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金匮要略》进行复习。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金匮要略》进行复习。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金匮要略》进行复习。
(二)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瘿病。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瘿病。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鉴别比较。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7)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8)呃逆与干呕、嗳气。
(29)泄泻与痢疾。
(30)腹痛与肠痈。
(31)胃痛与真心痛。
(32)急黄、阳黄、阴黄。
(33)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4)积证与聚证。
(35)鼓胀与水肿。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7)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8)呃逆与干呕、嗳气。
(29)泄泻与痢疾。
(30)腹痛与肠痈。
(31)胃痛与真心痛。
(32)急黄、阳黄、阴黄。
(33)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4)积证与聚证。
(35)鼓胀与水肿。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7)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8)呃逆与干呕、嗳气。
(29)泄泻与痢疾。
(30)腹痛与肠痈。
(31)胃痛与真心痛。
(32)急黄、阳黄、阴黄。
(33)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4)积证与聚证。
(35)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1)感冒与咳嗽。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
(4)哮证与喘证。
(5)咳嗽与喘证。
(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
(7)肺胀与心悸、水肿。
(8)胸痹与心悸。
(9)心悸与不寐。
(10)泄泻与痢疾。
(11)呕吐与反胃。
(12)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3)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14)淋证与癃闭。
(15)淋证、癃闭与水肿。
(16)消渴与中风、胸痹。
(17)消渴的常见合并症。
(18)头痛与眩晕。
(19)头痛、眩晕与中风。
(20)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1)肺痨与虚劳。
(22)痹证与痿证。
(23)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10)泄泻与痢疾。
(11)呕吐与反胃。
(12)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3)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14)淋证与癃闭。
(15)淋证、癃闭与水肿。
(16)消渴与中风、胸痹。
(17)消渴的常见合并症。
(18)头痛与眩晕。
(19)头痛、眩晕与中风。
(20)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1)肺痨与虚劳。
(22)痹证与痿证。
(23)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10)泄泻与痢疾。
(11)呕吐与反胃。
(12)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3)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14)淋证与癃闭。
(15)淋证、癃闭与水肿。
(16)消渴与中风、胸痹。
(17)消渴的常见合并症。
(18)头痛与眩晕。
(19)头痛、眩晕与中风。
(20)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1)肺痨与虚劳。
(22)痹证与痿证。
(23)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5.下列医家医著关于中医内科诊疗的学术思想
(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
(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3)《景岳全书》论血证病机。
(4)《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6)《金匮要略》论胸痹。
(7)《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8)《四明心法》论吐酸病机。
(9)《医宗必读》论治泄九法。
(10)《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1)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2)《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3)《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4)《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
(15)《外科正宗》论瘿病。
(16)《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7)《内经》论痹证。
(18)《内经》论痿证。
(10)《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1)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2)《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3)《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4)《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
(15)《外科正宗》论瘿病。
(16)《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7)《内经》论痹证。
(18)《内经》论痿证。
(10)《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1)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2)《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3)《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4)《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
(15)《外科正宗》论瘿病。
(16)《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7)《内经》论痹证。
(18)《内经》论痿证。
专业名称 | 开设学校 | 学制 | 地址 |
---|---|---|---|
中医 |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 | -- | -- |
中医 | 泸州市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 四年 | -- |
中医 | 山西省吕梁卫生学校 | 三 年 | -- |
中医 | 内江医科学校 | 4年 | -- |
中医 | 玉林市卫生学校 | 3年 | -- |
中医 | 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 | 3年 | -- |
2020年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医第三部分中医内科学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