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与气象学院
海洋与气象学院是广东海洋大学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学院之一,肩负着发展海洋学科的历史重任,在海洋、气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现有专业教师32人,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特聘教授1人,二级岗教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5人。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潘德炉院士受聘为海洋科学“双聘院士”。
学院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海洋科学为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环境评价重点实验室、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环境研究所、物理海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课题30余项,在上层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海气耦合机制及区域海洋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J. Geophys. Res.》、《J. Marine Syst.》、《Cont. Shelf. Re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杂志。
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如下:
1、物理海洋学(070701)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①陆-海-气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开展南海海气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及其耦合机制研究,阐明跨陆架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机制,发展近海水交换过程和水质环境变化的数值预报模式,揭示近海动力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环境生态效应;
②海洋次中小尺度过程与混合
深入了解南海陆架海区次中小尺度过程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动力学特征,揭示海洋次中小尺度过程与风场、中尺度涡、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混合机制,发展精细化的数值预报模式。
2、海洋化学(070702)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手段,结合物理过程,研究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物理过程的耦合。揭示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点,为南海的海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服务。
②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化学:以南海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生物手段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化学改性与功能化研究。
③近海海洋环境评价:开展广东沿海重化产业园区、规模化养殖区、典型海湾、滨海湿地等重点海域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构建近海环境系统评价方法体系。
3、海洋生物学(070703)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①海洋生物与生态保护:以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重点,在海洋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海洋生物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去栖息环境关系,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和评价,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调查与环境安全评价、近海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②海洋生物繁育与资源保护:主要开展南海濒危与珍稀物种生殖细胞的发生、胚胎及幼体发育、环境变化与生物遗传变异、生物资源保护与增殖方面的基础研究,并开展种质资源与种质保存、育种共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③分子生物学及应用技术:开展海洋生物分子与生物分类技术、环境变异的分子检测技术、基因组学以及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二)食品科技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源于1950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技术学校加工科,1977年开始本科教育,199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博士学位人员2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海外名师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为学院双聘院士。
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涵盖了4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广东省高等学校海洋食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水产品深加工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厅级)1个。现有实验室面积达100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建有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3门。
近5年,学院始终紧扣华南地区农海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南海大宗水产品和岭南特色果蔬等的贮藏与加工、质量与安全、活性物质开发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共承担课题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到账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与科技奖1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如下:
1、食品科学(083201)
① 食品生物技术:主要研究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与风味和活性成分相关的基因和代谢调控。
② 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食品资源中活性物质的筛选、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功效评价、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等;采用转基因和发酵技术生产活性物质,研究其代谢调控机制。
③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主要研究食品中有害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中的分布、残留和消除规律,有害因子的控制和脱除技术及其机制,建立食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2)
①农产品采后生理及贮运保鲜:主要研究岭南地方特色果蔬采后衰老机制和控制措施,果蔬贮藏保鲜技术,果蔬贮藏过程中的理化特征和品质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②农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岭南地方特色果蔬加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现对农产品的高值化利用,提高农产品的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③食品新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研究食品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生物活性物提取分离、结构与功能等。
3、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① 水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水产生物资源的营养组分和品质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水产蛋白结构与食品功能特性的关系、水产蛋白的物理改性和生物改性、水产品保鲜与加工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等。
② 海洋活性物质与功能:主要研究海洋活性物质的高通量筛选、高效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功效评价、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等。
③ 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主要研究水产品中有害因子快速检测试剂盒和残留标志物的定量检测方法;研究有害因子在水产品中的分布、残留和消除规律;研究有害因子的控制和脱除技术及其机制;建立水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三)水产学院
本学院已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80余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63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 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7人,校级培养对象12人。著名水产动物营养学家麦康森院士为本学科“双聘院士”。
水产为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养殖是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海洋科学(海洋生物)为省级特色专业;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12个国家、省(部)、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仪器总值7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20000 m2;拥有基建投资3000余万元、功能设施齐全的海洋生物研究基地。
本学院有80年的办学历史。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渔业资源和捕捞学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1个农业推广硕士领域(渔业)。2013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0项,科研总经费1.44亿元。发表论文55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各级科学技术奖励27项,其中,“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河蚌有核珍珠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介绍:
1、水产养殖(090801)
本二级学科下设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水产动物生理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防控、珍珠培育与加工等5个研究方向。
①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主要研究南海主导品种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遗传标记筛选、受精生物学、遗传选育以及人工繁育和高效健康的水产养殖新理论与新技术。
②水产动物生理学:主要研究热带、亚热带水产动物内分泌生理和生殖生理。包括: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养殖动物在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内分泌调控机理;养殖动物在应急状态下的生理变化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等。
③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以解决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产品品质与安全、环境污染等关键问题为目标,开展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营养生理与代谢、营养免疫与环境营养学、分子营养学、饲料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饲料开发。
④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以石斑鱼、红笛鲷、罗非鱼等热带和亚热带养殖对象的弧菌病、链球菌病等的免疫防控为切入点,重点开展免疫机理、病原致病机理、病原与养殖对象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流行病学、新型渔药等方面的研究,旨在建立水产动物病害防控技术体系,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⑤珍珠培育与加工:以我国南海特有的珍珠贝为研究对象,开展遗传育种、养殖模式、珍珠培育技术和珍珠高值化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对于突破海水珍珠生产的关键技术和振兴南珠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渔业资源(090803)
本学科包括以下两个研究方向:渔业资源多样性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渔业生态学。
①渔业资源多样性及其开发利用:主要以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及合理利用为切入点,开展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分类与系统进化、资源监测与评估以及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②渔业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调控与营养调控降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技术;水产经济动物种群生态、养殖容量与养殖生态环境调控技术;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
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学院介绍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