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建校伊始,就提出“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学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合肥联合大学和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学校成立以来,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9年,学校《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与实践》课题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根据刘延东同志和陈希同志批示,教育部总结形成《关于合肥学院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在全国推广。
2009开始,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突破学科定势,开展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2014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是省属高校获得的唯一高奖项,校党委书记蔡敬民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5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2016年联合德国大陆集团、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设计“双元制”高等教育专业,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学校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3所试点学校之一,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学校之一,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委托培养学校,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391亩,建筑面积54.7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81亿元。有14个教学系和4个教学单位。5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批准的对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7000人,现有在编教职工979人,教师903人,正高95人,副高245人。常年在校外籍教师20多人,4人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11人获得“黄山友谊奖”。2009年以来,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16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43项、一等奖和特等奖59项,多个奖项为全省高校唯一或首次。如第十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入驻创业团队30家,注册公司14家。2016年有145项国家级和375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新增18项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保持全省高校第一。
1985年,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共建合肥联合大学协议,学校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之一。目前,学校同德、韩、日、美、意、西、奥、英等国及台湾地区61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有3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0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共有3300多名学生赴国外留学,1100余名德国、韩国学生来校学习、实习。学校是安徽省、合肥市对外教育、文化、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韩国中心”。先后帮助合肥市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德国罗斯托克市、韩国瑞山市结为友好城市,促成了黄山市与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市结为友好城市。在合肥市引进大的外资企业德国大陆轮胎集团和西伟德公司等外资企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校三十周年校庆,时任德国总统武尔夫先生专门发来贺信。2016年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合肥学院与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学大学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揭牌并致辞。
近五年来,全国600余所高校、6000多人次组团来校专题学习应用型高校建设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先后60多次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情况。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内部参考》先后4次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成果。2016年9月,教育部评估中心领导在对学校审核评估反馈会上指出,合肥学院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教育部正在总结推广“安徽现象、合肥模式”。
2015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视察合肥学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用“三十而立、卓有成效、根深叶茂”概括了中德合作共建合肥学院三十年的成果,寄予再创“中德合作未来更辉煌的30年”的期望。德国总理默克尔称赞合肥学院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辉典范”。两国总理共同决定在合肥学院设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基金。
2018年合肥学院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办学情况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