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更新日期
2022-05-29 18:56
学校类型
公办学校
教学领域
--
电话
027-8715671 87880058 87859177
官网
http://www.whut.edu.cn
学校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来源:2021年武汉理工大学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报考指南
项目优势

成效显著??武汉理工大学于2003年承办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是首批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举办该项目的大学之一。该项目学生出国深造渠道多且畅通,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可继续在国内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多选择在金融、IT、汽车、外贸等行业的国内外企业、大专院校及政府部门就职。

校内办学??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共享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图书馆、教学场地、运动场所、宿舍、食堂等,同时还能感受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多彩的校园文化。

双重注册??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双重注册。

质量保证??武汉理工大学资深教师、外籍教师及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构建起优秀的教师队伍,开展双语教学及全英文教学。本项目严格按照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和中外合作大学的有关规定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

费用节省??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完成2-3年的国内学习后赴国外大学续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缩短了在国外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和家长节省了昂贵的出国留学费用。

学生为本??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除传统课堂外,还建设了智慧教室,引入游戏课堂、展示课堂、讨论课堂、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班级均配备有班导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

留学畅通??学院与英、美、澳等国家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国际教育学院设有合作事务及出国留学办公室,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

来源:2021年武汉理工大学中英艺术本科项目报考指南
项目优势

国内唯一?该项目是全国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艺术类计划外自主招生本科学历教育项目。

成效显著?该项目已有七届学生顺利毕业,全部获得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获得学士学位后,部分毕业生选择在境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深造院校有:英国创意艺术大学、伦敦艺术学院、南安普顿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部分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单位有: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电信、腾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校内办学??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共享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图书馆、教学场地、运动场所、宿舍、食堂等,同时还能感受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多彩的校园文化。

专业优势?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中南地区首所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点、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的专业院校,其设计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动画专业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是该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在近英国质量监管委员会(QAA)组织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被评为“优秀”。该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毕业生深获Aardman(英国阿德曼动画公司)、欧洲Framestore和美国Dreamwork(梦工厂)等世界顶级设计公司的青睐。

质量保证??中外合作大学资深教师、外籍教师及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构建起优秀的教师队伍,开展双语教学及全英文教学。严格按照教育部和中外合作大学的有关规定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

费用节省?在武汉理工大学中英艺术本科项目4年的国内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在国内接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为学生和家长节省了昂贵的出国留学费用。

学生为本?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除传统课堂外,还建设了智慧教室,引入游戏课堂、展示课堂、讨论课堂、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班级均配备有班导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

模式灵活?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期间亦可选择短期出国留学,毕业后可选择就业或继续在国内、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院设有合作事务及出国留学办公室,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

就业优势?学校设有实习基地,并组织学生实地采风,同时邀请专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毕业生能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同时具有英语语言优势。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报考指南
项目优势

成效显著 武汉理工大学于2003年承办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是首批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举办该项目的大学之一。该项目学生出国深造渠道多且畅通,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继续在国内外攻读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多选择在金融、IT、汽车、外贸等行业的国内外企业、大专院校及政府部门就职。

强强联合 由武汉理工大学承办、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的项目,合作三方实力雄厚,国际认可度高。

校内办学 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共享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图书馆、教学场地、运动场所、宿舍、食堂等,同时还能感受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多彩的校园文化。

双重注册 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双重注册。

质量保证 武汉理工大学资深教师、外籍教师及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构建起优秀的教师队伍,开展双语教学及全英文教学。本项目严格按照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和中外合作大学的有关规定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

费用节省 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完成2-3年的国内学习后赴国外大学续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缩短了在国外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和家长节省了昂贵的出国留学费用。

学生为本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除传统课堂外,还建设了智慧教室,引入游戏课堂、展示课堂、讨论课堂、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班级均配备有班导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

留学畅通 学院与英、美、澳等国家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国际教育学院设有合作事务及出国留学办公室,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报考指南中英艺术本科项目
项目优势

国内唯一该项目是全国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艺术类计划外自主招生本科学历教育项目。

成效显著该项目已有六届学生顺利毕业,全部获得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获得学士学位后,部分毕业生选择在境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深造院校有:英国创意艺术大学、伦敦艺术学院、南安普顿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部分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单位有: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电信、腾迅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校内办学 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共享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图书馆、教学场地、运动场所、宿舍、食堂等,同时还能感受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多彩的校园文化。

专业优势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中南地区首所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点、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的专业院校,其设计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动画专业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是该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在近英国质量监管委员会(QAA)组织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被评为“优秀”。该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毕业生深获Aardman(英国阿德曼动画公司)、欧洲Framestore和美国Dreamwork(梦工厂)等世界顶级设计公司的青睐。

质量保证 中外合作大学资深教师、外籍教师及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构建起优秀的教师队伍,开展双语教学及全英文教学。严格按照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中外合作大学的有关规定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

费用节省在武汉理工大学中英艺术本科项目4年的国内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在国内接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为学生和家长节省了昂贵的出国留学费用。

学生为本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除传统课堂外,还建设了智慧教室,引入游戏课堂、展示课堂、讨论课堂、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班级均配备有班导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

模式灵活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期间亦可选择短期出国留学,毕业后可选择就业或继续在国内、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院设有合作事务及出国留学办公室,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

就业优势学校设有实习基地,并组织学生实地采风,同时邀请专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毕业生能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同时具有英语语言优势。

培养模式

中英艺术本科项目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4年,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颁发的艺术设计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武汉理工大学报考指南中英艺术本科项目

来源:2019年武汉理工大学中澳金融学本科项目报考指南(统招)
项目优势

1.强强联合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国外著名高校,教育质量一流,文凭世界公认。

2.费用优势在武汉理工大学中澳金融学本科项目学习为学生和家长节省了昂贵的出国留学费用。

3.特色课程吸收借鉴国外合作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优化课程大纲,引入与职业发展、行业发展以及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利用互联网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4.继续深造及留学优势 学生知识面广,熟悉国际惯例,外语优势明显,利于学生继续进行学业深造;2018年,本项目66.6%的毕业生赴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深造大学包括: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复旦大学等。

5.职业培训及就业优势 学院注重加强校企协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开展各类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及职业发展方向,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银行、证券、基金、创投、教育等行业就业。

6.澳洲会计师公会认证 中澳金融学本科课程获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认可,学生在参加CPAAustralia考试时,可免6门课程的考试,还可定期参加金融行业的企业活动。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政策解读
特色优势专业

学校源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支柱性和基础性地位的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与三大行业相关的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材料类、交通类、机械类、车辆类、土木类等专业实力强劲。

学校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等15个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等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政策解读(2)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上一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A+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等4个学科进入B+档,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进入B档。

2019年,我校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政策解读(3)

2019年度湖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政策解读(4)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信息与控制类、艺术类、经济与管理类等专业发展迅速,也是广受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而且这些专业与三大行业的结合紧密,催生了更多专业交叉和学生就业机会。

我校近年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制药等新兴专业,这些专业紧跟时代发展,相关领域人才相对稀缺。新专业得到考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和选择。

(点击查看“院语新声”系列介绍)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招生政策解读
特色优势专业

学校源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支柱性和基础性地位的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与三大行业相关的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材料类、交通类、机械类、车辆类、土木类等专业实力强劲。

学校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等15个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等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招生政策解读(2)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上一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A+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等4个学科进入B+档,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进入B档。

2019年,我校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招生政策解读(3)

2019年度湖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招生政策解读(4)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信息与控制类、艺术类、经济与管理类等专业发展迅速,也是广受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而且这些专业与三大行业的结合紧密,催生了更多专业交叉和学生就业机会。

我校近年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制药等新兴专业,这些专业紧跟时代发展,相关领域人才相对稀缺。新专业得到考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和选择。

(点击查看“院语新声”系列介绍)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优势:

经济学专业建设依托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雄厚师资,现有核心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5人,大部分均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教师中有国务院专家、学科首席教授、精品课程名师、青年教学名师,还聘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夫·格兰杰、罗伯特·蒙代尔、田国强等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STIED)、湖北省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研究机构和实验平台的学术和实践活动,以及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北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单位)湖北省经济学会、工业经济学会、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培养特色:

培养“基础+应用”能力型人才:注重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训练,通过系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通过加强经济学相关实验、实训、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经济分析方法的能力。

培养“经济+理工”交叉型人才:依托学校的理工优势,加强经济和理工的学科交叉,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具备经济学知识和先进数理分析能力,以及理工科素质、视野的交叉型经济管理人才。

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依托省级科研基地“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并以学院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平台为载体,鼓励学生开展独立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以“众创·深耕”创业大赛、“教育部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等为载体的创业实践培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能力。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
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

专业优势:

金融学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依托湖北省应用经济学一级重点学科建设至今,已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责任感强,拥有较强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团结协作教学和科研团队,本专业核心师资较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4名,精品课程教学名师3名。《国际金融管理》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国家品牌课程;《国际金融学》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另有4门校级精品课程;建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校级研究中心和金融科技校级研究中心。

培养特色:

实施分类培养模式,满足多元化金融人才需求。实施“1+1+3+3”分类培养模式,满足多元化金融人才需求。除为各类金融机构培养3个班的具有扎实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备金融业务操作及金融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外,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组建1个数理金融试验班,在经济学院院内选拔1个金融科技试点班。同时,招收3个金融国际班。

以学科交叉复合为特征,培养拔尖创新型数理金融人才。依托学校的理工优势,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以金融学科、数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交叉复合为特征,培养拔尖创新型数理金融人才。

搭建金融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培养智能型卓越金融科技人才。与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和理学院合作,将金融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培养智能型卓越金融科技人才。

强强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金融人才。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和捷克理工大学等学校合作,教学理念和方法与国际接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探索“教学+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校级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提高学生自主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基于互联网+金融综合实训平台仿真金融场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和创业热情。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

专业优势:

本专业始建于1986年,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本专业依托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及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国际贸易方向建设。师资雄厚,本专业核心教师24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6名,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教师中有学科首席教授、学科责任教授、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等,建有本专业首批国家和湖北省品牌课程。本专业本科生有较好的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条件。学生可参与本专业科研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和地方政府委托研究项目,在省级科研基地湖北现代物流经济研究中心和校级科研基地--对外与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参与课题调研。参与本专业主办的创新与全球产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GID)和承担的国内学术研讨会。

