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金额备注国家奖学金20000元/生/年 国家助学金6000元/生/年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学业奖学金特等12000元/生/年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特等及一、二、三等奖,名额分别为该年级研究生人数的10%、30%,30%,30%。一等10000元/生/年二等8000元/生/年三等6000元/生/年单项奖学金学术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波音奖学金、空客奖学金等根据学校有关文件和波音、空客公司的有关要求进行评定。三助岗位(助教、助研及助管)3000元/生/年我校95%以上研究生均获得三助岗位助学贷款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资助力度
备注:相关奖助学金评选办法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此奖助体系发放范围仅限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无奖助学金。
飞行技术学院
飞行技术学院概况
飞行技术学院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下属二级学院,是担任航空理论教学、科研和学生教育管理为一体的教学实体,在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领域的教学、科研方面拥有雄厚实力,有教师59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24名。该学院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术型)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领域招收全日制研究生。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飞行技术学院现有模拟飞行实验室、现代导航技术实验室、飞机性能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室、航空人因与工效学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优越的实验条件。
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飞行技术学院与波音公司、空客公司、中国商飞和国航、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
国际合作
与空客和波音公司合作开展了飞机性能工程师、飞行数据分析和基于性能的导航( )等培训以及要求授权的所需导航性能(RNPAR)程序设计等项目合作。
与汉莎系统(LufthansaSystems)公司在航行资料及机载导航数据库等领域,开展培训、信息处理及研究等合作。
研究生毕业就业总体情况
飞行技术学院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民航飞行运行、航务管理、飞行签派、航行情报服务、航空器制造、航空公司地面教员、民航安全管理等民航领域以及高校教师、公司企业、国家行政部门等非民航领域,已连续多年就业率100%。
学科专业介绍
一、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术型082304)
1、飞行技术与航空运行方向
本方向侧重民用航空领域,针对运输类飞机,兼顾通用类飞机和直升机,在飞行运行和应用技术使用的领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飞行技术重点针对持有飞行执照的各类民航飞行人员,航空运行则针对从事民航运行领域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以应用为目标等特点。
本专业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考生。
2、现代导航理论与应用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卫星导航理论、系统及应用技术,研究基于卫星导航及组合导航的航行新技术及其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测试验证并分析评估导航性能,追踪国际航行新技术的发展,为民用航空飞行运行提供安全、高效的现代导航技术和方法。
本专业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考生。
3、航空人因工程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航空系统中人的局限性以及人与设备、规章、程序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以达到安全、高效工作的目的。航空人因工程的研究及其成果运用有助于减少民航人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进民航运行的安全。
本专业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考生。
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085222)
飞行运行及安全技术方向
该方向主要培养民航领域与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专业相关,且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及安全管理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飞机运行性能、运输经济性、民航规章与标准
航空事故分析、航空安全管理\航空运行管理
卫星导航(GPS、GLONASS、Galileo、BD)技术及应用、卫星导航增强技术及应用、组合导航技术及应用
基于性能的导航( )运行技术
现代飞行程序设计及航行情报服务技术
航空数据(含导航数据)处理及管理技术
通信导航监视(CNS)技术及应用
飞行视景增强技术(HUD、EFVS、SVS、CVS)及应用
民航从业人员非技术技能训练(包括 CRM、TRM、MRM以及 DRM训练等)
民航人误的识别与控制(包括飞行、空管、运行控制、航空器维修)
民航从业人员的心理选拔理论与技术
本专业方向主要招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考生。
我院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民航界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亦具有先进性。我院已与国际民航组织、美国联邦航空局CAMI研究所、德国宇航研究院、波音公司、空客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等国外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外相关民航单位、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已建立国内一流的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重点实验室(模拟飞行实验室、现代导航技术实验室、飞机性能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室、航空人因与工效学实验室),总价值近7000万元人民币。近年来,我院在相关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12部,其中20余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承担或参与完成国家“863”民航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横向及其他科研项目逾50项,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飞行中人的因素与驾驶舱资源管理”、“空中领航”、“飞行原理”、“飞行性能与计划”等是四川省精品课程。我院在高原及特殊条件下的飞行运行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目前已完成温州、洛阳、宜昌、阿勒泰、喀纳斯、那拉提、澜沧、黎平等多个机场的仪表飞行程序和性能研究,实现了理论研究与飞行运行实践的有机统一。
学科带头人
罗晓利教授,民航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应用心理学会副主委、四川省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空军航空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民航从业人员心理选拔理论与技术、航空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训练理论和方法、人误识别与控制、高原复杂机场飞行员行为特征以及民航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与EAP等领域的研究。近五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民航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出版著作2部,在航空人因工程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余江教授,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副主任,民航局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民航飞行学院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专业领域包括:飞机运行性能、运输经济性、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适航与运行规章等。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次,发表专业学术文章27篇(核心期刊14篇,EI检索3篇),公开出版民航飞行学院教材《飞行原理》1本、独著《高原/地形复杂机场和航线运行的飞机性能分析》1本。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组长1项)。具有12小时TB20飞行经历和A320型别等级改装经历。参加过Boeinglevel1/2/3性能培训和软件课程培训,参加过AirbusG02/G03/G06/G09/TRI性能培训和软件课程培训。参与过民航局事故/事故征候调查2次。
航空工程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概况
航空工程学院是我国民航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之一。学院现开设六个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并设有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学术型)学科和“航空工程(专业学位)领域,涵盖了民航飞机维修领域的全部专业。学院按照“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
学院现有专职理论教师120余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其中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56人。学院拥有36架不同型号的用于教学和科研的飞机、航空发动机以及多种航空电子设备、安全检测设备。
