻”,古义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 指“嗅觉”。

(5)词义弱化。

如: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6)词义强化。

如: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恨”,古义指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 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7)单双音节词使用习惯的变化。

如: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子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无论”,古义指更不必说,现在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通假字

通假是指文言文中有一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情况。 “通”是通用, “假”是借用。通假就是借助 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原来的字(即甲通乙, 但不能反之)。借用的字叫“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本字”。如:“止 有剩骨”中的“止”通“只” ,“满坐寂然”中的“坐”通“座” ,“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 ,“或师焉,或不焉”中的“不”通“否”等。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暂时改变词性,变成另一个意义的词。

(1)名词的活用

① 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用在动词谓语“运”之前作状语, 翻译为“用箕 畚”;“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作状语,翻译为"像狗一样"。

②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用作动词,翻译为“用网捕”。

③ 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指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宾语发出的。

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检验,如: “汗牛充栋”中 的“汗”本是名词“汗水”,用为使动, “使牛出汗”的意思。

④ 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或主语认为宾语 具有什么性质。如: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是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做宾客”。

(2)动词的活用

①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 “吾射不亦精乎”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活用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②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如: “可烧而走也”的“走”就是“使……逃跑”的意思。

③ 动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为了”之意。 如: “等死, 死国可乎”中“死 国”的“死”就是“为……而死”的意思。

④ 动词活用为被动用法。动词的“被动用法”就是动词本身含有"被"字。如: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 于市”的“举”就是“被推举”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

①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指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

20 / 28

宾语)。如: “百废俱兴”的“废”指“荒废(废弃)的事物(事情) ”。

②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如: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劳”“饿”就是“使……劳”“使……饿”的意思。

③ 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如: “渔人甚异之”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就是“以……为异”(“认 为……奇怪”)的意思。

④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 法)。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少”“轻”,作动词。

(4)数词的活用

① 活用为名词。如: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一”,指“一个人(一件事) ”。

② 活用为动词。如: “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指“统一”。

③ 活用为副词。如: “而或长烟一空”的“一”,指“整个(全) ”。 4.实词的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经常会碰到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子中, 会有不同的解释, 而这些不同的意义之间, 似乎又 有着相关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 另一个则是引申义。本义是该词初产生时的意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 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间”字, 本义是“两边的中间”,后来在使用过程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空 闲”“夹缝”“间或”“离间”“近来”等多种引申义。

第二章 虚词

一、考试要点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是常见常用的 18 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二、知识要点

要具备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就必须弄清楚常用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的用法较为灵活多变, 但是只要能够认真归纳和总结统考篇目中的文言文中的常用虚词, 准确识记, 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对于考 试来说就不难了。据统计,文言虚词在统考的篇目中出现较多的有“而、乃、其、为、焉、以、因、于、 之”等。

如 1:下列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或师焉,或不焉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答案:D。本题目考查对文言虚词“焉”字的几种用法的辨析能力。 B,C,D 项中的“焉”都是助词, 而 A 项中的“字是兼词。

如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余嘉其能行古道 .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解析】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其”字的几种用法的辨析能力。 A 、B 、C 项中的“其”都是代词 的用法,译为“他、他们”;而 D 项中的“其”是副词的用法,译为“真(是)”。

21 / 28

第三章 文言句式

一、考试要点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 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是:理解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出现的 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 略句等。

二、知识要点

1.判断句

(1)用“……者……也”句式表示。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2)用“…… , ……也”句式表示。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陈情表》 )

(3)用“…… , ……者也”句式表示。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4)用“乃”“则”“必”“为”等表示判断。如:我为鱼肉。 ( 《鸿门宴》 )

(5)不用任何的判断词,但语意上仍然是个判断句。如:学不可以已。 ( 《劝学》 )

(6)用“非”“不”来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

2.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如:不拘于时。 ( 《师说》 )

(2)用“见”表被动。如:徒见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用“……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用“为”表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 《鸿门宴》 )

(5)用“为……所……”表被动。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六国论》 )

(6)直接用“被”表被动。如:妆成每被秋娘妒。 ( 《琵琶行》 )

(7)不用被动词,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如:感斯人言。 ( 《琵琶行》 ) 感:被感动。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句

①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何为其然也? ( 《赤壁赋》 )

②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

③ “之”“是”字作提宾助词。

④ 有些介词的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句

它一般有五种形式: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师说》 ) 惟命是从。

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①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 用“者”字结尾, 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②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 骨之强……(《劝学》)

③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 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④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 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孟子 ?梁惠王下》)

⑤ 数量词用作定语, 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格式为“中心语+数(量) 词。如: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 秦论》)

(4)状语(介词短语)后置句

22 / 28

如:青,取之于蓝。 ( 《劝学》 )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如:(邹忌)与坐谈。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省略宾语

如:毋从(之)俱死也。 ( 《鸿门宴》 )

(3)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曹判论战》 )

(4)省略介词“于”“以”“之”等

如:沛公军(于)霸上。 ( 《鸿门宴》 )

第四章 文言文的翻译

一、考试要点

文言文的翻译应力求做到“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忠实原文, “达”就是通达顺畅, 要符合现代 语言的习惯, “雅”就是要有文采。

二、知识要点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

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力求字字落实,学会用组词(双音节词)方式。

如: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

(2)凡是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年号可照录,不必翻译。

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把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当作老师。

(3)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去翻译,特殊句式要调整。

如: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向地位低的人(求师学习)就可羞, 向官位高的人(求师学习)又近乎 谄媚。

第五部分 语文综合实践

一、考试要点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构建了的答题环境, 能够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语文能力、探究 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知识要点

