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及深造前景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一般在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中专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部分学生顺利地考上劳动经济学和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
教学力量和学生培养条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和年龄梯度合理、科研能力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招生专业:
行政管理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发展概况
行政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至20世纪中后期在全球范围内渐成规模,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且几经起伏。直到改革之后,为适应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才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中国,行政管理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专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于2003年设立,200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本专业自设立以来,获得了稳步快速的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学科建设日趋成熟,学生管理趋于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与劳动科学挂钩、重人力资源管理是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和持之以恒的追求,依托中华全国总工会优势资源进行的特色课程建设成绩显著,毕业生走向社会颇受欢迎,历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适应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党政机关、公共部门、工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公共管理人才而设置的普通大学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进行政策研究、管理规划研究、组织与人事管理、行政立法、行政监察、机关管理、文秘等行政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目标尤其适合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包括工会系统)、企事业部门行政管理人员。
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承担全部主干课程教学任务。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梯次衔接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0人;年龄46岁以上3人,35-45岁8人,35岁以下8人;博士12人,硕士4人;学士3人。
科研成果
行政管理专业任课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或参与其他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CSSCI和CSCD收录20余篇。
教学成果
行政管理专业任课教师主持或参与北京市教育教改项目2项,院级教育教改项目近10项,完成《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国际劳工标准》、《劳动经济学》等精品课程建设和《公共政策》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及特点
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组织学、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公共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管理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政府与公务员绩效管理、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公务员考试能力训练、管理心理学。
专业特色课程:薪酬管理、劳动政策、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等
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适应就业需求,强化公务员考试及工作必备能力训练;强化普通英语及专业英语能力训练,适应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外事交流工作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领域及就业前景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各级各类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工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政策法规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事务管理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咨询服务部门,以及党、团组织;社会有关管理咨询机构;有关中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等。专业综合性强,应用广泛,就业前景良好。
招生专业:
经济学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法规,熟悉现实经济中的劳动问题,把握国内外劳动经济理论前沿与动态,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的能力,具备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从事各种经济工作的实践能力,品学兼优、知识宽厚、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21世纪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指导,经济学专业确定了“保持经济学学科体系完整,遵守经济学本科教育通则,突出劳动经济专业特色”的经济学专业指导思想。
在课程设置上,为保证学生所学专业体系完整,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完整地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名著选读、发展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博弈论导论、当代中国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学、期货投资学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突出劳动经济方向的特色,形成了以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劳动关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收入分配与薪酬管理、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等课程为分支的特色课程体系。
培养特色
经济学专业立足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长远发展,既注重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又兼顾拔尖人才的塑造,力争向高一级教育机构输送更多具有深造潜力的人才。经济学专业注重对学生分层培养,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力争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多元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就业愿望等多重因素,结合经济学专业特色,自主选择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方向,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经济学知识应用能力。经济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模块,其中,理论经济学模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将为考研同学开设理论研习课程;应用经济学模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则旨在为准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应用与实践课程以及多渠道的实践机会。
师资队伍状况和学生培养条件
经济学(劳动经济方向)专业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勤勉敬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重点大学,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博士后1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保证了本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胜任经济学(劳动经济方向)专业的教学工作。本专业教师多次获得学院“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和“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各项奖励。
