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2学时)
1.1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
(1)理解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水文学和气象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水文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重点:水文气象学的定义,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水文气象学的研究范围(降水和蒸发)。
难点: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水文学和气象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水文气象学的定义,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水文气象学的研究范围(降水和蒸发)。
难点: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水文学和气象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水文气象学的定义,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水文气象学的研究范围(降水和蒸发)。
难点: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水文学和气象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1.2水文气象学发展回顾(0.5学时)
(1)了解水文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1.3水文气象学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应用(0.5学时)
(1)了解水文气象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水文循环和能量循环(4学时)
2.1水循环与水平衡(2学时)
(1)了解地表水量平衡方程及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2)理解水文循环、水量平衡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3)掌握水文循环尺度的划分,水文大循环和小循环的概念、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重点:水文循环、水量平衡方程;
难点:水文循环的概念,水平衡原理。
重点:水文循环、水量平衡方程;
难点:水文循环的概念,水平衡原理。
重点:水文循环、水量平衡方程;
难点:水文循环的概念,水平衡原理。
2.2能量循环与能量平衡(2学时)
(1)了解全球和中国太阳特点;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掌握净辐射概念及其特点,大气窗口概念及其应用,地面和大气辐射定义;
重点:净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
难点:净辐射特点,大气窗口应用。
重点:净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
难点:净辐射特点,大气窗口应用。
重点:净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
难点:净辐射特点,大气窗口应用。
3、降水(6学时)
3.1降水的形成(1.5学时)
(1)了解降水的定义;
(2)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3)掌握形成降水的几个要素,降水的天气系统;
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
难点:降水的天气系统。
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
难点:降水的天气系统。
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
难点:降水的天气系统。
3.2降水类型及影响因素(0.5学时)
(1)了解降水的分类;
(2)理解影响降雨的因素;
重点:降水的分类。
重点:降水的分类。
重点:降水的分类。
3.3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2学时)
(1)了解降水的基本要素;
(2)掌握降水时间变化的表示方法(降水量累积过程线,降水量强度过程线,时段降水量柱状图,等雨量线,降水强度与历时关系曲线,降水深与面积关系曲线和降水深与面积和历时关系曲线);
重点:降水时空变化的表示方法;
难点:降雨量综合特性曲线。
重点:降水时空变化的表示方法;
难点:降雨量综合特性曲线。
重点:降水时空变化的表示方法;
难点:降雨量综合特性曲线。
3.4降水的监测(0.5学时)
(1)了解降水的监测方法;
(2)理解降水资料检验方法;
重点:降水数据的一致性检验。
重点:降水数据的一致性检验。
重点:降水数据的一致性检验。
3.5降水统计分析(0.5学时)
(1)了解降水的基本统计量;
(2)理解重现期的概念;
(3)掌握重现期的计算方法,各种统计参数的计算,4种暴雨资料选样方法;
重点:重现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种暴雨资料选样方法;
难点:多种暴雨资料选样方法的优缺点。
重点:重现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种暴雨资料选样方法;