此外,本专业依托湖北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并与湖北省五矿、神龙汽车、宝武钢铁、武商亚贸、武汉烽火国际等多家单位共建实习基地。

培养特色:

注重分类培养:通过课程模块化设置,为学生设立可自由选择的“跨境电商”和“国际商务”两个培养方向。探索建立柔性、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本专业历史积淀与我校在建材建工、交通运输、汽车三大行业的资源优势以及理工背景,突出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其中,“跨境电商”方向通过“3+1”校企合作(武汉理工大学与阿里巴巴、湖北省国际贸易网商会等),为外贸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培养面向“互联网+”时代能适应新外贸工作、具有较强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运营型、创业型的全新国际商务经营人才。

注重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方向拟通过“3+1”或“2+2”本科国际交流项目(武汉理工大学与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捷克理工大学等),培养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构建型经济新体制进程中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涉外经济管理部门、三资企业、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金融机构、国际物流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也可选择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读研。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卓越的教育教学理念

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以“厚德育人、博学济世”为院训,逐渐形成了“政治建院、教学立院、人才强院、学科兴院、民主办院、文化养院”的发展理念。

完备的实践育人体系

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大模块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志愿服务为实践主线,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基础,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凸显社会价值的实践育人新体系,全面增强学生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组织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院获得多项国家级表彰及竞赛奖项,社会服务取得丰硕成果。

坚实的创新创业基础

依托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湖北省委讲师团“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和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开展以“助残扶贫”为特色的科技创新课题、创业项目,在学院内形成了良好的“双创”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大型赛事,并在近年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法学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法学专业创办于1993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2003年,获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入选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2018年成功开办了“七校联合办学”法学(知识产权)本科辅修专业,现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五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培养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学习、实践、创新平台。法学专业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同时设有法律实务实训中心、法律虚拟实验室、数字化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等;与法院、检察院、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律师事务所、行业管理部门、大型企业等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基地;建有湖北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育立法研究中心、无障碍标准化立法研究与服务中心、“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行业”法律实务法研究中心、残疾人权利保护中心、高等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法律服务与公益中心、湖北省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等,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学习、实践与创新平台。在2016年华中八校模拟法庭对抗大赛和2019年第九届“法理争鸣”湖北高校法学专业辩论赛中,学院法学专业代表队均荣获冠军。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我院社会工作专业是国内早一批举办的社工专业,近几年在大学本科专业评价排名前30名,为5星级A类专业。本专业是一个与国际接轨、应用性较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专业,主要涉及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社会团体、社会矫治等领域。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和证据为本的科学精神,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巧,熟悉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策划、执行、评估、研究能力,胜任社会服务管理和自主创业的“卓越社工师”。

培养特色:本专业具有国际视野,先后引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讲座教授,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关锐煊教授、美国犹他大学RuthGerritsen-McKane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帕克塞分校王勋教授,多批次教师学生前往境外如澳门街坊总会、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犹他大学等学术交流、专业实习。同时,本专业具有出国留学及就业的众多机会。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英语专业在武汉理工大学有43年的办学历史,在2016年湖北省专业评估中排名第4。英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博士学位教师2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9人;长期聘请外籍教师2人。近5年,英语系教师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8项,拥有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专业特色责任教授1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2人,青年教学名师4人,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3名,教育部国家公派访问学者7名,与英国圣三一大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法国洛林大学等海外高校建有校级交流和合作项目。近5年,在二语写作、翻译理论与教学、法语语言政策研究领域举办3场国际会议,均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近5年,英语系出国访学或做博士后研究的教师为3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80余场次。

英语系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第一批改革示范点,省级试验教学中心,拥有现代视听说实验室、模拟联合国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录播实验室、文化体验室以及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实验室等多功能语言实验室。英语系先后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武汉传神翻译公司、科大讯飞、武汉中法生态城、武汉法语联盟等建有10余个实习基地。

培养特色:

(1)复合型人才培养。

英语系在湖北省首创英法双语实验班,实现语种间的专业融合,培养高级英法双语复语型人才。毕业要求英语和法语水平均达到英语专业和法语专业水平,是学院卓越人才培养、个性发展培养理念的尝试。近5年来,英语专业本科生英专四级、英专八级平均通过率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0%和45%。自1999年“七校联合办学”启动以来,英语系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兴趣和七校优势,跨学科辅修第二学位,目前辅修比例为60%。

(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英语系支持鼓励本科生组建创新团队,自选创新课题;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近5年,学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立项8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1篇,创业项目3项,获“理工合伙人”创业比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1世纪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各1项。

(3)国际化人才培养。

与世界一流大学奥克兰大学实行2+2联合培养项目,互认学分,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两校学位。同时,还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三河城分校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开展各种交流项目。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作为中部地区早成立的法语专业之一,法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湖北众多开办法语专业的高校当中名列前茅。法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长期聘请外籍教师4人。教师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校精品课程教学名师2人,校青年教学名师3人,所有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且均有出国访学或进修的经历。

法语系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的法国研究中心,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横向项目8项、校级科研或教研课题13项;出版专著4部、译著12部、教材20余部;建设完成4门校级精品在线课程,正在建设在线课程2门。法语系拥有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有科研意向的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法语系自创立以来一直注重专业和课程建设,制定了能突显法语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并对课程培养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开展了多门法语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兴趣,侧重培养听力和口语能力,终实现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齐头并进;三、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和国际化视野。法语系先后与武汉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中法生态城、武汉法语联盟、武汉传神翻译公司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实习基地。

培养特色:

(1)多语种大类招生与法语专业特长相结合。

依托外语学院大类招生培养方式,大学一年级阶段为学生提供多语种学习的选择,注重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需求逐步明确专业方向。自大学二年级法语专业方向明确后,法语系教研团队在语言教学方法上与国际接轨,主要专业课程的讲授均使用新的外文版教材,课程设置上涵盖基础语言技能、法国文学与文化、国别区域研究等专业领域,尤其依托我校的三大优势学科,开设了科技阅读和科技翻译特色课程,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就业方向的选择因材施教。

(2)创造国际化学术环境,鼓励学生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一方面,法语系以教育部法国研究中心为平台,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高水平学术讲座,已牵头举办了首届《法国语言政策多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获得了国内外兄弟院校及业内同仁们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反响。另一方面,法语系始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法语能力竞赛和外语类文化活动。近几年我系学生在全国高校演讲比赛、全国法语歌曲大赛、全国法语诗歌翻译大赛、全国法语之星大赛、武汉“瑞中杯”法语戏剧节等比赛中均屡创佳绩。

(3)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多元化实践平台。

法语系历来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武汉理工大学于2010年与法国洛林大学签订了校际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法语系和洛林大学应用语言系合作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法方每年接收12名理工大外语学院法语专业学生赴法交流学习。截止2019年,我系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学生人数达74人,洛林大学赴我校学习的法国交换生人数达26人。与此同时,我系借助武汉地缘优势,与湖北省外办、武汉市外办、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等官方机构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依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法语联盟、中法生态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传神翻译公司等重要企业与机构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专业实习机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日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日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学位教师3人;长期聘请外籍教师1人。专任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且几乎都具备日本留学背景,目前与日本多所重点大学(如日本山口大学、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等)及日资企业有着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培养特色: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日语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同时,对日本经济、社会、文化具有较深的造诣。学生在读期间,多可获得到日本大学交换留学的机会。

日语系历来重视本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与日本东北大学、山口大学、长崎外国语大学、熊本大学等多所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日语专业学生在二、三、四年级均有机会申请赴日交流学习,三年级学生中出国学习的学生占到50%以上。2017级多位同学在日本熊本大学、日本山口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等高校留学。

日语系还定期邀请国内和日本从事日语语言和文化、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访问或开展讲座,与学生展开交流。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广告学专业创办于1997年,于2013年12月获得湖北省重点学科称号。目前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并共享共建跨文化传播博士点,2017年入选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本专业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有海外留学经历2人。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横向开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120篇。

1999年广告学专业的首届学生毕业,目前在校学生320余人。至今已经招生34年,毕业学生30届,共计毕业学生2500余人。

培养特色:广告学专业注重实践教学,立足当下广告产业实际,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目前已经与广东省广、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20多等机构共建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有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数字出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

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在历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屡创佳绩,多年获得一等奖,其中,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湖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54项,成绩斐然。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编辑出版学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专业目前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字出版研究和编辑出版理论研究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并共享共建跨文化传播博士点,2017年入选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培养特色:

(1)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为培养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根据国内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依托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时代出版集团、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中心等机构开展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与数字传播高端人才。

(2)为学生成长成才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学研保障。

在能力培养方面,本专业拥有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数字出版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其中,“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为省级研究基地、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同时,还与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时代出版集团等机构共建了十余个实习基地,这些机构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另外,本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以提高其各项专业技能。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前称是“对外汉语专业”,2012年按教育部专业目录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我校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开展对外汉语教学,2011年成立汉语言学系,筹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针对当前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战略要求及社会人才现实需求,以我校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相关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

随着世界“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国际汉语教师需求日益强烈,我校于2011年筹建法国洛林孔子学院,本专业充分发挥我校国际化优势,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为中心,以国际化为亮点,积极探索培养国内外汉语教育高级人才的特色之路。针对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我专业广泛开展与海内外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在“汉语外语双强”“语言文化双强”“理论与实践双强”人才培养方面凸显特色与优势。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已有18年的办学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力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逐步形成海外人才的“群聚效应”。目前,本专业教师具有海外经历者占60%,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且绝大多数为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2013年获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自主设置细胞与组织工程、生物大分子化学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并招收硕士研究生;2019年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和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细胞与组织工程、环境生物学等方向形成了自身优势与特色。2018年7月,基于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科资源,教育部批准设立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在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特色与优质资源,支持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培养特色:生物技术专业立足于本科培养,与其他同层次以及更高层次高校相比,在本科生培养上灌注主要精力,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学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取得显著的成绩,培养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竞争力。生物技术专业通过“一对一”班导师、实验室等制度,摸索出“以科研带动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平台,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已建成校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10余个。本科生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30余项,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基金、实验室实验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为本科生15篇),15人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奖项10余项,湖北省生命科学实验技能大赛各类奖项20余项,其他奖励共计50余项。学生保研率高达40%,在全校排名领先,创新成效显著。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生物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特色与优势