(一)从考查话题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专题性的综合: 这一类试题, 内容大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公众关注的焦点, 实用性强, 应 用文体得到了灵活运用, 彻底摆脱了以前那种不注重应用, 为了考试而学的局面, 都以专题类的形式设计 多种多样的考查题。如以调查和纠正社会混乱用字、 “对联文化”、“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等为主题的活动。

例 1.专题性综合类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 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 我认为, 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 他意志坚定,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从来没有动摇取 经的决心; 他心地善良, 有仁爱之心, 即使误放妖魔, 也不愿伤及无辜; 他不求名, 不贪财, 是一个可亲 可敬的人。

规律小结:

(1)认真审题,明确活动主题,明辨命题指向,把握答题的要求。

(2)注意题目的性,答案的不确定性,要自己去观察和提炼,体现分析综合能力。

(3)调动语言积累,提高应变能力,答题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一类是全面性的综合:其特点是综合性强,信息量密集,既有宏观信息引导,又有微观信息呈现。 如以“到民间采风去”为总主题,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A.走进家乡名胜古迹 B.介绍家乡特产 C.探寻家乡节日风俗

例 2.全面性综合类

活动的主题:认识谚语。

相关链接: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如“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作为这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 法。

(2)就你们小组搜到的谚语,请你给这几条谚语分类,并注明类别名称。 (分类只标序号)

(3)活动总结:在这次活动中,你做了哪些工作?对家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请从以上三个方面写出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

规律小结:

(1)此类试题考查面广,信息含量大,要抓住重点,品味分析,探寻规律,类比联想,依题择法, 依问作答。

(2)侧重于探究,要求学生熟悉活动的每个过程和环节。充分调动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在综合性 学习的表达中;

(3)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在答题语言中尽情展现。

(二) 从对活动的过程的考查来看, 有对活动计划、主题的考查, 也有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考查。主 要有以下几点: ① 能自主地组织活动。 ②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③ 能搜集有关资料, 调查访 问等。 ④ 能写出简单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报告。

例 3 .“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显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 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某班同学举行了题为“我的 环保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 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 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状况, 并把令你感受 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

镜头一:

镜头二:

【解析】本题综合性很强, 围绕保护环境这一中心, 设计了四项活动------有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描述环境 现状, 有依据图标写出构图创意, 有为解决当地环境保护问题献计献策, 还有为保护环境提出自己设计的 环保行动。 (活动一)考查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示例:镜头一:学校旁边的池塘到处散满 垃圾, 杂草丛生, 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水变得污浊不堪; 镜头二: 学校旁边的菜场, 到处是废弃的塑料袋 与垃圾,连空气里也弥漫着各种“怪味”。

(活动二: 资料搜集)下图是某同学本次活动中搜集来的绿色食品标志(图一)与中国环境标志(图二),请 任选一幅图并根据画面内容指出这幅标志图的构图创意。

更多详情:江西省2022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说明-语文科目.pdf

答案来源于: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

  技校网数据中心 2022-03-09 17:18

类似问题答案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串对(流水对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如: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阅读详细内容)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对第④段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18.对第④段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A.单细胞海藻的数量和分布B.单细胞海藻的作用C.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与单细胞海藻的比较D.单细胞海藻在海洋中的地位19.对上述文段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B.列数字、引用、下定义C.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D.打比方、下定义、引用20.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昔日,原(阅读详细内容)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秋瑟瑟”既点明季候特征,也突出主人送客时的凄凉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从“举酒欲饮”到“醉不成欢”,写出了送别时的不舍和诗人借酒浇愁而终不能消解的凄惨之情。C.从“秋瑟瑟”到“无管弦”到“惨将别”转而为“忽闻、忘归、不发”,只为渲染诗人的寂寞情怀。D.诗人在这八句诗里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使秋风萧(阅读详细内容)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下列对诗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9.下列对诗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浔阳江头夜送客”点明了时间、地点和送别客人这一事件。B.“主人下马客在船”指主人下了马而客人已经在船上了。C.“醉不成欢惨将别”指送别饮酒,内心不痛快,虽有万般不舍,但终将离别。D.“主人忘归客不发”指主人忘记回去而客人也舍不得出发。10.下列对诗句中所描述的景与物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枫叶荻花”是(阅读详细内容)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7.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离开海岸较远的广阔海面,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设问)B.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比喻、夸张)C.“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多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对偶、比喻)D.这时候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阅读详细内容)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对文段横线中“真正的海洋牧草”的海
17.对文段横线中“真正的海洋牧草”的海洋,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各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藻)B.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C.海洋里的单细胞海藻D.海洋里的硅藻和甲藻18.对第④段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A.单细胞海藻的数量和分布B.单细胞海藻的作用C.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与单细胞海藻的比较D.单细胞海藻在海洋中的地位19.对上述文段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阅读详细内容)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下列对诗句中所描述的景与物的理解和分
10.下列对诗句中所描述的景与物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枫叶荻花”是秋天的景象,烘托了别离的环境,含蓄传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B.“无管弦”指没有歌伎弹奏演唱来助兴,此时的“无管弦”为后面“忽闻琵琶声”作铺垫。C.“茫茫江浸月”以动衬静,用月浸江中这一动景衬出宾主此时平静的情态。D.“琵琶声”忽然从江面上传来,照应“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阅读详细内容)
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对上述文段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
19.对上述文段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B.列数字、引用、下定义C.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D.打比方、下定义、引用20.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昔日,原始的生命是在海洋里诞生的。B.大海里的一滴水里,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就是甲藻。C.单细胞海藻是海洋的主人,因为它们数量多,分布(阅读详细内容)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相关学校
招生信息与资讯
技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