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单位 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创建于1956年,1994年升格为普通本科(公办二本)院校(教育部代码10643),
是三峡库区腹地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2013年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覆盖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纳入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2014年2月申报举办教育硕士(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美术、体育6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两个类别已通过重庆市学位办专家组验收,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
学校坐落在千年古城、移民之都,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区。现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占地1980余亩,校舍面积49万余平方米,藏书137万余册,电子图书152万余种,仪器设备总值近1﹒3亿元。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0余人(正教授91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500余人(博士147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20余人,有专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43人;兼职教授和外籍教师100余人。
设有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与化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生命科学与工程、数学、体育与健康、美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财经、文学、传媒、外国语、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等17个二级学院。开设有54个本科专业,还招收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18200余人。主要办学特点有:
1、办学理念清晰:遵循“厚德 博学 自强 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三峡、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办学服务定位;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学科特色凸显:形成了以工学、文学为主,管理学、艺术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构架(师范生规模占20%)和以本科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3、教学质量攀升:现有市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市级精品课程13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市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市级教学团队6个;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8项。
4、科研增势强劲: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700余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40%以上,被SCI、EI等权威文献检录近5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先后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重庆市自然科学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
5、人才培养斐然:学校以“、成才、成功”教育为统揽,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三成”教育成果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近年来,学生成功申请专利9项,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专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多次被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
6、考研成果显著:连续五年毕业生考研上线率稳定在40%左右,录取研究生升入“211工程”高校达55%左右,升入“985工程”高校达35%左右,上线率和考研质量居重庆市同类高校前列。
7、学生就业率高:连续五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全校毕业生通过公招考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达35%左右。学校多次被评为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在重庆市就业超过70%,其中主城区就业35%、三峡库区就业20%、重庆其他区县就业15%,快速发展的重庆直辖市为我校超过三分之二毕业生扎根在重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8、生源结构稳定:根据近几年统计,我校省外生源各占三分之一,重庆市生源占三分之二,其中来自重庆主城九区达500余人、主城周边区县(长寿、合川、綦江、铜梁、潼南、璧山)550余人、渝西片区400余人、渝东南涪陵及黔江片区650余人、渝东北三峡库区1300余人(其中万州区450人左右)。
9、发展前景美好:新校区建设大大提速,学校办学档次和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万州区将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历史机遇,市委市府对学校拟升格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等众多有利因素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与挑战,学校必将建设成为三峡库区及渝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2014年重庆三峡学院普通高等教育第一部分学校简介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