生物技术专业立足于武汉理工大学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特色,充分引进艾克斯马赛大学(简称AMU)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优质资源,组建中法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法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以合作科研为纽带,以法国科学研究院、法国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重大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依托,以人类重大疾病与健康课题攻关为目标,共建中法生物医药高水平合作科研平台,支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聘任相关企业专家为学院教学与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与学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指导等全过程,为学生实习实践与就业规划提供必要支持。通过中法协同、科教协同与校企协同,共同助力培养生物医药领域熟悉中西方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卓越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始建于1949年,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三大优势学科之一,是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全国排6%到10%,湖北省第1),2019年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在全国专业排名列第4位,其所在的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设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湖北省公路工程中心等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

培养特色:

(1)探索形成了“卓越工程师班”和“国际英才班”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班”采用“3+1”培养模式,在第6、第8学期前往知名行业企业开展卓越实践,旨在培养引领行业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国际英才班”以“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形式与国有大型企业联合,旨在培养国际视野宽广的专业技术人才。

(2)注重学生通过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2005年始建立了交通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以国家级创新训练为基础,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合作,面向专业、学院以及全校开展各类创新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子屡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和金奖,刷新理工纪录,作品“旋转组合不落梁顶推装置”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作品“索安机器人”获第十一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交通运输工程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三大优势学科之一,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全国排10%到20%,湖北省第1)。2019年,其所在的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2020年1月,我校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邀请成为“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第一批理事会成员单位。

本专业毕业生学位得到《华盛顿协议》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20个正式成员国认可。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中早开设以港口、航运管理为特色的专业,目前为省级重点学科,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对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水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单位。2009年,本专业在我校首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2、2015、2018年又先后三次参加并通过该认证;2016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上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之一—《华盛顿协议》后,本专业毕业生学位获得各成员国认可。

本专业1985年获“运输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获“物流管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专业发展历史沿革

专业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

水路运输与工程分委员会年会

培养特色:

(1)以名师团队建设为引领,探索形成了“卓越工程师班”和“平行班”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及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名师团队持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交通运输专业的建设探索,专业建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及在线课程10项。双班模式侧重不同能力的培养,“平行班”注重交通运输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辅以实践技能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班”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除理论学习外,还将在高质量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及技术岗位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实习。此外,专业注重学生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开设有机器学习与智能交通、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交通运输数据分析方法与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国际化能力培养方面,开设有多门双语课程,并邀请包括加拿大院士在内的外国专家来校讲学讲座。

(2)注重实验教学,建成了多层次、多空间立体化的实验创新教学体系。

本专业不仅与相关专业共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水路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十二五”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陆交通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同时建有港口生产组织仿真实验室、港口布局与装卸工艺实验室、港航与综合物流实验室、远洋运输业务等专业特色实验室。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由基础训练(演示性、验证性)—综合设计(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创新性)构成的多层次、多空间立体化的实验创新教学体系。

部分专业仿真实验软件

(3)积极落实“实践育人”协同行动,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以科研反哺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本专业与包括全球智能化程度高、大的洋山港四期集装箱码头运营公司—上港集团尚东集装箱有限公司在内的二十余个大型国有、大型民营及事业单位建有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现聘有企事业单位兼职教授和兼职教师38名。通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兼职教授、教师来校讲座,共同指导毕业论文等方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科技部项目、交通运输部重大项目专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交通部软科学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世界银行项目、亚洲银行等多项国家级纵向项目和大量横向课题,同时注重科研反哺教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邀请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一、二等奖、特等奖、金银奖等。

部分专业学生参加竞赛获奖证书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学科全国排名第六,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B+等级,具有硕士博士点。2019年,其所在的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2004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受邀成为教育部交通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自2017年起,本专业组织召开一年一次的“武汉理工大学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教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为领头人,学源广泛,具有海内外著名高校的多学科背景。科研项目渠道多源,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立足前沿,应用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实验设备齐全、高端、丰富,具有道路交通智能感知、交通仿真、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信号控制、现代通讯、自动驾驶等方面的专业实验仪器设备500余台套,总价值2000余万元。与20余家央企、省直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固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美国西北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香港科技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关系。

第三届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

培养特色:

1、交通工程专业为典型交叉学科,与各类新兴技术结合紧密,如:无人驾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符合“新工科”建设需要;

2、结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已建立新兴理论技术和传统交通工程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在无人驾驶、车路协同、交通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领域为国家培养输送复合型交通人才;

3、已形成全时段的创新实验平台与热情主动的学习氛围。围绕本科生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有24小时的创新实验平台,能够支持交通大数据分析、车路协同仿真、驾驶行为模拟等学习科研需求,学生参与热情与氛围浓厚;

4、大学生“双创活动”成果显著。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一、二等奖、特等奖、金银奖等,总计国家级竞赛奖励近百项,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十余项,本科生申请发明专利近百项。

车路协同创新实验平台

部分专业学生参加竞赛获奖证书及比赛现场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本科生毕业5年后,8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进入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超过60%。2019届毕业生共63人,就业率为100%。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高,占比51.44%。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多,占比41.67%。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占比52.00%。毕业生面向“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就业比例为40%。面向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比例为85.43%。

知名企业: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2019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38人,其中国内升学33人,出国(境)5人,分别占比52.38%、7.94%。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为23.73%。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共计33人,占升学总人数的86.84%。

出国(境)去向:首选国家(地区)为美国,其次是英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英国利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

优秀学生:

郑凯淘,交通学院交工1602班学生,担任班级学习委员,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二等奖、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学竞赛国家二等奖。在社团活动中,曾担任蛋蛋在行动社团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笛箫协会(余区)副会长,连续两年前往河南省、江西省进行义务支教社会实践活动。

郑凯淘

罗寅杰,交通学院交工1602班学生,中共党员,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勤奋好学先进个人、校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曾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华中地区数学建模邀请赛二等奖、第十一届武汉理工大学“楚墨缘”杯书画大赛硬笔书法一等奖,现被免试推荐到东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罗寅杰

杰出校友:

张曙光,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职务:中国交建西南区域总部投资管理部高级业务经理,兼任中交四川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曙光

刘启远,单位:同济大学,职务: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刘启远

陈绍辉,单位:北京高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职务:北京高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交通运输部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副主任。

陈绍辉

熊倩,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职务:客户经理,做企业业务,负责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给金融企业,机构做信息化,提供华为的网络、IT、云、视频监控、能源等解决方案。

熊倩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海洋工程类(船舶与海洋)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设立于1946年,历经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发展,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第一批建设点,办学力量和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本专业所在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我国首批学位授权点,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三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本专业依托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等一流学科平台,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第一批获批的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拥有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支撑,拥有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等10余个骨干造船企业签约作为大学生实践和实习基地,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十余所国外知名大学拥有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拥有一支以院士、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大会(ISSC)和国际船舶拖曳水池大会(ISSC)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教授为引领,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等为骨干的八十多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开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性能与结构安全、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制造技术、船舶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等特色教学内容,具有优越的办学条件。73年来,本专业培养了1万2千余名学生,覆盖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全领域,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知名企业的中坚力量。

培养特色:

多元协同,全链育人:构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博-专-新多元知识耦合、强烈的创新意识与综合性思维并行、高尚人格与卓越能力共生”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平行班、本硕连读班、卓越工程师班分类培养模式。

科教融合,创新育人:将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系列高端造船装备、江海直达绿色示范船、豪华邮轮研发等重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能量,在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中作用突出,成绩显著。2011年以来,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6项,其中特等奖26项,一等奖41项,授权专利63项。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优势: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面向水利、交通、海事、海洋工程等行业的重大需求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重点建设的以“学科交叉和创新引领”为指导的工程学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占81.5%),拥有海外经历的专任教师12人(占44.4%)。目前,已在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发展了3个主干方向: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依托1个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891.9万元,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与广州航道局、中交四航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交二航局等交通行业大型国企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专业培养特色:

(1)突出“学科交叉”和“双语教学”模式,面向行业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针对企业亟需国际化人才和专业实践性强等特点,在本科教学中强化学生双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

(2)通过课外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学科竞赛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合作,面向专业、学院以及全校开展的各类创新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近三年,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湖北省“挑战杯”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获奖3项。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机械类(车辆)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早设立并连续60年开办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车辆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首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车辆工程专业所在学科是原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该专业教学团队是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专任教师共7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6人,获博士学位比例达95%,有留学经历比例达51%。该专业拥有国内五个国际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PACE”中心、全球顶尖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机构“Ricardo”培训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个、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专业教师承担了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年来该专业为中国汽车领域培养了1.2万余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1)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强

以建设系列“金课”为抓手,加强学科前沿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推动“课堂革命”;搭建“三步递进、三层提升”的实践教学与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成果突出,近3年获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奖励43项,为武汉理工大学居全国学科竞赛排名前列做出突出贡献。

(2)围绕汽车“五化”趋势,培养体系覆盖全

面向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等发展新趋势创新专业架构,构建了包括设计、制造、试验、再制造的汽车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并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汽车等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培养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5项。

(3)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就业拓展空间大

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主要以学校汽车行业董事会单位为依托,建立了20余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重大项目承接、科研反哺教学、基地联合共建,实现科教协同、行业协同育人。培养的卓越人才全面覆盖国内各汽车企业,成为企业的及骨干力量,有效支撑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特色专业之一,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拥有国内五个国际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PACE”中心、全球顶尖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机构“Ricardo”培训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个、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其支撑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该专业始终坚持以特色创优势,紧跟世界能源与动力学术发展前沿,紧贴国家能源战略及动力系统发展需求,重点开展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技术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视与汽车行业的紧密合作,主要以学校汽车行业董事会单位为依托,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实行“政产学研用”发展模式,组建了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10余家单位组成的湖北省汽车零部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武汉市共建了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特色:

(1)构建了以汽车为对象、凸显新能源动力系统特色的课程知识培养体系

本专业围绕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重大需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在车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及混合动力系统领域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突出的适应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2)构建了与行业密切结合、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平台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特色优势,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和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立科学的校企互动机制,完善校内师生到校外教学基地和相关企业生产一线实践与学习、相关企事业的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不断提升实验实践教学质量。

