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多科性、教学型、应用型大学,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
学校设有工会学院、劳动关系系、经济管理系、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安全工程系、文化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和学院等教学单位。
学校本科专业设有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等专业,形成了以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等专业组成的特色专业群。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授权专业学位类别为公共管理硕士(MPA),并于2013年起正式招生。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设置四个研究领域: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管理。
高职(专科)专业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行业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等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专业特色鲜明。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445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4728人,高职(专科)学生1717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484人,其中专任教师29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12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根据教学需要,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把握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讲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着力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劳动关系和工会等领域所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行业特色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近2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1月,学校与河北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
目前为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将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走“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及河北涿州市,占地总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大学生公寓、电教中心以及与专业配套的专业实验室等各类办学设施。校园计算机网络设施先进,接入便捷,资源丰富,覆盖北京和涿州两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及学生宿舍。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80余万册,电子数据库34个,电子图书133万种,电子期刊近2万种,与国家图书馆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多家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师生及全国各级工会干部培训提供教学研究及信息情报服务。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为引领,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德育为先,并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包括: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建设计划,强化实践实验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和门类,丰富校级公选课资源;改进校级讲座教学,开设讲座公选课,促进校内外优势教学力量的常态化利用,有利提升了公选课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通过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以及教改项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拓展交流与访学渠道,为学生成长提供短期访学与联合培养等多种路径。目前,劳动关系、法学两个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以劳动关系专业为主干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复合型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两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语言的力量》课程被评定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专业培养方案框架结构
知识体系和课程类别分类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通识必修课军事理论、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计算机、军事训练、思政课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与实践等通识选修课设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工会与劳动关系、创新创业八大课程模块,安排在第三至第七学期,原则上要求按照模块选课,每个模块不低于2学分 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根据不同专业而定,由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组成专业实践教学(含文献检索、专业研究方法类课程与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程模块不同的方向模块课程,科研、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课程及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等学分合计150-160(文史)160-170(理工)
◆强化学业与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与预警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开设辅修第二专业(学位);学校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一向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借助特色专业优势,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国际化人才。2007年至今,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澳门地区等15所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并与其中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常态化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校际互访、合作举办或互邀学者参加研讨会、学生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等。学校对外交流还扩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海外交流资源网络。目前,学校共选派本专科、研究生各专业学生共计400余人次赴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校进行长短期专业学习,积极参加海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学生国际研讨会和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同时,学校接待国(境)外高校大学生和工会系统的青年、学者来访交流近400人次。我校学生在国(境)外大学获得的课程学分及成绩依据学校标准可进行认定转换。
◆注重实验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学校建成了法学与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劳动关系、文化传播、安全工程等5个实验区(含35个专业实验室)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场所(含39个专业实验室)。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7、2009年荣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12年5月,学校与“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学生实习基地荣获“2012年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学校高职学院荣获“2012年中国饭店业佳名校奖”(金鼎奖)。2012年7月,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称号。
◆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
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覆盖所有教室,教学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课程及在线教育等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条件不断迈上新台阶。
◆多种举措吸引优秀考生
学校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奖助贷体系,完善学生激励帮扶机制,制定多种奖励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我校。