学院有5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精品课程,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研、科研成果奖30余项,教师所发表的论文中有100多篇被SCI、EI和ISTP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符合中国民航局维修法规CCAR-147部和CCAR-66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完成民航机务维修基础理论认证、机务维修基本技能认证、发动机航线维护培训和民航机务维修基础执照的相关课程。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学院成立了航空发动机维修与适航技术、飞机结构维修技术、民用飞机综合航空电子系统、通用航空维修工程与职业教育、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和民用航空无人机等7个研究所。
有民机复合材料结构维修、智能检测与智能控制、民用航空器机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飞机结构与系统维修理论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和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6个科研团队。
学院正致力打造民用航空维修工程实验室群,航空发动机控制工程实验室及民机复合材料维修与验证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学院同时积极拓展与民航局、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维修厂、研究所和飞机、发动机以及机载设备厂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科研,并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
国际合作
学院大力开展国际化办学,和通用电气公司、欧洲直升机公司、塞斯纳飞机公司和透博梅卡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多家世界知名航空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学院还实行赴境外大学游学制度,学生有机会到美国、法国和新加坡等国的航空大学接受专业教育。
研究生毕业就业总体情况
航空工程学院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局方、机场和维修企业等。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航空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机务维修基本技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由于飞机引进数量逐年增多,航空公司、维修单位和机场等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增大,学生就业渠道通畅,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高。近3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
学科专业介绍
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学术型0823Z1)
“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学科是以先进航空器维修理论与维修技术为基础,涉及航空器综合性保障系统与保障工程,航空器结构、机载设备和零部件修理、检测和校装,飞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航材和机队管理与调度,民用航空器安全与适航管理等工程应用,是民航行业中十分重要的领域,对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航空器可靠性,降低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维修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该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民用航空器推进理论与工程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航发动机维修理论和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航空发动机部件修理技术;民航维修管理;发动机控制和测试技术和复合材料维修理论与技术等。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
(2)民用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维修理论与技术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相关的维修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用航空器结构损伤评估与修复技术、民用航空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维修技术、民用航空器表面维修技术、民用航空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和民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7人。
(3)机载设备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器机载设备状态参数测试、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航电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用航空器机载设备状态参数测试、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电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等。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
(4)民用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用航空安全工程、航空安全、适航技术和适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航空安全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适航审定和验证、适航技术、适航管理、安全信息工程、安全检测、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人机工程和可靠性工程等。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
航空工程(专业学位085232)
航空工程主要研究民用飞机、直升机等运载工具的维修、维护、安全管理和适航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等。侧重于机务维修工程应用,为民用航空、航空制造等领域培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符合现代民航维修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民用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
(2)民用航空器维修工程
(3)机载设备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4)民用航空安全与适航工程
学科带头人
唐庆如教授,中国民航发动机维修领域知名专家,民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航空发动机维修、发动机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和教研项目1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3本。
朱新宇教授,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会员,民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飞行器故障诊断与预测、飞机电源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等。编写出版了《民航飞机电气系统》和《飞机电源智能监控系统》等教材和专著多部。获得四川省和民航局教学成果奖多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了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
魏麟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航空电子、机载设备检测和故障诊断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主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共三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
周长春教授,中国航空协会航空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四川省安全生产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安全、适航技术和适航管理、通用航空。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共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主持和参与编写教材和专著5部。
龙江教授,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空器结构与系统维修理论与技术,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飞机系统可靠性工程。主持或参与科研和教研项目9项,获省部级奖励1项,主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7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
刘峰教授,工学博士,四川省力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飞机结构有限元分析,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分析与维修,飞机系统设计与维修等。主持或参与科研和教研项目10余项,获省级奖励2项。主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4篇,其中EI检索13篇,中文核心刊物10篇。
杨文锋教授,工学博士,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中国)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维修与验证、民航安全管理与适航技术、结构-功能一体化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科研和教研项目8项,主编教材1部,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9篇,中文核心14篇。
