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20%
一、绪论
(一)掌握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应用。
(二)熟悉流行病学的原理。
(三)了解流行病学发展史;流行病学的特点;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展望。
二、疾病的分布
(一)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描述疾病分布常用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二)熟悉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及移民流行病学。
(三)了解资料的收集和应用。
三、描述性研究
(一)掌握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用途;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二)熟悉个案调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概念、用途;现况调查实施步骤、数据分析、常见偏倚及控制方法。
(三)了解调查表的编制;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局限性。
四、队列研究
(一)掌握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整理分析,包括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二)熟悉队列研究的特点、研究类型;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三)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步骤、样本大小的估计、随访方法、人年的计算、率的显著性检验。
五、病例对照研究
(一)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匹配的原理和方法;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OR的含义及其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意义;分层分析的概念及应用。
(二)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及局限性。
(三)了解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六、实验流行病学
(一)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的定义、基本特点、流行病学实验的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
(二)熟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三)了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七、筛检
(一)掌握筛检的定义、评价筛检试验真实性的指标的计算及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定义及应用。
(二)熟悉联合试验的应用、筛检试验中常见的偏倚。
(三)了解筛筛检试验的效果评价方法。
八、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
(一)掌握病因的基本概念;常用的因果关系推论方法。
(二)熟悉发现和验证病因的方法;Mill准则。
(三)了解病因学说及病因模型。
九、预防策略
(一)掌握健康、影响因素及医学模式的概念、预防策略与措施的内涵。
(二)熟悉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
(三)了解当代全球主要健康策略的内容。
十、公共卫生监测
(一)掌握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公共卫生监测种类与内容。
(二)熟悉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与意义、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三)了解公共卫生监测发展概况、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方法。
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掌握传染过程、感染谱;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二要素;传染病的主要几种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法定传染病分种类、数量;传染源的种类及意义;潜伏期和传染期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意义;疫源地概念及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条件;免疫规划的概念。
(二)熟悉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传染病报告病种类别;熟悉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的传染源、病原体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与控制措施;我国的计划免疫和免疫程序。
(三)了解预防接种效果评价,新发传染病。
十二、慢性病流行病学
(一)掌握慢性病的基本概念、慢性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二)熟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了解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及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
十三、伤害流行病学
(一)掌握伤害流行病学的定义、伤害的流行特征。伤害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熟悉伤害的流行病特征;预防策略中的“5E”伤害预防综合策略。
(三)了解伤害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十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一)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特征及其分类、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步骤(疾病暴发调查的基本步骤)。
(二)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信息收集报告、现场卫生学评价、控制。
(三)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突发事件分类。
十五、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一)掌握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定义、行为流行病学及社会心理流行病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二)熟悉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三)了解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精神障碍的防制策略。
十六、分子流行病学
(一)掌握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生物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的概念。
(二)熟悉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生物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了解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
十七、药物流行病学
(一)掌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二)熟悉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ADR因果关系的评价方法。
(三)了解药物流行病学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十八、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
(一)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与方法。
(二)熟悉系统综述的基本概念及步骤与方法。
(三)了解Meta的统计分析过程。
(二)卫生统计学,20%
一、绪论
(一)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同质与变异、变量的类型、参数与统计量。
(二)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三)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发展史;统计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调查表的制定与考评;基本抽样方法的正确应用。
(二)熟悉常用的概率抽样的方法。
(三)了解调查表的构成及制定及与考评方法。
三、实验设计
(一)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熟悉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三)了解样本含量的估计及其意义。
四、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掌握描述定量资料集中趋势的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描述定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
(二)熟悉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及正态分布的应用。
(三)了解定量资料的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分布规律。
五、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掌握三类相对数(频率、强度和比)及常用指标、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掌握率的标准化法的计算及应用。
(二)熟悉动态数列常用指标(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及其应用。
(三)了解定性资料的来源、各种人口学统计指标的应用。
六、总体均数和总体率的估计
(一)掌握抽样误差的概念、抽样误差与标准误的区别和联系、正态分布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估计及应用。
(二)熟悉t分布的特征及应用。
(三)了解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的特征及总体率的估计。
七、假设检验
(一)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及检验步骤。
(二)熟悉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三)了解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八、t检验
(一)掌握正态分布资料的t检验、Z检验的分析与计算过程,包括每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类型。
(二)熟悉综合考虑研究目的、设计类型、变量类型、样本含量等要素,选择合适的假设检验方法的技巧。
(三)了解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与变量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