◆推进课外科技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市大学生书法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宜信杯”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等竞赛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二课堂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团委积极打造新青年虚拟偶像,弘扬勤学增智、修德立身、明辨净心、笃实为功的新青年精神。推出新青年学堂、新青年社会实践高校论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月、新青年艺术团专场演出等品牌活动。打造金秋文化艺术节、春煦学术科技节、五月合唱节等特色活动。我校青年赴境内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在全国志愿者交流大会、全国电视合唱大奖赛、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首都高校挑战杯大奖赛上摘得金、银奖。
教学与科研
学校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近几年,学校教师承担北京市教改项目23项;近五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8项。
学校就业创业情况介绍
201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介绍
2017届我校毕业生共1822人,其中本科1160人,专科662人。截至2017年10月31日,全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97%,其中,本科生就业率98.19%,专科生就业率97.58%。毕业生考研升学率10.70%。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具体举措
学校对就业创业工作高度重视,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和督导就业创业工作,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继续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形成了“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统筹、院(系)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联动机制,全力保障就业。
(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发挥创新创业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引领作用。教务部门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专任教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就业指导中心组织跟进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全校协力将学生创新创业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搭建学生创业实践社会化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校+企业+创业大学生团队”模式。
(二)积极开拓就业新渠道
各院(系)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利用校友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取得重要突破。主动与各地工会沟通联系,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在工会系统内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加强与校友联系,为毕业生提供了相当一部分专业对口、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积极走访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并就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达成合作意愿。
(三)继续强化就业创业攻坚阶段的宣传、培训和服务
“多管齐下”,加强宣传,畅通渠道。“有的放矢”,举办就业创业系列讲座和沙龙,提高培训质量。“点面结合”,开展面向全体、形式多样的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精准帮扶构建困难毕业生就业托底机制
通过专项经费为困难群体毕业生发放求职交通补贴、就业困难补贴、生源地签约补贴,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减免学费,同时,积极为城乡低保家庭、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以及残疾毕业生申请北京市一次性求职补贴。
奖助贷基本措施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大学学业,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助学办公室,采取多种奖优助困的措施,通过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生补助、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勤、补、减”)等方式,帮助解决学生经济上的暂时困难。
◆“绿色通道” 铺平入学之路
“绿色通道”是在迎新现场为经济困难新生开通的“先注册、后缴费”的入学通道,办理方式轻松、便捷。因家庭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暂时无力缴纳学费、住宿费的同学,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暂缓交款手续,直接注册入学。
“绿色通道”的路径为:
a.到所在院(系)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b.到学生处“绿色通道”迎新接待点,办理学费缓缴、住宿费及其他杂费登记手续;
c.凭学费缓缴审批单及杂费登记单到财务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办理注册、入住手续。
◆助学贷款 缓解学费之困
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之忧,国家现已开展两项助学贷款业务,一是考生本地申请的生源地信用贷款,二是入学后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贷款具有贷款方便、审批快速、还款期长等特点,有贷款需要的同学可以向当地国家开发银行申请,具体申请程序可以网上查询或向所在高中咨询。新录取本科、高职学生都可以在高考本地申请生源地信用贷款。新生申请生源地贷款成功后,可持贷款审批合同到校领取800元的困难补贴。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我校与中国银行开展合作,为我校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申请助学贷款前期需要准备的材料有:1.本人及父母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2.本学年度村委会、乡、镇及县级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原件;3.《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原件。
◆奖助学金 奖优助困之策
除国家助学贷款外,我校还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积极上进的经济困难学生,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我校奖助学金主要有五种:
★国家奖学金:主要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8000元,获奖比例约占参评人数的5‰。
★国家励志奖学金:主要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5000元,获奖比例约占总人数的4%。
★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助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2000元,获奖比例约占贫困学生的70%。
★全总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学习优秀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范围涵盖大一入学新生。
★学校奖学金:为倡导优良学风,学校设立一二三等奖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覆盖面达20%左右;另外开设有德育标兵、学习进步、文体优胜、创新先锋等单项奖。
奖学金申请步骤:在综合素质测评基础上,由学生向所在院(系)提出奖学金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评定结果汇总至学生处核定、审批、发放。
◆勤工助学 自我锻炼之选
学校优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一些有组织的劳动和社会服务,并给予一定的勤工助学补贴。我校助学办公室下设有学生自治的社团--勤工助学协会,为申请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提供服务。我校勤工助学岗位分为校内岗位和校外岗位两种,校内岗位有助教、助管和助工三种,校外岗位一般为临时兼职。
勤工助学协会将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在勤工助学协会网站上发布勤工助学岗位的通知,同学们可以向所在院(系)领取岗位申请表格,认真填写后交给勤工助学协会,等待安排岗位,做好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准备。
◆困难补助 解决生活之需
学校设有专项贫困生资助基金,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特困生补助”。每学年开学初,学生处助学办公室组织各院(系)调查、了解在校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根据情况确定“特困生补助”发放对象,补助发放比例为所在院(系)总人数的10%左右,补助金额为每月100元左右。
◆学费减免 解除特困之忧
学校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政策,每年4月由特困学生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学生处审核后可获得学费减免资格。学费减免分为两个等级,一等减免学费总额的100%,二等减免学费总额的50%,减免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
◆咨询热线 困难帮助之友
为了方便广大同学更好地了解我校的资助政策,我们特别开通了助学政策咨询热线,接受以上有关资助体系方面的电话咨询。
咨询热线电话:010-88562184
2018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艺术类学校简介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