经济学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篇,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共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部委级项目多项;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各种获奖,并被EI、CSSCI等收录和相关期刊转载。本专业教师还参与了全国总工会“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并经常接受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的采访,多名教师还参加了各类学术团体,并有多人担任了重要职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经济学专业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加强课堂教学,并通过案例教学、实验课教学、课堂讨论、名家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2011年1月,2010级经济学专业全体同学参加了《物价飞涨下的各地民生》的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其研究报告引起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同时,经济学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并完成一项以上的科研课题,目前已有多名学生撰写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我专业学生多次在“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
经济学专业现拥有3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可满足本专业的同学进行经济统计分析、证劵期货同步模拟投资、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经济学专业在京内外有数家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实训基地。
就业及深造前景
经济学(劳动经济方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各级党政机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经济咨询和预测部门、市场调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规划、管理、预测、分析、营销等工作。根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统计,经济学专业的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名列前位。
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四年本科学业后,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具有向经济学及相关领域扩展的能力,可以选择国内重点院校攻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社会学等专业的硕士学位,近年来已有多名同学出国留学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招生专业:
工商管理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发展概况
工商管理专业创建于1996年,是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之一。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合格毕业生。他们以全面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创了良好的开端,也为学院和工商管理专业赢得了较好的声誉。
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优秀品德、雄厚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地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包括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能够胜任工商企业以及工会等其他组织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及特点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工商专业在在课程设置上坚持规范与特色两个导向。在规范方面,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等九门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特色方面,开设了理论提高和就业强化两个课程模块。在理论提高模块,开设了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经典文献选读、计量经济学、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热点分析、企业创新管理、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等课程;在就业强化模块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企业管理、人员推销、市场调查与数据处理、证券投资、营销策划、服务营销、商务文书、企业管理模拟、国际商务实践等课程。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将工商管理专业一般与学院的特色相结合。培养同学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同学的就业与深造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专业现拥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全部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13人。
工商专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商务部科研项目以及全总委托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CSSCI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发表论著20余部。
工商专业教师承担学院教改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多人多次获得学院“十佳”教师称号,发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论文十余篇。
就业领域与就业前景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为广泛的就业面,从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基本在工商、金融、行业协会、公共管理、基层工会等组织或行业从事基础管理工作,也有部分同学进行自主创业。此外,本专业每年均有一定比例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和攻读硕士学位。
招生专业:
财务管理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知识、较高人文素养、较强创新意识和良好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侧重于学生“双基能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建构,使学生能够胜任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各类证券投资机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财务、金融和审计等相关实务工作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经过四年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会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本专业的培养特色是建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内容,使学生在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基础上,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师资队伍状况
本专业有专业教师15名,全部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主要师资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5人,持有CPA(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专门教师5人。本专业老师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或教材6部,在各类期刊供发表专业论文数百篇,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被相关期刊转摘。专业老师多次获学院“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和“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各项奖励。
主要课程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内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经济法学、税收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集团公司财务、成本管理、跨国公司财务、项目管理、财务诊断和相关课程的实务训练等核心课程。
就业领域与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宽泛,就业前景较好,进一步深造的空间较大。学生毕业后,将主要服务于与财务、会计、金融、税收、投资、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评价等相关的各类经济实体。四年本科学业完成后,学生可以继续选择会计学、财务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税收学、投资学以及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进行深造。
招生专业:
安全工程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发展概况
2005年9月,安全工程系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其专业方向为劳动安全管理,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角度,以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劳动卫生问题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研究方向。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劳动安全问题,即伤亡事故的预防、控制,而且包括劳动卫生问题,即职业危害、职业病防治等内容。可以说,在国内众多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中,我院是唯一一个以劳动安全卫生体现自身专业特色的。特别是考虑到目前我国职业危害相对严重,职业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职业卫生工作亟待加强,而职业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设置职业卫生方向,加强劳动卫生问题的研究和增设职业卫生方面的课程。这样,安全工程专业培训的人才符合我国将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模式,也与国际上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相吻合。