李梦教授,工学博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航空材料、航空动力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航空涂装材料、航空阻燃材料、民机复合材料维修、机务工程。近年来,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所著科研论文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4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民航局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项目1项,学院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总装备部863项目2项,科技部863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概况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合理、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管理严格、教育质量优异的中国民航交通运输领域高层次管理和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交通运行环境、航空运行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专业学位)下设两个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航空运行控制。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一百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80余名,半数以上教师拥有高级职称,持有民用航空相关行业执照,并能实施双语教学,有60多人次前往国外接受过各类专业培训。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学院教学实验设施先进,目前,我院拥有3个创新实验中心,9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1万6千多平方米,设备价值近亿元,空管自动化模拟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学院学科特色明显,实验条件优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空管教研室被评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航行实验室为四川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航空气象、空管基础和航空公司签派等三门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
国际合作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道路,支持中青年教师赴国外学习,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近5年来,100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赴英国、美国和新西兰学习和交流。
研究生毕业就业总体情况
学院研究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航各空中交通管理局、国内外航空公司、科研机构、院校和机场。我院研究生一直保持着100%的高就业率。学院先后与我国30多个空管局及分局、10多家航空公司和20多个机场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研究生基地,可为学生实习与科研实践提供支持。空管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33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8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
学科专业介绍
空管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交通运行环境、航空运行管理三个研究方向
1、空中交通管理研究方向
空中交通管理方向主要面向建设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软硬件水平、保障空中交通安全和顺畅、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实施飞行流量优化控制等领域。学院在本方向专兼职导师共有二十余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民航领先地位。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5项,主持或主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6项,涉及科研经费超过千万。
2、空中交通运行环境研究方向
空中交通运行环境方向主要面向探索飞行大气环境规律,通信导航监视(CNS)运行,改善航行保障方式,提高飞机运行的环境安全水平,增强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能力而进行人才培养。本研究方向有8位教授、副教授从事航空气象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在民航领域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参与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针对该方向研究生,学院新建立了飞行环境数值模拟与天气分析实验室。
3、航空运行管理研究方向
航空运行管理方向主要面向研究航空运行控制中的签派程序与方法,提高飞机运行的环境安全水平,增强航空公司运行控制能力而进行人才培养。本研究方向有6位教授、副教授从事航空运行管理、通信导航监视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在民航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5年来,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20余项,涉及科研经费超过400万。其中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接近20余部。该方向有飞行服务管理实验室以及执照培训考试中心。
专业学位授权点介绍
2014年,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新增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主要培养适应我国民航发展需要,掌握民航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技能,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针对该学位授权点将在以下2个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⑴空中交通管理。培养新航行系统技术应用、空域规划、流量管理、空中交通管制和航空情报服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航空运行控制及综合交通运输技术。为航空公司培养运行控制、航线设计、性能分析、运输组织和航行保障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本专业学位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校外业务水平显著的专家联合指导。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课堂教学、现场实践、技能应用相互连接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带头人
朱代武教授,硕士生导师,民航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航空运输协会航电与空管分会委员。近年来,牵头完成空管课程获四川省精品课程,航行实验室入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与管理硕士专业入选省重点学科,空中交通管制教研室入选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等。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863面上课题研究1项,国家空管委项目3项,承担10余个机场PBN飞行程序设计等,曾获省部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承担本科和硕士专业的9门课程教学任务,主编或参编并公开出版教材7部,发表论文26篇。
王永忠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空中交通运行环境。多年来主持完成10余项科研项目,参与编写教材和行业规范3部,参编的《航空气象》教材获中国民航总局“教材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已指导毕业硕士生12人。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四川省“气象标准”专家。
潘卫军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主持完成多个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教研项目,共获得省部级奖4项、学校奖励8项,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论著教材9部。带头组建了空管学院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自动化学术团队,并继续发展壮大,在国内民航空管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曾任国家空管委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评审专家。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取得中国民航飞行翻译资格,担任国际民航组织英语等级考官.研究领域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计算机仿真、航空安全等。
罗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参与完成了多项省部级项目,先后多次获得四川省、民航局等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论著4部。主要研究领域为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规划与管理、跑道安全等。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概况
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05年10月,其前身是成立于2000年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开展民航计算机应用的科研基地。计算机学院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 目前,学院有教职员工81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4名,高级实验师11名;在校学生400余名。
科研平台及创新实践基地
2017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介word机载设备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