(3)构建了课内课外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

依托“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梦工场”,大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赛事、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国内知名赛事中获得奖励数十项。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汽车服务工程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也是国内首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同类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源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两位,其支撑学科机械工程是学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是原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本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三河城分校等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先后获国家及湖北省教学成果奖6项。

培养特色:

(1)构建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支持体系

紧密结合汽车智能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等发展趋势和重大需求,围绕智能网联服务和新能源服务,增设创新创业、智能网联服务等专业方向,构建包含大数据挖掘、车联网应用、环境感知、新能源汽车原理等知识的技术支持体系,提升专业内涵与外延,优化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支撑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

(2)培养适应汽车产业链业态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紧跟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拓展校企协同育人与联合培养体制机制,以汽车营销与策划、国际汽车贸易理论、汽车企业财务管理、创业理论与创业管理等知识为基础,着力培养能够胜任汽车商品企划和汽车产业链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支撑汽车全产业链新业态发展。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空间信息采集”“三维虚拟仿真”“遥感信息智能处理”和“室内定位与导航”四个专业实验室,在常规测绘和信息处理设备基础上,面向时空大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识别、3D场景精确测量与建模等专业前沿技术,配备了室内定位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3D打印机、地理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云平台、水上机器人、数字化绘图仪等教学实验平台,并在庐山、秭归(三峡)和巴东设立了三个野外实习基地。目前有8位专业教师入选武汉理工大学“15551”。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等教学和科研奖励10余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

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秀,学生专业技能扎实,先后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60余项,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ESRI开发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以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在内的各类全国性竞赛,获得包括全国总冠军在内的各类奖项50余项。毕业生在业内具有良好口碑,并成功孵化了“芒果单车”、“武汉江腾九洲科技有限公司”等较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

培养特色:

(1)基于“融合、创新、特色”的思想理念,构建了突出“三强”的创新型GIS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对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全面深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体现实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教学思想,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系统化、模块化程度。妥善处理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对专业教学内容融合与课程模块的整体优化。坚持科研成果带动课程教学、精品课程带动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树立精品意识,构建了突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创新型GIS人才培养体系。

(2)基于“知识-素质-能力”的全方位角度,建立了以“四能”为标准的创新型GIS人才培养模式

从知识-素质-能力的全方位角度,探索了校企联合培养、“两课”联合培养、“小组团队式”培养机制,建立了以“能学、能写、能动和能用”为标准的创新型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导师制”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训练活动、实验室基金等作为纽带,将课内教学延伸到教授研究室,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践,逐渐使课外创新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3)基于“教学-学术-学科”的内在联系,推动了“三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序发展

始终坚持教学、学术和学科的良性互动,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促进学术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以科研专题讲座、科研成果教材立项、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设计选题等形式,拓宽学生科研视野、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针对学科平台,通过设立实验室基金和自主创新项目申请,建立服务实验教学的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仪器和学科平台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切实构建学术、学科和教学的互通桥梁。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专业教师19人,其中高级职称比例达79%,博士学位比例达85%,具有国外留学访问经历比例达68%,并且有8人入选武汉理工大学“15551”。教师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等教学和科研奖励10余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为专业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和规划实践经验。

本专业建设有“空间信息采集实验室”“三维虚拟仿真实验室”“区域规划实验室”和“生态与景观规划实验室”四个专业实验室,配备有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3D打印机、地理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云平台、水上机器人、数字化绘图仪等先进实验设备。此外还设立有庐山、秭归(三峡)和巴东三个野外实习基地,并且与“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湖北省国土测绘院”“光谷北斗”“中地数码”等知名企事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实习实践环境。

培养特色:

(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空间信息技术与城乡规划实践的有机融合。

本专业突出基于GIS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学生除了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会学习“3S”、地理大数据、虚拟现实与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并能够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开展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调研、分析、保护、规划和管理工作,为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通过课外实践、科技创新和规划项目等活动促进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实践、科技创新和规划项目。学生先后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60项,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以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在内的各类全国性竞赛,获得包括全国总冠军在内的各类奖项30余项。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校建筑学办学历史可追溯于1953年,1985年开始本科招生,立足中部地区,突出“历史性、城市性、地域性、技术性”的学科交叉,逐渐形成了“建筑理论及地域建筑创作、历史建筑与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及城市遗产保护、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等4个较为明确的学科方向,2003年通过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2007、2011、2015与2019年通过复评,可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2011年通过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建筑学硕士学位专业教育评估(2015与2019年通过复评,可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

建筑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0人,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学缘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近五年承担纵向科研及教研项目50余项,主持或参与工程设计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8部,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作品)116篇,主要成果获奖26项。

培养特色:

(1)突出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1-5)→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师业务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设计系列课程

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三类课程,环环相扣,突出建筑设计教学整体性和持续性。从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1-5)→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的教学阶段中,依据各阶段的传承关系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情况,将教学主题由易到难,以“空间与形式—环境与行为—社会与人文—城市与技术—实践与综合”的教学主题脉络,由建筑单体到建筑群落,由建筑技术到社会文化,由建筑设计延伸到前期策划与后期各专业配合,从而体现建筑设计教学特色与专业教育规范并举,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同行,职业训练与研究创新共赢的教学体系架构。

(2)坚持历史性·地域性·城市性专业特色

在教学计划中,重视主干课程的主导作用,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轴线,结合建筑类型与教学主题,坚持以“历史性·地域性·城市性”专业教学特色进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安排,并组织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原理等相关课程,还新增了《中国传统美学概论》、《城市社会学》、《现代艺术概论》等人文素质课程,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拓展设计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3)处理好三层关系:学科大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学科基础与专业覆盖面的关系

学科大类课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专业课程是学科大类课学习的深化与拓展;理论教学是实践环节教学的知识基础,而实践环节教学则是理论课教学的补充,并在理论实践应用上进行延伸;在注重建筑设计主干课程的同时,强调技术、文化、历史、法规、城市与景观等方面的课程,拓宽建筑生态、节能等教学内容,扩大专业覆盖面,以适应“重平台、宽口径”的发展方向。

(4)培养和提高四种能力:自学能力、独立设计研究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外语能力

在培养方案上,着重四力,即“自学能力”、“独立设计研究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外语能力”的培养。其中:自学能力是学生学校就学期间和毕业后继续学习与深造的基础,独立设计研究能力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是学生参与建筑设计生产实践的保障,而外语能力则是学生日后深造以及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工具。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在2019软科中国排名中位于全国城乡规划学科前30%,发展势头良好。本专业教师队伍均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国内外城乡规划学科知名高校,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学缘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依托本校综合性理工科建设优势,传承建筑类学科办学历史,扎根中南地区的地域特征,本专业突出“历史与地域、信息与技术、城镇与乡村”的复合学科交叉发展特征。

本专业所在的建筑系现有独立的建筑系馆及东教部分教室,总面积为4200平米。与学院共享专业图书分馆、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与摄影实验室、材料构造展示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并共建湖北省土木建筑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绿色建筑材料及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近年来,本专业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各类奖项近5项,出版著作5部,主持各类城乡规划研究纵向及规划设计横向项目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多位教授作为地方政府智囊团成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培养特色:结合当前构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满足“新工科”建设需求,本学科着重于推动专业交叉融合与跨界整合,促进形成科学、人文、工程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思维。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城乡规划核心理论与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技术骨干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特别注重学科交叉培养体系的构建,突出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与城乡规划信息手段的结合。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突出乡镇规划原理、乡村规划设计和乡村认知实践系列课程;结合当前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城市规划定量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设置学科创新类课程;结合城乡规划专指委每年教育年会举办的学科竞赛环节及其他重要的、具有影响力的竞赛,设置学科竞赛实践环节。

(2)构建以城乡规划设计课程为主轴的教育培养模式:以建筑设计初步(A1,A2)——建筑设计(1,2,3)——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乡村规划设计等设计实践课程为培养主轴,结合通识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设计原理课程模块、专业集中实践模块、毕业设计模块以形成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

(3)持续化推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训练理性分析能力、社会观察能力、空间设计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导向,教学评价体系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重点组织以价值观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小组合作制”、“多阶段汇报制”;毕业设计采用资深教授、用人单位专家、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大组评图制”。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机械类(机电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机械工程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三大优势学科之一,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全国排10%到20%,湖北省第2),2019软科中国机械工程全国排名22,其所在的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2.1‰。建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先后被授予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荣誉称号。

培养特色

(1)探索形成了“卓越工程师班”、“本硕连读班”和“国际班”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班”采用“3+1”培养模式,在第6、第8学期前往知名行业企业开展卓越实践,旨在培养引领行业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本硕连读班”以动态遴选机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际班”以“联合培养、访问交流”等形式与国(境)外高校联合,旨在培养国际视野宽广的专业技术人才。

(2)注重学生通过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2011年始建立了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以国家级创新训练为基础,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合作,面向专业、学院以及全校开展各类创新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连续六届湖北省第一;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2017和2018年连续两年国家级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2018年和2019年获奖数全国第一,创新成效显著。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特色专业之一,依托学校优势行业背景办学,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北省实习实训示范基地,拥有三个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缠绕装备研究所”、“建材行业回转窑检测技术中心”,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拥有一支科研实力极强的教师团队,年科研经费稳居千万元以上。

培养特色: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提供“平行班”、“卓越工程师班”两种培养模式供学生选择,均为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培养环境。“平行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辅以应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系统学习,可适应各类企业设备管理、维护和研发岗位的需求;“卓越工程师班”侧重应用技能的培养,除理论学习外,还将在高质量企业的研发岗位从事为期一学年的实习,可快速适应企业各类岗位的实际需求。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是全国第二批新增专业(2018年批复,2019年开始首次招生),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学研究与探索实践计划建设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依托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建设而成,具备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特色

(1)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立足于社会迫切需求,服务行业和区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升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强基础、重交叉、宽视野、求创新”的人才培养基本方针,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2年开始面向全校理工科专业选拔机械工程国际班“含智能制造工程方向”1个班(35人);2019年,首次面向全国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70人)。

(2)针对专业的系统化、工程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特点,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导,突出制造学科的基础性,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校内协同、行业协同、国际协同,形成了协同育人新机制。

建设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7个人才培养基地,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开展国际化联合培养。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矿业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矿物加工工程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前30%,湖北省第2,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墨西哥科学院院士1名,所在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2.1‰。

矿物加工工程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并获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业认证,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自1958年开始招生,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院士创新基地”等省部级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