此外,安全工程专业还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公共安全”列入“十一五”重点研究领域,政府为公共安全理论研究提供了政策与制度上的大力支持。随着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应对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面临挑战,亟需大量公共安全管理专门人才。由于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造成目前处理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安全工程系主动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培养从事公共安全技术、公共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是目前国内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唯一一个专业发展方向。2007年9月已招收首届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的本科学生。可以说,该专业方向的设置,意味着我院在专业发展和扩大就业上赢得了先机。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技术、劳动安全卫生管理、职业卫生、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掌握预防与应对伤亡事故、职业危害、突发灾害技术与方法,能够在政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机构、灾害及职业疾病防控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各级工会组织从事劳动安全、职业卫生、公共安全方面技术研究、监察、管理、监督检查、评价与咨询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系有教职员工22人,其中专业教师18人。具有正副教授职称的有6人,讲师12人。专业教师学科方向鲜明,教学功底扎实,具备深厚安全管理、安全技术、职业卫生和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此外,还聘请国内安全科学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我国安全科学的新发展动向。
科研成果
安全工程专业建立以来,围绕专业方向,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并以科研促进教学。已出版十余部专著,专利发明6项,发表论文数百篇。同时,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此外,还参与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安全员、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等各类人员培训教材的编写,为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以及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做出了贡献,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编写的《企业安全健康知识丛书》获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2006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
教学成果
安全工程专业始终严把教学质量,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好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开设了《安全管理学》、《防火防爆》、《电气安全工程》等5门院级精品课程;完成院级教改项目19项,如《专业课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主持一项院级重大攻关项目《精品课程建设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8项,如《〈事故调查处理〉多媒体课件开发》、《《安全系统工程》web课件开发》、《事故应急与救援》、《安全心理学》等;开设《管理学基础》,《流体力学》两门双语课;承担2项院级教改专项《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发展规划研究》和《基于安全工程(劳动安全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关键为题研究》。
同时,安全工程专业还注重教材的建设,2008年主编了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锅炉压力容器安全》,2007年主编了院级规划教材《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基础与实践》等。
专业课程体系及新的特点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三个特点:第一,本专业具有三个专业方向,即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和公共安全管理,培养目标明确,职业适应性强;第二,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和职业卫生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侧重学生劳动安全管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职业卫生和职业疾病防控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生产领域和职业病防控两个领域均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第三,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能够使学生掌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和处理方法和手段,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和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和预警系统。
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实验实践课构成。公共基础一般为本科教育统设课程,如英语、高等数学等、政治理论课等。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等决定课程体系特色的部分。如劳动安全管理方向的专业课包括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机械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防火防爆技术、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业通风与除尘、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安全管理学、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等;职业卫生方向的专业课包括劳动卫生学、工业防毒技术、个体防护、职业卫生评价、职业危害检测技术等;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的专业课包括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法学基础、城市灾害论、社区安全、消防安全、安全评价、事故应急与救援、公共安全演习设计、突发事件决策与指挥等。
就业领域及就业前景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可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科学研究机构、职业疾病防控机构、灾害预防及控制研究机构、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培训和安全评价机构、社会保障部门、保险机构、工会组织劳动保护部门以及城市社区安全管理机构等,从事劳动安全管理、职业疾病防控、公共安全管理及研究工作。特别是我国安全工程师评定体系的确立,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使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有了规范的、专门的人才发展机制。公共安全管理方向更是拓宽了就业领域,填补了在社区安全、城市安全、灾害防治等重大公共安全领域中专业人才的空缺。
目前,我国有四十余所院校可招收安全工程、劳动卫生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此外,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可报考公共安全、环境工程、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的研究生,深造前景广阔。
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参观考察、实习调研、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来看,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均能够很快胜任工作,其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实行新的招生和教学模式,即招生时不分专业方向,本科一年级统一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进入二年级后,开始按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劳动安全管理方向、职业卫生方向、公共安全管理方向)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实行这种招生和教学模式,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各专业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方向。
招生专业:
汉语言文学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学科。本专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为基点,研究文学的发展规律和理论建构。本专业主要培养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有突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能适应工会等群众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及科研机构工作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两大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有政治思想教育、计算计基础、大学英语、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课程;专业课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史、美学、比较文学概论、文字学等基础课程,还有各种作品鉴赏课和专题研究课。
培养特色
本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特色。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在牢固打好语言文字功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心灵活力;教学手段灵活,开展诗歌朗诵、主题辩论、小剧作演出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消化所学内容,寓教于乐;注重实践的锻炼,与课堂教学同步,利用假期、并安排专门时间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本系的文化实验中心和多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实践机会。
就业及深造前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使得学生就业具有普适性,从专业上来说,机关、报社、电影、电视、教育、科研等领域都有广泛的需求;从行业上来说,适应各个行业的组织、宣传、策划等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广泛的就业渠道。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基础专业,在各大高校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是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多的一个专业,每年硕士招生规模都为庞大,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又有着为开阔的深造前景。
教学力量和学生培养条件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能充分保障优质教学的师资条件,专职教师有15位,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4位,有博士学位者9人,任职教师的专业课程覆盖了本专业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另外,本专业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设备完善的文化传播实验中心,有中华书局、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人日报社》等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具有优越的学习和实习条件。
招生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造就具有扎实戏剧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理论、素养、视野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戏剧影视艺术鉴赏力、戏剧影视文学产品策划编导力、文化创意力的专门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艺术概论、美术欣赏、基本乐理与音乐欣赏、影视概论、中外电影史、戏剧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视听语言、传播学等课程
培养特色
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是融戏剧影视策划、编导、创作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以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文学为主干的,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专业。我校的戏剧影视文学立足于文学艺术基础和文化创意理论与技能,整合文学、艺术(戏剧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方面的专业资源,构建具有我院师资特色、适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发展趋势、契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同时,借助我院已有的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三个本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全力实践跨学科、复合型、实践性强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就业及深造前景
学生毕业后可在党政及工会文化、宣教、媒介部门,影视媒体、文化企事业单位、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和文化创意机构等单位,从事戏剧影视的编导创作与项目策划、文化市场运作、影视媒介产业项目策划与实施、文化创意等,以及相应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我国戏剧影视产业和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亟需大量既具有扎实戏剧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文化创意与传播产业的理论素养和视野,又具备良好的戏剧影视艺术鉴赏力、戏剧影视产品策划编导力和文化创意力的专门复合型人才。
教学力量和学生培养条件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任职教师26位,教授5位,副教授10位。本专业有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支撑,包括先进的全高清设备演播厅、虚拟演播室、各影视及网络传播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等。本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从业实践经验,经常参与央视及其他国内主流影视媒介产品的策划和编导、制作,与央视、中央新闻记录片厂、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等影视制作单位业务联系密切。本专业立足教学中激励学生参与影视产品策划与制作,以锻炼学生的技能。
招生专业:
新闻学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与文化传播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政策法规的新闻学中、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以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主要学习和研究对象,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主要专业课程有: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策划、广告学、网络传播、国际新闻(双语教学)、媒介政治学、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舆论学(含职工舆论调查与分析)、企业文化与媒介、新闻学、新闻法规、文化产业研究、媒介受众研究、传播心理学、视听语言、书刊选题策划与管理、纪录片创作等。
培养特色
本专业依托工会,在学习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工会新闻传播和企业文化传播方面内容,突出工会特色。
本专业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视实践教学。专业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以课堂实验教学为主、背靠工会媒体及相关职工新闻与文化宣传机构,强调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学生实践不断推向深入,为学生进入传媒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专业强调为学生打下一个较为广泛的学术基础和人文背景,强化人文素养,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拓宽知识面,成为不仅具有较强动手能力,更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媒介人才。
就业及深造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新闻传播领域就业,毕业生可在新闻、宣传、出版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以及管理工作;在工会、政府部门、群众组织以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公共关系等工作;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愿意深造者可以报考新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教学力量和学生培养条件
本专业教师力量配备整齐。拥有专职教师10余名,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有多年的新闻及文化传播工作理论与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
本专业拥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和设备,学院投资1000余万元建立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于2007年批准成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专业依托工会办学,与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国工人》杂志社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和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新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实践平台。
201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招生掌握社会调查、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类似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