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
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
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中国教育的起源 2.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 3.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夏、商的教育概况 2.西周的教育概况 3.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衰废和私学兴起 4.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诸子百家与私学发展 2.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3.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4.孟轲的教育思想 5.苟况的教育思想 6.道家的教育思想 7.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8.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2.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黄老之学”、“独尊儒术” 3.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5.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魏晋的学校教育 2.南朝的学校教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第九章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认识 2.教育的历史发展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教育学的价值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的概述 2.教育的个体功能 3.教育的社会功能 4.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3.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述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 2.学生 3.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 1.课程与课程理论 2.课程组织
3.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七章课堂教学 1.教学与教学理论 2.课堂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1.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2.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3.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4.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5.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组织 2.班级管理的内容 3.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概述 2.学生学业评价 3.学生品德评价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1.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2.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3.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4.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1.教师即研究者 2.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3.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心理学》莫雷
《教育心理学》莫雷
《教育心理学》莫雷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3.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学习概述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认知派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学习概述
2.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
3.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4.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第四章学习策略的学习
1.学习策略概述
2.学习的认知策略
3.学习的监控策略
4.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
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1.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2.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概述
2.动作技能的形成
3.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第七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概述
2.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
3.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
4.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与教学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1.品德及其结构
2.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3.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4.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5.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1.学习动机概述
2.学习动机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十章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1.认知发展与学习
2.智力差异与学习
3.学习风格与学习
4.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第十一章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第十二章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概述
2.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3.课堂环境管理
4.课堂纪律管理
第十三章教师心理
第二篇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
第三篇影响学习的因素
第四篇教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