培养特色:

(1)依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班”,探索形成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矿物加工卓越计划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以培养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目标,建设了“自然资源——二次资源——尾矿资源”全链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习基地体系,分别在第2、第6、第7和第8学期前往知名行业企业开展卓越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着重实践能力锻炼,构建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引领行业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2)突出行业特色,注重科研创新,实施国际化战略,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以非金属矿研究为特色,依托建材、环境、矿业等行业资源,落实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大企业委托项目为优势,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工程训练系统,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海外归国博士、国际科研项目等为媒介,加大教师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国际竞争能力。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采矿工程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全国排第9,湖北省第1)。采矿工程专业是我校早创办的四个本科专业之一,现为湖北省品牌专业,自1958年开始招生,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涵盖留学生的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建材、建工行业培养了近3000名高级人才,建材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建材集团,60%以上中高层领导及技术骨干均为我院培养的毕业生。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先后衍生和孵化了道桥工程、岩土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

教师队伍中有“湖北教学名师”“湖北产业教授”、校“精品课程名师”、校“青年拔尖人才”、校“青年教学名师”等人才与荣誉称号获得者7人次;省级教学团队1个、主干课程《爆破工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Blastingengineering》为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Surfacemining》为湖北省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

培养特色:采矿工程专业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围绕矿产资源“绿色开采”“智能开采“无人开采”等方向,主要培养适应国内外现代矿山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具备矿物资源开发、工程设计、企业生产与经营、技术与行政管理、安全技术及监督、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接受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文献检索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训练。通过“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使传统的“严谨治学、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工程师精神在学生中得以传承。

(1)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采矿工程专业响应国家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和相关活动。课程教育过程中,采用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课外组织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开展交流学习、文体活动等,以提升学生的国际交际能力。

(2)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国家创新训练计划、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专业技能科技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1项,获奖总数名列全国参赛高校前列。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工学)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1996年武汉理工大学设置通信工程专业并延续至今,2007年获批国家级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2008年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北省品牌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013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2017年获批国家级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四轮学科评估信息与通信工程为 (全国排名并列28位,湖北省并列第2位);通信工程专业办学水平多年来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中国科教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中,通信工程专业在全国436所高校中排名16位,位居全国前3.6%。

通信工程专业近年获国家精品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课1门,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个、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核心课程教学团队5个,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培养特色: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确立研究型、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以学术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通信工程实验班”,通过动态遴选机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以宽广国际视野为培养目标的“国际班”,与英国利兹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开展“2+2”、“2+3”和“1+1+1”联合培养,培养直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以各级名师(国家名师、国家教学名师、校级各类名师)为引领,造就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系列国家级精品课程;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和29个校企共建基地,实现多层次、多方位和多渠道(虚实、科教、校企、国际)协同育人。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国家级奖励271人次(其中特等奖7人次、一等奖47人次、二等奖81人次、三等奖136人次),省级奖励266人次(其中特等奖27人次、一等奖92人次、二等奖84人次、三等奖63人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2018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58篇。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全国排名并列28位,湖北省并列第2位),2019年中国校友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全国排名22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建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拥有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基地2个。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了若干支以课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和名师。目前已获批校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1个,特色课程(群)教学团队5个,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3人,青年教学名师1人。

培养特色:

本专业将瞄准前沿,以“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生活中的信号处理”等国家级课程为品牌,以“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原理与实现”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依托,以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平台”为基础,以团队中超过40%信号处理高水平师资为骨干,建成以“智能信号处理”为特色,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已建立了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和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实验室,以互联网+、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为载体,积极与华为、烽火、长江存储等电子信息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形成了面向专业前沿、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近年来,本科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国家级奖励139人次(其中特等奖3人次、一等奖27人次、二等奖38人次、三等奖71人次),省级奖励181人次(其中特等奖24人次、一等奖60人次、二等奖68人次、三等奖29人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专业特色与优势

信息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为B(全国排名并列第28位,湖北省并列第2位),信息工程专业办学水平目前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信息工程专业参与建设国家精品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获批青年教学名师2人,积极参与各级教学团队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国家级军工项目3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863”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本科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国家级奖励71人次(其中特等奖2人次、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19人次、三等奖43人次),省级奖励50人次(其中特等奖3人次、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15人次、三等奖20人次)。

培养特色:

信息工程专业注重坚实的软硬件基础,通过多个课群建设和实践实训,提高学生在软硬件设计,特别是信息处理与软件开发方面的能力。强调“做中学”,以基于课程的项目设计、学科竞赛、创新产品开发为手段,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软硬件开发能力。

依托专业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践基地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平台支撑。据麦可思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统计,近些年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具有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共有专职教师15人,100%具有博士学位,100%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85%以上的教师具有国际化背景。本专业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建设有超净工作间实验室。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等大学生学科竞赛国家级奖4人次、省级奖23人次,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11项。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863”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

培养特色:本专业按研究方向分为三个课群:微电子课群、光电子课群、电路与系统课群;本专业注重坚实的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教学,多环节PCB设计制版和硬件调试能力训练,加强MCU和FPGA课程教学和训练,学生具有较强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本专业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性实验室”和“武汉理工大学-ALTERA公司EDA/SOPC联合实验室”,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每年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获得多项奖励;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横向项目成果开设5门“科学探究类课程”,带领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2005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及专业学位教育的完整培养体系。2010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品牌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在学院拥有计算机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中软国际”和“武汉理工大学-中原电子”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及“科技部国家数字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特色:

1.面向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计算思维及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云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以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科学地重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建设强化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充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体系。

2.多元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校-研-企”深度融合的多元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学院与企业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构建教学——科研、学校——企业双结合的实践平台。如依托“武汉理工大学—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与华为武研所合作建设课程及教学团队,如建设了编程思想、软件编程规范、敏捷开发、编程环境和工具等编程宝典课程。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本科生5年平均就业率为96.49%。2019届毕业生共213人,就业率为97.18%。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1.38%、制造业8.26%、金融业7.67%。

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今日头条科技有限公司、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2019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81人,其中国内升学58人,出国(境)23人,分别占比27.23%、10.80%。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深造。

出国(境)去向:首选国家(地区)为美国,其次是英国、中国香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学、波士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渥太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

优秀学生或校友:

柳军领,男,汉族,中共党员,计算机2018届毕业生。大学三年的平均绩点为4.321,荣获“校三好学生标兵”、“校勤奋好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第八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家二等奖、第八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二等奖等诸多奖项。保送至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左一平,男,汉族,中共党员,计算机1602班在校生。大学三年的平均绩点为4.34,CET-4600分、CET-6624分,曾多次荣获“校三好学生标兵”、“校勤奋好学先进个人”、“校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并完成《基于文本挖掘的用户画像》校创课题;进入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航行意识认知与理解实验室”跟随导师进行强化学习以及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现保送至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孙子强,男,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外企新联会会长,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曾任SK集团大中华区总裁,SK集团是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主要以能源化工、信息通信为两大主力产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软件工程专业于2002年申报获批,是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专业;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军用计算机技术国防特色学科;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计算机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中软国际”和“武汉理工大学-中原电子”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科技部数字传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此外专业还拥有湖北省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等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

培养特色:软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学科进步及产业需要,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宽广的知识领域,具有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实干精神强、可持续竞争力的国际化软件工程卓越人才和行业。具有如下特色与优势:

1.与文化产业科教融合、交叉创新,开设软件工程试点班,培养了百余名软件工程-数字传播工程特色学科交叉和创新人才。

2.引入华为、中软国际、科大讯飞等企业优质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设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课程+平台+生态”软件工程本硕一体卓越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打造可持续教育伙伴关系,如与华为武研所合作共建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实习实践。

3.与昆士兰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共建了本硕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本科生5年平均就业率为98.45%。2019届毕业生共223人,就业率为98.65%。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3.72%、金融业12.40%、制造业10.74%。

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今日头条科技有限公司、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2019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95人,其中国内升学87人,出国(境)8人,分别占比39.01%、3.59%。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深造。

出国(境)去向:首选国家(地区)为美国,其次是澳大利亚、英国、中国香港等。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帝国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东北大学、波士顿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等学府。

优秀学生或校友:

李佳蔚,女,汉族,软件2019届毕业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在DCABES会议上发表论文一篇。保送至清华大学。

田建国,男,土家族,中共党员,软件2018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曾参与湖北省科技援藏项目,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计算机专业比赛和创业比赛奖项。大二时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并获资金支持。大三时获得了百度、奇虎360等知名公司的offer,毕业后选择留汉创业,投身k12在线教育行业,毕业时即获天使轮融资,在2020年初获得千万级A轮融资,武汉两家独角兽公司参与其项目。

张文明,男,2006届毕业生,斗鱼直播联合创始人、联席CEO。2014年1月在光谷创立斗鱼TV,打造从游戏直播到体育竞技再到生活、娱乐等的平民及全民泛娱乐平台。2016年斗鱼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2017年斗鱼成为国内第一家率先进入D轮的网络直播平台。2018年1月,斗鱼TV获得2017科技风云榜“年度具潜力创业企业奖”。2018年3月,斗鱼TV获得新一轮6.3亿美金融资,腾讯独家投资。2018年7月,中国网络直播平台斗鱼计划赴美进行IPO,筹资6-7亿美元。2018年8月8日,斗鱼获金运奖运营新势力奖。2019年7月17日,斗鱼直播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教育部批准首批30所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我校是首批获批高校之一。2011年,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我校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省部级实验室)。物联网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计算机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中软国际”和“武汉理工大学-中原电子”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及“科技部国家数字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此外专业的建设得到了国家与学校的高度重视,建设了一系列具有物联网特色的实验实训研究室,包含RFID与传感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无线传感器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实训室、智能家居实训室、车联网实训室、物联网定位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训室、智能航标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具有雄厚的人才培养师资与教学实验条件。

培养特色:物联网工程专业着重面向系统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能力是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物联网专业具有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优势,在学习软件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学习硬件相关课程,并对软硬件结合,培养学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与优化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系统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已构建了面向系统能力的程序设计、智能芯片与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等多个系统能力教学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素养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理学)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较早(第二批)开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修订前专业名称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高校,位于校友会2017中国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排行榜上28位,被评定为中国高水平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学科知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技术职称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教学及科研团队。本专业拥有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另外,专业实验条件完善,主要以湖北省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射频微波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端光子实验室、光纤传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为依托,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与保障。

