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第二节 五脏
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病理功能。
第三节 六腑
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胃的生理特性;六腑各自的病理功能。
了解七冲门的部位,胃气的概念,六腑、辨证三焦的分类。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掌握奇恒之腑中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熟悉女子胞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了解五脏与脑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掌握脏与脏相互之间的生理关系。
熟悉脏与腑的生理关系。
了解脏与脏、脏与腑相互之间的病理联系。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功能。
了解精的分类、代谢。
第二节 气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第三节 血
掌握血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熟悉血的代谢(生成、运行)。
第四节 津液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熟悉津液的代谢。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掌握气血之间的关系。
熟悉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掌握经络的概念。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掌握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
熟悉体质的构成。
了解体质的标志、特点;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影响体质的因素。
了解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掌握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了解体质的分类方法。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 因
概述
掌握病因的概念。
熟悉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
了解病因学说的概念、形成。
第一节 六 淫
掌握六淫的概念、致病共同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
熟悉六淫的病证特点。
第二节 疠 气
掌握疠气的概念和共同特点。
了解疠气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了解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第四节 饮食失宜
熟悉饮食失宜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熟悉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第六节 病理产物
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了解结石的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其他病因的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第七章 发 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掌握发病的概念。发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了解发病学说的概念。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了解发病的类型。
第八章 病 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正气、邪气、虚实的概念。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概念。气虚、气机失调、血虚的概念。
熟悉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特点。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和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特点。
了解病机的层次结构。邪正盛衰与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精虚、精瘀、血热、血寒、精气关系、精血关系失调的病机特点。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
第九章 防治原则
2020年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医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