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中医药大学《应用中医学》跨校二专教学计划
2、上海中医药大学跨校二专报名表
3、课程介绍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2021年5月10日
附件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
《应用中医学》跨校二专教学计划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各 学 期 学 分 |
|||
3 |
4 |
5 |
6 |
||||
1 |
中医基础理论 |
3 |
48 |
3 |
|
|
|
2 |
中医诊断学 |
3 |
48 |
3 |
|
|
|
3 |
解剖生理学 |
4 |
64 |
4 |
|
|
|
4 |
方药学 |
5 |
80 |
|
5 |
|
|
5 |
针灸学 |
4 |
64 |
|
4 |
|
|
6 |
临床实习㈠ |
2 |
2周 |
|
2 |
|
|
7 |
病理学 |
2.5 |
40 |
|
|
2.5 |
|
8 |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 |
4 |
|
|
|
4 |
|
9 |
推拿学 |
3.5 |
56 |
|
|
|
3.5 |
10 |
中医内科学㈠ |
3 |
48 |
|
|
|
3 |
11 |
中医内科学㈡ |
3 |
48 |
|
|
|
3 |
12 |
临床实习㈡ |
2 |
2周 |
|
|
|
2 |
13 |
技能考试 |
1 |
|
|
|
|
1 |
合 计 |
40 |
|
10 |
11 |
6.5 |
12.5 |
附件二
上海中医药大学
跨校二专报名表(外校学生)
编号:2021-
学号 |
|
姓名 |
|
性别 |
男□ 女□ |
|||
主修 学校 |
|
主修 专业 |
|
学科门类 |
|
|||
申请专业(选择) |
应用中医学 □ |
|||||||
手 机 |
|
固定电话 |
|
|||||
通讯地址 |
|
邮 编 |
|
|||||
身份证号 |
|
QQ号 |
|
|||||
|
|
高考报名号 |
|
|||||
主修学校学习情况 |
主修学校教务处审核意见 |
|||||||
所在院系教务处教师签名(盖章)
|
教务处负责人签名(盖章)
|
|||||||
辅修学校教务处审核意见 |
||||||||
教务处负责人签名(盖章)
|
注:1、本表盖章后交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并附2张免冠小二寸照片。
2、附上学生历年成绩表。 年 月 日
附件三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学时学分:3学分,48学时
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采用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孙广仁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学时学分:3学分,48学时
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和辨证两个方面。诊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诊法是收集病人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为辨证提供客观依据。辨证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是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
采用教材:《中医诊断学》 朱文锋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课程名称:解剖生理学
学时学分:4学分,64学时
课程简介:《解剖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按照人体九大系统来讲授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科学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位置和重要的形态结构,使学生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功能、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为学习后期各门课程打下基础。
采用教材:《解剖生理学》 邵水经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课程名称:方药学
学时学分:5学分,80学时
课程简介:方药学主要是研究方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由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课程所组成.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达到: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对中药的给药途径、用药时间、服药方法等有所了解;掌握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主治及配伍用法、护理要点;一般了解药材来源及炮制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深入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与配伍规律,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
采用教材:《方药学》 杨粕灿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学分:4学分,64学时
课程简介:《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操作技能、针灸治疗的理、法、方、穴、术(即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能熟练地进行正确处理。
采用教材:《针灸学(精编)》 梁繁荣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名称:病理学
学时学分:2.5学分,40学时
课程简介: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研究和阐述疾病共同病变、及其发生的共同规律,属普通病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器官主要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及其规律,属于系统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采用教材:《病理学》 黄玉芳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课程名称:中医临床经典导读
学时学分:4学分,64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三门传统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而为一,把三门课程的精华之处浓缩,主要内容由《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金匮要略》的杂病辨证体系以及《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所构成,以辨证、病证、方证、症状、治法等不同的篇章展开,归纳和反映伤寒、金匮、温病中的共性和精华的部分,是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深化。
采用教材:《中医古典临床精华》 张再良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推拿学
学时学分:3.5学分,56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推拿学理论渊源、推拿学的特点、推拿的作用机理和治疗原则、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手法、有代表性的临床各种推拿适应症的治疗等内容。本课程的教与学需要理论和技能并重:教者需要体现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要求重点突出,避免与其它学科的雷同和不必要的重复;学者需要熟悉推拿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推拿的适应范围、副反应和禁忌症,了解推拿手法的操作特点,并能掌握其中基础性手法的操作技能,对部分常见病症进行治疗。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㈠㈡
学时学分:6学分,96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疾病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内科的病、证、症概念,中医内科大辨病与辨证,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要点,中医内科大辨证论治方法的程序。各论介绍了51个病证的概述、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演变与预后、预防与调理,并在各个病证后附有学习参考、辨治实例举要、现代进展、历代医家有关论述。
采用教材:《中医内科学》 陈湘君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