培养特色:

(1)多学科(光学、材料、信息等)交叉融合

以光学和信息科学为核心,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重视基础知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厚基础、宽口径、显特色、富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以国家光电子产业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研究反哺本科教学,以工程实践充实本科教学。

(2)依托园区产业优势(武汉·中国光谷)+学校学科科研优势(材料、光纤中心等),突显专业办学特色。

依托“武汉·光谷”地域经济特点,结合我校光纤传感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以科研和工程实践提升、充实本科教学,突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光纤传感及应用”、“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应用”和“光电信息系统”的办学特色。

依托园区产业优势(武汉·+学校学科科研优势(材料、光纤中心等),突显专业办学特色。

依托“武汉·光谷”地域经济特点,结合我校光纤传感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以科研和工程实践提升、充实本科教学,突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光纤传感及应用”、“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应用”和“光电信息系统”的办学特色。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早为国家布控专业,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一支学科知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技术职称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教学及科研团队。本专业拥有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批年轻学者陆续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特别是2011年黄海军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填补了学校一项空白。另外,专业实验条件完善,以湖北省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射频微波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验中心为依托,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与保障。

培养特色:

(1)厚基础、强应用,突显专业特色

遵循“重视基础知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核心,强化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面向行业,以国家电子产业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研究反哺本科教学,以工程实践充实本科教学;结合我校学科优势,突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射频微波技术及应用的办学特色。

(2)科教协同、校企合作

开展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及联合实验室,强化行业参与、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实现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协同;面向行业,以需求作为导向,企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构建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创建于1987年,历史悠久,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湖北省重点学科,同时亦为工业设计国家特色专业、工业设计湖北省品牌专业;具备《设计概论》国家精品课程、《产品设计原理》省级精品课程;具备1个省级艺术设计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行业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师团队多为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博士后,梯队建设层次合理、特色鲜明,曾获工业设计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培养特色:依托国家号召和地方产业背景精准定位,设计了工业设计宽口径、精专业的培养特色。坚持“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科建设理念,注重学科交叉与协同、设计服务与创新,以及办学国际化,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多层次艺术与设计人才。

设立灵活机制,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注重基础、强调创新的方针,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设计工作室”、“企业导师制”、“学科竞赛指导制度”、“毕业设计指导制度”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制度,着力培养“工程应用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等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了多元化的精英教育培养体系,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快速提升学生设计能力。其中包括红点、IF等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打造“科研项目进课堂”平台,让导师带领学生参与重大工业设计项目,极大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高涨,提高学生的设计落地能力。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制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特色与优势

制药工程专业立足于武汉理工大学药学、生物医学及相关学科特色,充分引进艾克斯马赛大学(简称AMU)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优质资源,组建中法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法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以合作科研为纽带,以法国科学研究院、法国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重大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依托,以人类重大疾病与健康课题攻关为目标,共建中法生物医药高水平合作科研平台,支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聘任相关企业专家为学院教学与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与学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指导等全过程,为学生实习实践与就业规划提供必要支持。通过中法协同、科教协同与校企协同,共同助力培养生物医药领域熟悉中西方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卓越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机工业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开设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之一,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行业背景办学,开办了“国外留学生班”,拥有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工业工程专业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学历占比73.3%,7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留学经历占比46.7%。现已开设国际留学生班,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按照同样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近3年,毕业生中攻读研究生约35%,出国留学深造约5%,其他为就业。研究生录取学校有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

未来发展:工业工程的核心是效率科学,是采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是实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技术手段。工业工程的与信息技术关联紧密,ERP、生产仿真等既是本专业学习的关键课程,又是IT与工业结合的重要途径。数字孪生、协同创新等工业工程领域新研究成果,也为制造系统自动化、智能化革新指明方向。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物流工程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教育部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1个共享的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1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拥有一支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爱岗敬业、校企联动的高水平优秀教师队伍。近五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出版国家级教材2部。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写、科学出版社发行的《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科排名居全国第1位。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201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我校物流工程的学科排名位居全国第4位。

特色优势:坚持“立足港口、面向行业、服务全国”办学指导思想,借助港口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先导,以多元化培养为支撑”的原则,面向物流行业需求,创新物流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优势。

(1)突出工程教育,彰显港口特色,建立和完善“123”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建立“1成管理课程,2个专业方向,3成实践课程”的培养体系,保持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行业支持环境。

(2)搭建实验平台,倡导教学科研互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培养具有卓越工程素质的创新人才。即采用创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物流卓越工程师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的建设,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近三年,在全国物流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等大赛中获得了30余项国家级及省级竞赛奖励。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一批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2003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是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2017年开始,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面向全球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留学生班,实行全英语教学。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形成了供应链执行管理系统、生产物流实训系统、企业经营实战演练沙盘、3D物流配送中心设计与规划系统、一体化国贸实训平台等教学实验/实训平台,与顺丰速运、菜鸟网络、百胜物流、德邦物流、武汉中百物流、九州通医药物流、人福医药物流、上药科园信海、深国际武汉综合物流港、德坤物流、武汉连运、武汉集装箱港务等10多家大型物流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建成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和面向双创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活力的优秀教师团队,获湖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名师工作室、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荣誉奖励。2018年,被国际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中国)授予了“供应链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

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2018-201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排名位居全国第5位。

特色优势: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在材料、交通和汽车领域的突出优势,特别是物流工程学院面向港口行业的特色优势,形成了立足于港口物流、辐射供应链全程物流的办学特色。

借助于港口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学院的工程技术学科背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互联网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供应链建模比赛等创新活动,形成了在港口国际物流、智慧物流方面的明显优势,在每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竞赛中都有学生获奖。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拥有高职称师资26人,占比83.8%,其中教授博导11人,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5人;有海外背景教师16人,占比54.3%。

拥有多方向办学能力,本科阶段开设普通班、国际班、留学生班、创业试点班、工商管理辅修班,近3年共计培养423人。

拥有丰富培养资源,通过大量案例类、诊断类,实操类等专业特色课程,结合龙头标杆企业、真实校企合作案例,提高学生眼界范围和实践能力。

培养特色及优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近年来在学科方向凝练,授课方式优化,双创教育深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学生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可选择生产运作、战略创新、创业管理等专业方向深入学习。

本专业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整合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让学生受益。本专业重视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取得多项成果。例如2018年行业特色高校“多元协同”“三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管理学原理》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等。还有多人获得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称号。

本专业积极将骨干课程教学与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比赛深度融合,探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训战结合、教赛结合,创赛折抵创业类课程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取得良好反馈。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上累计获得特等奖1人次,金奖28人次,银奖12人次,铜奖7人次;在国赛上累计获得金奖6人次,银奖12人次,铜奖15人次。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已经发展20年,培养效果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教师队伍稳定、国际化程度高,专业口碑不断增强。通过夯实专业基础,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刘明菲教授被评为校级专业责任教授,马颖教授、殷向洲副教授、汪秀婷副教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程琦副教授、张庆华讲师被评为校级青年教学名师。专业培养重点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们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多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级等奖多项,指导学生获得湖北省营销策划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同时,本专业在社会上也取得了良好的声誉,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管理学院前茅。

培养特色:本专业依托我校理工经管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的优势,构建以互联网与大数据营销和面向“一带一路”的全球产业与服务营销为特色,、包容、创新、发展的营销管理学科。遵循科研引领、教研结合、产学融合的能力培育模式,实施营销研究分析、组织管理和创业创新等导向的人才分层培养路径,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学生及研究生的知识获取、探索创新、组织领导和终身学习能力。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工商管理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之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个硕士学位点:会计学硕士(科学学位)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财务管理》课程2005年获批湖北省精品课程。拥有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名师和青年教学名师各1名,课程教学团队2支。

培养特色:

(1)构建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效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培养计划中设立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同时在通识平台和知识平台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在教学中注重案例研究、模拟经营等实践性较强的方法,提高学生专业领域的创业能力。同时结合名企大咖走进校园、创业大赛培训等专题讲座,切实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效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和创青春等比赛获得多项奖项。

(2)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培养计划。

在2019级本科培养计划中已经增加了“大数据与财务决策”、“财务共享服务系统设计”等理论课程,以及“虚拟仿真实训”和“创业企业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践课程。在2020级本科培养计划修订中,将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增设财务管理(智慧财务方向),开设数据挖掘与Python应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与商务智能、量化投资等课程。

(3)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广泛参财务管理实践。

积极开展实习基地的维护与建设,将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每年去实习基地锻炼的学生达150人。同时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专业建设、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利用外聘教师在教学、人生道路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与广州中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获批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

专业特色与优势

会计学专业自1992年起招收本科生,并拥有会计学硕士、会计专业硕士(MPAcc)、工商管理(会计学)学位点,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坚实的办学基础。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形成了“智能会计导向、国际视野导向、创新思维导向、实践应用导向”的培养特色。

(1)智能会计导向。在培养方案中,突出面向大数据、智能化和决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开设数据挖掘与Python应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大数据与商务智能、量化投资、金融工程、战略管理与公司治理、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与商务分析等计算机与机器学习类、数理统计类、战略与业务类课程,培养具有突出的数据分析能力、智能决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2)国际视野导向。通过开设ACCA方向试点班,将熟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掌握专业英语技能、通过ACCA考试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社会发展及行业变革趋势的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

(3)创新思维导向。会计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的学业成长实行一对一指导。在课程体系中,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之中,注重培育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举办“会计学术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专业领域学术专家、企业高管来校做学术报告、经验分享,对会计专业理论及实务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会计专业的学术氛围营造和创新问题思考。

(4)实践应用导向。会计学专业依托国内一流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实习基地,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依托5个专业仿真实验室、10余门专业实践实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直接对应;通过实习中的调研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以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特色与优势

(1)专业底蕴深厚,培养模式多元。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源自1965年开始招收的工业经济本科专业。2001年,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合并,2005年正式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领导力等研究方向,本科生采取导师制培养,高年级本科生根据其意愿,可选择在导师组中进行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工作。

(2)服务三大行业,突出应用至上。牢记专业发展要服务于中国大地上的使命,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精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服务“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聚焦国有及民营大中型企业,50%以上的毕业生流向吉利、中建、东风、柳汽、招商局、远洋等大型企业。

