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硕士3人。省政府特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三三三”人才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国家级精品课一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是非观、事业心和道德感;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与本学科专业方向相关的教学、科研、行政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涉及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认识论等十分广泛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实践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应用性强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握市场关系,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协调与解决社会的矛盾与冲突等,达到提高学生洞悉社会发展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的能力。
本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三个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及其比较研究。通过产生背景、针对性问题、主要思想、制度设计、方法和效果的多维横向比较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⑵历史进程研究。从历史纵向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及其发展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论述。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⑴一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比较。⑵应用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等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重大问题,如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一带一路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和分配问题等。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其中有博士和在读博士4名,省管专家1名,有硕士学位的7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10多项。
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将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制订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进行市场开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和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等较高层次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等,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本学科现设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其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青年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特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本学科现有导师5人,教师10人,导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基础,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较强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够胜任研究、教学、宣传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旨在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以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提供历史参考与借鉴。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该专业有一支师资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3人,省级“三三三”人才一人,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2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课题10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理论功底,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研究,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发展历史,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能承担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研究、能够胜任高等学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建设(0305Z1)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党建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基层党的建设研究、党的建设历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历史,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科支撑、学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硕士3人。省政府特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三三三”人才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国家级精品课一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是非观、事业心和道德感;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与本学科专业方向相关的教学、科研、行政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涉及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认识论等十分广泛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实践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应用性强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握市场关系,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协调与解决社会的矛盾与冲突等,达到提高学生洞悉社会发展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的能力。
本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三个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及其比较研究。通过产生背景、针对性问题、主要思想、制度设计、方法和效果的多维横向比较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⑵历史进程研究。从历史纵向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及其发展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论述。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⑴一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比较。⑵应用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等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重大问题,如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一带一路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和分配问题等。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其中有博士和在读博士4名,省管专家1名,有硕士学位的7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10多项。
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将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制订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进行市场开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和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等较高层次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等,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本学科现设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其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青年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特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本学科现有导师5人,教师10人,导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基础,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较强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够胜任研究、教学、宣传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旨在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以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提供历史参考与借鉴。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该专业有一支师资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3人,省级“三三三”人才一人,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2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课题10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理论功底,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研究,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发展历史,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能承担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研究、能够胜任高等学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建设(0305Z1)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党建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基层党的建设研究、党的建设历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历史,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科支撑、学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硕士3人。省政府特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三三三”人才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国家级精品课一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是非观、事业心和道德感;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与本学科专业方向相关的教学、科研、行政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涉及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认识论等十分广泛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实践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应用性强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握市场关系,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协调与解决社会的矛盾与冲突等,达到提高学生洞悉社会发展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的能力。
本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三个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及其比较研究。通过产生背景、针对性问题、主要思想、制度设计、方法和效果的多维横向比较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⑵历史进程研究。从历史纵向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及其发展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论述。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⑴一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比较。⑵应用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等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重大问题,如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一带一路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和分配问题等。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其中有博士和在读博士4名,省管专家1名,有硕士学位的7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10多项。
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将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制订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进行市场开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和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等较高层次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等,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本学科现设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其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青年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特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本学科现有导师5人,教师10人,导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基础,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较强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够胜任研究、教学、宣传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旨在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以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提供历史参考与借鉴。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该专业有一支师资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3人,省级“三三三”人才一人,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2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课题10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理论功底,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研究,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发展历史,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能承担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研究、能够胜任高等学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建设(0305Z1)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党建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基层党的建设研究、党的建设历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历史,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科支撑、学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2019年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