难点:多种暴雨资料选样方法的优缺点。
重点:重现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种暴雨资料选样方法;
难点:多种暴雨资料选样方法的优缺点。
3.6区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1学时)
(1)理解面平均降雨量计算原理;
(2)掌握常用面雨量4种计算方法(算术平均法、等雨量线法、泰森多边形法和网格法);
重点:常用面雨量4种计算方法;
难点:多种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的对比。
重点:常用面雨量4种计算方法;
难点:多种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的对比。
重点:常用面雨量4种计算方法;
难点:多种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的对比。
4、暴雨(8学时)
4.1暴雨概述(2学时)
(1)了解暴雨的定义;
(2)理解暴雨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3)掌握中国暴雨分布概况,中国区域性暴雨概况;
重点:中国区域性暴雨概况。
重点:中国区域性暴雨概况。
重点:中国区域性暴雨概况。
4.2可降水量与水汽(1.5学时)
(1)了解大气可降水量定义;
(2)理解暴雨的物理上限;
(3)掌握我国水汽输送的特点、水汽输送与降水量的关系,大气可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重点:水汽输送与降水量的关系,暴雨的物理上限;
难点:可降水量的推求方法。
重点:水汽输送与降水量的关系,暴雨的物理上限;
难点:可降水量的推求方法。
重点:水汽输送与降水量的关系,暴雨的物理上限;
难点:可降水量的推求方法。
4.3暴雨成因分析与暴雨天气系统(0.5学时)
(1)理解暴雨的成因,不同尺度的暴雨天气系统;
(2)掌握影响我国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重点:暴雨成因分析和天气系统。
重点:暴雨成因分析和天气系统。
重点:暴雨成因分析和天气系统。
4.4地形对暴雨的影响(1学时)
(1)理解地形对暴雨的影响类型;
(2)掌握地形如何影响暴雨;
重点:地形的抬升作用;
难点:地形(海拔和形状)对暴雨(类型和降水量)的影响。
重点:地形的抬升作用;
难点:地形(海拔和形状)对暴雨(类型和降水量)的影响。
重点:地形的抬升作用;
难点:地形(海拔和形状)对暴雨(类型和降水量)的影响。
4.5 典型大暴雨简介(3学时)
(1)理解中国5场(大陆35.7五峰,63.8海河,75.8河南;台湾67.10新寮,09.8莫拉克)典型大暴雨的特点、成因及地形影响;
难点:典型大暴雨当时的天气系统分析。
难点:典型大暴雨当时的天气系统分析。
难点:典型大暴雨当时的天气系统分析。
5、设计暴雨的估算(2学时)
5.1防洪设计标准概述(0.5学时)
(1)了解设计暴雨的三种类型(标准工程暴雨(SPS)、可能大降水(PMP)和依据频率分析获得的暴雨);
(2)理解防洪设计标准概念;
重点:设计暴雨的4种估算方法;
重点:设计暴雨的4种估算方法;
重点:设计暴雨的4种估算方法;
5.2点暴雨量频率计算(1学时)
(1)理解点暴雨频率计算的一般方法;
(2)掌握地区综合法推求点暴雨频率曲线;
重点:点暴雨频率计算方法;
难点:地区综合法
重点:点暴雨频率计算方法;
难点:地区综合法
重点:点暴雨频率计算方法;
难点:地区综合法
5.3 面暴雨量计算(0.5学时)
(1)了解设计面暴雨量的计算方法;
(2)理解合理性检查的步骤;
重点:设计面暴雨量直接计算法;
重点:设计面暴雨量直接计算法;
重点:设计面暴雨量直接计算法;
6、蒸散发(4学时)
6.1蒸散发的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学时)
(1)理解蒸散发(水面、土壤和植被蒸腾)的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蒸散发(水面、土壤和植被蒸腾)的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蒸散发(水面、土壤和植被蒸腾)的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蒸散发(水面、土壤和植被蒸腾)的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6.2蒸散发的测定(0.5学时)
(1)了解:蒸散发(水面、土壤和植被蒸腾)的测定方法。
6.3流域实际蒸散发的估算(1.5学时)
(1)了解蒸散发的我国分布情况、全球分布;
(2)理解流域蒸散发概念、影响因素;
(3)掌握流域蒸散发的一般规律和计算方法;
重点:流域蒸散发概念、影响因素;
难点:流域实际蒸散发的估算。
重点:流域蒸散发概念、影响因素;
难点:流域实际蒸散发的估算。
重点:流域蒸散发概念、影响因素;
难点:流域实际蒸散发的估算。
7、陆面-大气的耦合反馈(4学时)
7.1土壤湿度的概念(0.5学时)
(1)掌握土壤湿度概念、表示方法、饱和带和非饱和带概念(根系区);
重点:土壤湿度表示方法。
重点:土壤湿度表示方法。
重点:土壤湿度表示方法。
7.2陆面能量平衡和水平衡(1学时)
(1)理解陆面水量平衡、土壤湿度如何调控能量循环和水循环;
(2)掌握净辐射的支出、陆面能量平衡(潜热、显热、土壤热通量、波文比);
重点:陆面能量平衡、水量平衡;
难点:土壤湿度如何调控能量循环和水循环。
重点:陆面能量平衡、水量平衡;
难点:土壤湿度如何调控能量循环和水循环。
重点:陆面能量平衡、水量平衡;
难点:土壤湿度如何调控能量循环和水循环。
7.3土壤湿度对大气降水的反馈作用(2.5学时)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水文气象学考试大纲-气象学专业降水类型及影响因素(0.5学时)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