(3)对接中部崛起,聚焦创新创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建成“扎根中部,服务全国,特色突出”的国内一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契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聚焦创新人才培养、聚焦创客意识及能力培养。开行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10余门课程。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
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

专业优势:电子商务始建于2002年,依托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平台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学科资源,汇集了一批有良好学术背景和技术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其中包括首席教授、特色专业责任教授、楚天学子特聘教师、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省优秀实验教师、武汉市光谷3551创新人才等师资队伍,90%以上博士,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70%以上具有企业实践经历,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改变世界的网上支付》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互联网融合创新与产业发展”被列入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牵头建设立项了湖北省电商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专业科研团队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本专业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建有高水平的互联网金融梦工场、智慧教室等。

培养特色:

坚持技术商务并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本专业是理、工、经、管、法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商科专业,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商务深度融合,培养学生通过技术实现支撑商务创新的能力,助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社会新经济形态发展和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建设高端科研基地,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本专业建有湖北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校外专家进课堂和青年教师进企业,打造教研相长、理论实践相长的教学团队。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知名国际企业共建教育部“IBM-WHUT电子商务技术中心”、SAP创新人才加速器,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知名海外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合作关系,推动学生参加技术培训认证和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掌握全球先进的电子商务理念与技术。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卓越两型能力。本专业从2004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依托学术研究基地、全国各类电子商务大赛、产学研合作社会实践基地、梦工场创新创业孵化,形成“教学+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四轮协同驱动、本科生导师制保障的“4+1”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卓越两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导师学术例会+科研项目+国际化”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以“研究平台+行业案例”培养商务创新能力,以“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梦工场孵化”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以“实习企业+实践基地”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20项,学生创业企业年收入超亿元、估值10亿元。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⑴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依托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⑵一流的教学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团队由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我校学科首席教授宋英华教授引领,学科首席教授杨青教授担纲,汇集了来自南澳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精英学者,其中90%以上有海外留学或学术交流经历。

⑶卓越的科研基地与学术平台

学院拥有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为本专业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的平台。

⑷先进的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建设有大数据教学实验实训实验室,拥有2组高精度数据采集无人机群, 级海量数据服务器10余台、高性能渲染图形工作站20台、立体影像3D数字沙盘、P1.5应急决策指挥LED巨型显示屏,除硬件设备外,还配备了全套的大数据教学资源,建有完整的大数据实验实训平台和模拟训练系统。

⑸雄厚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力

近年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专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教师积极指导本专业方向学生参与本科生“双创”项目,2019年已指导学生“双创”项目8项。

培养特色:

⑴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管理科学的数学与逻辑能力、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社会科学的调查与实证研究能力、研究型与自主性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需要适应较高难度数理、软件、研究方法等课程。

⑵科研引领、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分类培养与能力发展导向

科研引领:依托学院及科研团队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开展科研实践、实行本科导师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方式,引导学生适时接触、尝试科学研究,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以及多个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科研学习机会。

产教融合:依托学院与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业务策划、实习实践等方式,将产业实践融入课程学习,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问题导向型学习能力。我院已与中国应急、中国城乡投资控股集团、深圳盐田国际、中建三局、中冶南方、三一重工、武汉光谷北斗等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创新创业型学习:依托学院参与教育部创新项目资助计划、“互联网+”及“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学科竞赛,并获得2018年挑战杯“创青春”国赛金奖。

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形成以发展导向驱动的主动学习成长模式。

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跨学年(期)布局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等教学,大一为通识与平台课;大二为专业基础和研究方法工具课,大三为专业特色课,大四为科研与创业分类培养。以基础知识学习、科研项目参与、学科竞赛引导、实习实践锻炼,开展分层能力培养,推动阶跃式提升,实现学业时间任务的合理均衡分布。

⑷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人才,建立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国际视野格局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与英国杜伦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台湾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学生交换、访学交流、项目合作、学术研究等方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培养特色

试点班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为国家输出一批优秀的数据分析人才。需要熟练掌握优化理论、建模方法、算法设计和编程技术,学生必须具备深厚的数理基础与扎实的软件操作能力。在培养计划中,试点班将数学分析、凸优化、随机过程等深度数学基础课程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软件工具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⑴ 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率先在全国建设“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2020年3月28日,国务院学位办发布了“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征求意见文件,完善了应急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⑵ 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

本专业的建设全面依托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平台,参与国家第六次技术预测(公共安全领域)、应急管理部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新一代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标准编制、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研究,在应急管理领域立足潮流突破创新。

⑶ 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术带头人宋英华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综合专家组专家、全面应急管理TEM模式的提出者、我校学科首席教授、学院首任院长、学院奠基人。本专业已建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姜德生为顾问,30多名工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资深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近十年的专业培育,教学科研成果丰富,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精品课程等奖项,出版多本专著,代表作有《国家应急管理战略工程》(入选学习强国推荐书目)、我国首部以应急管理为主题的蓝皮书《中国应急管理报告》等,相关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安部科学技术奖、湖北省参政建议奖、湖北省发展研究奖等国家、省部级科学成果奖励。

⑷ 优秀的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宋英华教授率领“英华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和发改委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编制了湖北省“十一五”、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及湖北省外办/黄石/孝感/十堰“十三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承办或协办2019年中国公共安全大会、2017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年会等,开展20余次为省政府、市州进行应急管理培训,培训人员累积超过2000人次。

宋英华教授与王辰、李兰娟院士一起受聘为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综合专家组专家,带领应急管理团队参与疫情防控应急管理与城市安全运行方案设计,向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交专家报告20余篇,被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采纳。

⑸ 先进的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建设有应急管理模拟仿真实验室,拥有2组高精度数据采集无人机群,高性能渲染图形工作站20台、AR数字沙盘、P1.5应急决策指挥LED巨型显示系统,VR应急管理训练模拟器,交通救援训练模拟系统,除硬件设备外,还搭建了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事故情景构建、模拟推演、逃生训练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模拟训练体系。

培养特色:

⑴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

强调管理科学的数学与逻辑能力、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社会科学的调查与实证研究能力、研究型与自主性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需要适应较高难度数理、软件、研究方法等课程。

⑵大数据基础和“工管融合”的知识与能力整合模式

本专业的大数据应急管理、韧性城市与风险管理两个特色方向,都要求学生能适应数据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数据科学知识模块,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开发等工程知识模块,管理决策、风险管理、城市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科学知识模块的学习,从而构建融合技术、业务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⑶产学研融合式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学院及科研团队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开展科研实践、实行本科导师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方式,引导学生适时接触、尝试科学研究,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以及多个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科研学习机会。

我院已与中国应急、中国城乡投资控股集团、深圳盐田国际、北京金隅、中建三局、中冶南方、三一重工、武汉光谷北斗等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教育部创新项目资助计划、“互联网+”及“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并获得2018年挑战杯“创青春”国赛金奖。

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形成以发展导向驱动的主动学习成长模式

⑷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人才,建立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国际视野格局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与英国杜伦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台湾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学生交换、访学交流、项目合作、学术研究等方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创建于1987年,面向重大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2012年顺应教育部新设艺术门类和专业建设发展,由艺术类招生的“工业设计”更名为“产品设计”专业。该专业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发起单位,也是我国中南地区首所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点和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的支撑学科,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首批国家特色专业。1991年产品设计专业在武汉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三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同时出席该会,这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里程碑。2019年,产品设计专业成为首批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专业。

培养特色:本着注重基础,提高能力,强化创新的理念,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设计创新团队”、“海尔重点创客实验室”、“学科竞赛指导制度”、“毕业设计指导”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制度,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了多元化的精英教育培养体系,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分三个方向:

产品设计方向培养具备产品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产品设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展示设计方向培养具备展示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展示艺术设计、实施、管理为重点的设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艺术设计方向培养具备数字艺术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新闻及影视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数字媒体、信息与交互、数字娱乐、跨媒体传播的设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与创作、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研究、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综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实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基础成熟,学科方向完整,为省级品牌建设专业。拥有国际知名教授(陈放)和教学名师(何方)各1名,国际化背景的教师1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7.5%。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总人数的93%,设立专业带头人负责制、骨干教师为核心、培育青年教师的特色教学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成员”梯队式的团队模式。本专业下设三个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中美文化艺术交流推广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服务设计与品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7项。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国家规划教材3本,课程改革立项7门,举办国内外专业会议及讲座10余场次,开设国际化课程3门。

培养特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工科院校为背景,借助各门学科强有力的支撑和辅助作用,与大量学科形成良好互补的学科交叉渗透形态,发挥工科院校科学严谨的教学模式,实现良好的学科交叉性与融通性的思维创新与快速转化,创新教学实践培养模式。

(1)以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表达与挖掘为基础,搭建LDA三级金字塔课程构建体系。在艺术教育的初始重点学习东方视觉语言表达的思维和方法,让学生积累较为充实和丰富的传统美术知识,形成后期创意的资料库,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立了“2+3+5x”的校内与校外实验共享平台模式。通过校内5个甚至更多个相关实验室的实验实践人才培养及实验资源共享,达到为社会培养创意思维活跃、实验实践能力突出的设计人才的目的。

(3)依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理工大学研究中心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基地,展开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用比较客观的思维方式,对待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为中南地区首所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点及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专业,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级品牌专业。现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专职教师17名,含正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76%,博士学历占59%,硕士学历占24%;含原学科首席教授1人、专业责任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国际化背景教师6人,海外客座教授2人,企业兼职教师10人。

培养特色:环境设计专业以建材、建工、民用船舶交叉学科优势为协同,以艺术创新为宗旨,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打造具有国际教学理念的教学平台,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缔造智慧城市、人居环境与乡村美好生活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倡导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采用“导师工作室制”、“导师组制”、“校企双师制”,以“项目驱动”为导向,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性、卓越型精英设计人才。专业建设成果在全国尤其中南地区高校及设计院所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包括亚太室内设计大奖、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等艺术设计的重大比赛,获国际级奖励4项,国家级奖励4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近百项,在设计界和学术界影响强烈。本专业师生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艺术设计学专业依托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为本科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本专业80%的教师拥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学位,45%的教师都有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从事一年以上的学术访问经历。教师学术素养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具备培养设计学理论和实践兼备的高级人才的能力。

