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简介
本学科是湖北省省属高校林学学科中唯一的办学历史悠久、规模大、具有独特资源与区位优势,教学科研实力强的学科,也是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本学科1998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二级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确定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湖北省重点学科,并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被确定为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第四批)和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优势学科,林学一级学科2011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29人,博士(含在读)25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楚天学者”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
本学科现有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4个(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基地1个,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特色生物资源研发利用推广中心1个),有环境保护、植物学、普通生物学、生理生化、林木遗传育种、测量与规划设计、土壤学、农产品加工、植物栽培学、组织培养等10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及中心面积4200m2,仪器设备总值4080万元;有面积2500m2的全智能联栋温室大棚1个。有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木林子国家自然保护区等3个野外研究基地。
本学科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1项,省部级项目36项。发表学术论文980余篇,其中SCI收录54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获省部级奖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鉴定成果21项。
2.下设二级学科
(1)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本学科主要发掘、整理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其濒危机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评估其未来濒危因子并研究有效的物种保护策略和人工繁殖(育)技术;研究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尤其是食用和药用价值,开发新型食品或药食兼用食品,研究其化学成分,发掘潜在的优良基因资源,开发高端保健食品或新型药品,为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提供良好的原始资源;该学科是珍稀物种保护、物种资源发掘整理和特殊物种的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源泉。
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保护生物学方向:该研究方向在广泛的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已知物种资源消涨进行统计、监测、评估和预测,确定濒危等级,对未知物种进行系统学鉴定分类并确定濒危等级,从系统进化和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其濒危机制并提出科学的保育策略。
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方向:该研究方向对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进行资源繁育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和其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和药理学研究,尤其是利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对于民族药和民间药野生资源的药用价值和药食兼用保健价值进行开发研究,野生资源的再生研究和相应的GAP基础理论研究,为发掘、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2)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本学科以生态学与美学为基础,以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为宗旨,以城市、风景区、森林公园中栽培应用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花卉现代化栽培、生产、繁育及其室内外应用、装饰为主要内容,研究其种质资源、生态习性、地理分布、栽培繁育、环境保护、遗传育种、花卉营销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综合性学科,是我国园林专业、观赏园艺专业和森林旅游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园林植物在城市及风景区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因此,该学科在我国的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该学科是当前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方向: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园林植物分类、起源与演化、种质考察与收集、种质保存、种质评价与鉴定,以及种质利用。主要对各种园林植物如牡丹、菊花等种质资源进行长期、全面、系统征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和保存研究,并对这些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特征、经济性状、抗病性、品质、遗传特性等进行科学的观察鉴定和总结,筛选评价出一些优异种质在生产和育种、科研上利用。
园林植物生理生化方向: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园林植物的繁殖、形态建成、生长发育及其花期调控,特别是园林植物开花生理、采后生理和逆境生理。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生长因子对园林植物个体及小群体各生育期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生物量、花芽发育、开花的影响,以及环境胁迫下植物各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响应;在栽培条件下利用环境因子调控及化学调控来控制重要观赏植物的花期;鲜切花采后体内水分、糖类、蛋白质、核酸、有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植物激素对切花品质的影响,以及重要观赏植物鲜切花的保鲜液配方、保鲜技术与保鲜机理。
(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本学科研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综合科学技术。其实质就是维护与提高水土资源的生产力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控制易流失的水土,包括自然因素、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多学科和高科技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与增强土地的生产力,并建设和协调生态环境,大程度的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逆境生态与流域修复管理方向:该研究方向在微观层面上,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对于本地区主要逆境生态环境(干旱,盐碱、高硒等)的适应性机理,运用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它们的逆境生态适应性进行遗传改良,并在改良个体逆境适应性的基础上利用耐逆境植物基因优势,培育出高产、优质、耐逆境(包括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的植物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在中观层面上,研究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响应机制;在宏观层面上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包括旅游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及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该研究方向通过“3S”技术手段,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融合,建立空间数学模型,对水土流失进行四维空间表达,以分析评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状况,提供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相关的信息;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核心,结合土地调查,监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获取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情况,建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研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动态机制;分析土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诊断,流域治理、区域土地开发与综合整治及土地规划。
专业名称 | 开设学校 | 学制 | 地址 |
---|---|---|---|
林学 | 新疆林业学校 | 3年 | -- |
林学 |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4 | -- |
林学 | 徽州师范专科学校 | 四年 | -- |
林学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 三年 | -- |
林学 | 沈阳立得职业培训学校 | 2.5年 | -- |
林学 | 商洛学院 | -- | -- |
2012年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林学一级学科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