培养特色:艺术设计学专业注重培养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如下特色: (1)实验室设备齐全、先进。 本专业拥有较为完备、先进的实验室,如木工实验室、陶瓷实验室、动画制作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创意设计实验室等,具备教学、实践、实验三位一体的培养能力。实验室既承担教学、实验任务,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课外实验、创意及创作服务。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专业实行导师负责制,由教授、副教授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学生快速、顺利成长。 (3)注重文化艺术修养和学术思维的培育。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术素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外辅导,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对艺术作品、设计作品进行鉴赏、批评的能力。同时,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课程作业、自主创新项目等学术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更广泛、更复杂的专业任务。 (4)鼓励自由探索的学习和研究。本专业重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自由探索和学术创新。本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具备个性特征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本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等特征,提供专业化和合理化的指导。

来源: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动画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动画专业于1997年开办动画本科,1998年开始招收动画硕士研究生,2002年招收动画博士,是中南地区早招收动画本科和动画硕士、全国早招收动画博士、动画博士留学生及博士后人才的高校之一,是第一批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目前,动画专业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声誉明显提高,社会影响逐渐扩大,整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与美、日、韩高校相关专业有紧密联系。

培养特色:

我校动画专业经20多年发展,借助艺术学科高学历平台形成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优势;利用省动漫协会会长单位平台,发挥区域领军优势,校企结合,开展创作研究,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国际化合作,融入国际教育评价体系。

(1)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师生作品在国内外专业大赛和展览中多次获奖;教学团队多次获奖;主编出版国家规划动画教材2套,多本教材获教育部和文化部推荐、获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

(2)继续发挥地域领军优势。组建湖北省动漫领域产学协同育人平台,2006年举办国际动画艺术沙龙,编著教材被国内多所高校应用;动画专业负责人任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每年组织大型研讨会、调研和研讨活动。

(3)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学生作品参加国内外专业比赛,多次获奖;获十几篇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每年多位师生获国家公派留学和访学资格、或受邀出国交流学习,或与国际知名高校创作团队合作完成项目。

来源:2019年武汉理工大学招生政策
特色优势专业 成就你

目前,武汉理工大学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学校源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先导性、支柱性和基础性地位的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办学特色鲜明,与三大行业相关的学科也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材料、船舶与海洋、机械汽车、力学、信息、土木、矿业、交通运输、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涵盖的相关专业既是我校优势专业又是我校特色专业,这些学科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家新型产业布局和“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实施中,需要大量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

2018年,材料科学、工程学和化学等学科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3‰。在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A+档(并列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等4个学科进入B+档,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进入B档;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等15个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等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按机械类(机电)大类招生。机械工程专业开设本硕连读班、“卓越计划”试点班和“国际班”3个试点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以及包装工程专业开设“卓越计划”试点班。围绕机电行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建立一大批学生实习基地,依托与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科技竞赛成果丰硕: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我院学生在全国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高水平竞赛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全国一等奖获奖数共计10项,2016年我院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特等奖。

国际视野开阔:学院从国外引进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ProfessorDucTruongPham等,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探索构建面向21世纪的机电行业领军人才国际协同培养模式。

就业前景广阔:我院近三届毕业生中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实现全就业。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录取研究生情况:机电工程学院2017届毕业生研究生录取人数236人,研究生录取率为30.4%,被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

出国留学情况:留学国家主要为美国、德国、英国等。

知名企业就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以“坚持育人为本、践行责任为重、倡导学术自由、实现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搭建企业与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平台,积极探索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院坚持用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引领青年学生,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努力完善创新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文化、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围绕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二课堂与一课堂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普及性创新活动与专业性学术竞赛相结合,学院、教师、学生各层面责任明确、任务落实、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的创新能力培养局面。

宽广的协同育人平台

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宗旨,根据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学院与地方合作规划,构建服务社会运行机制,搭建学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不断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独特的半军事化管理

学院轮机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半军事化管理是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1、录取研究生情况: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7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150人,免试攻读研究生人数53人(其中4人硕博连读),一批学生被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录取。

2、出国留学人数23人,留学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5%,就业知名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招商局集团、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交航道局、中国铁建港航局、中国海事局等。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行业转型升级新挑战,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开设陈宗基岩土工程菁英班,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依托学校“卓越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卓越工程师班,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充实的科研创新实践

学院致力于科研创新,科研经费逐年增加,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科创兴趣,学院打造科技文化品牌活动--“建苑筑梦”科技文化节,以科技创新为主题,推出“高空护蛋”、“纸桥承重”等一系列活动,获得学生的积极响应。

广阔的国际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十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常年派出教师和学生出国进修或开展科研合作,并开设“建苑”论坛邀请国内外和港台地区专家学者前来讲学。

学院围绕学校“责任、诚信、成才”三项教育,开展一系列特色工作。定期举办“大学生幸福讲堂”,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责任感;依托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打造品牌活动--“筑行”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形势,找准就业方向;鼓励支持学生自主举办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1、录取研究生情况: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17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94人,免试攻读研究生人数51人,一批学生被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

2、出国留学人数48人,留学国家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6.8%,就业知名企业: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恒大地产集团等。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专业教育紧扣时代前沿

自动化学院在专业教育方面,紧紧把握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办学特色和优势明显。面向本科建有高水平的工业4.0自动化实验室、电力电子半实物虚拟仿真实验室、电力系统半实物实时虚拟仿真系统实验室、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实验室、种类齐全的专业和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与企业共建有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示范基地,为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创新

在教学改革方面,以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改革为主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中,开展系列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以项目式实验为方向,结合科技竞赛,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紧密结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成绩显著。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自动化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519人,一次性就业率达96.7%,位居学校前列,其中59.2%的学生进入国家电网、华为、爱默生等知名企业就业,34.5%的学生被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3.1%的学生赴国外境外留学深造。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卓越的教学理念:学院在始终坚持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秉承“博学笃行,经世济民”的现代优质教学理念,注重多学科交叉复合,高效配置教学资源,形成“宽口径、重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广阔的就业前景:我院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平均优质就业率近91%,其中国内升学率约26%,出国读研率约8%,每年有29%的毕业生就业于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平安等大型金融机构及500强知名企业。2017届毕业生录取国内研究生比率为30%,一批学生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录取。

浓厚的“双创”氛围:我院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央号召,立足于当前经济、金融、国贸、电商等行业的高端人才,创设了全国一本高校第一个“0+4”学历教育创业班,并以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结合我校“众创·深耕”创业大赛,积极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我院致力于构建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国内外合作培养的新模式。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合作办学“2+2”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等十几所海外高校进行“2+2”/“3+1+1”/“4+2”等本硕连读项目;还与美、法、荷、韩等几十所海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合作。近五年我院累计输送优秀学子对外学习交流44人次。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1、录取研究生情况:经济学院2017届毕业生升学率为29.46%,一批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

2、出国留学人数占比9.23%,留学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

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45%,就业知名企业: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润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银行及保险机构。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浓厚的育人氛围

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近几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成绩斐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学院高度重视并积极倡导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志愿服务领域的“理工群星”现象,我院连续三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金奖;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达90%以上。

广阔的就业渠道

毕业生总体素质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形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三全”(实现学生就业工作全员化、实现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推进学生就业服务全面化)就业服务体系,有力的推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学院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国际化的全球视野

学院目前有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试点班、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通过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有效渠道;学院与多所海外名校开展本科交流项目,为学生开阔了国际视野。近几年,我院公派留学和对外交流的本科生达到近百人。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1、录取研究生情况:管理学院2017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54人,免试攻读研究生人数83人,一批学生被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

2、出国留学人数43人,主要留学国家和地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12%,就业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建三局、中建二局、中交二航局、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等。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学院强调敬业爱岗、与时俱进、勤于教学、精于教学、创新创业、德才双馨;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设计、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内外和省级金、银奖项。

本着“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科建设理念,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多层次艺术与设计人才。

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理工科背景支撑,依托材料、交通、汽车等优势学科交叉,充分利用“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势资源,在国家文化发展、城镇化建设、产品创新、社会协同等领域,为国家(产业)产品创新升级、城市文化发展、环境美化与社会文明建设培养创新设计人才。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倡导科研对教学的支撑、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而提高自身能力,努力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互促进的长效育人机制,逐步营造了良好的教风、学风、作风和育人氛围,为学子们创造了一个学术研究、思想健康、快乐成才的学习环境。

“汇聚精彩人生、研究设计生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热忱欢迎热爱艺术与设计的有志有才青年的到来,在这里谱写自己人生中美好的乐章!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1、录取研究生情况:艺术与设计学院2017届毕业生录取研究生73人,研究生录取率为21.86%,一批学生被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

2、出国留学人数41人,留学国家: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3、就业知名企业: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烽火众智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绿地地产集团、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华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注重人文情怀培养:学院立足人文,依托理工,努力建成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性学院,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学院安排丰富文学和文化类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目前辅修双学位学生比例有70%。

多元实习实践体系:学院坚持实施从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到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多元实习实践体系。学院共签署实习基地9个(含2个海外实习基地);课程综合实践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将专业技能提升与社会素质培养有效地融合于实践教学中,结合校内顶岗助教实习,改变了原来论文多、实践少的局面,深受学生欢迎。

双语人才培养试点:学院创建英法双语试点班,实现语种之间的专业融合,培养高级英法双语复合型人才。该试点班为武汉市高校的首创,是学院卓越人才培养、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的尝试。

特色鲜明的口译队:学院依托学校材料、汽车和交通三大行业优势,成立了以翻译专业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为主体的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招募并培训校内外口译学员百余人,实现了从课堂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武汉市位列前茅的口译团队。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近几年来,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主要集中在武汉、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地从事教学、翻译、管理、贸易等工作;本科生考研成功率稳定在20%以上,录取学校涵盖武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厦门等地重点高校;此外每年大约有15%左右毕业生选择前往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留学深造。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外语专业毕业生出国、升学、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优越的教学理念

文法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办文、文理渗透、突出特色、综合创新”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以教书育人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彰显理工背景下的文科专业特色,结合我校“材料、汽车、交通”三大行业优势和学科特点发展法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理工科背景下一流的文科学院。

卓越的培养目标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和具有卓越追求与卓越能力,特色鲜明的卓越专业人才。其中,法学专业强调法律实务能力培养的“应用法学”,以“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为依托的“行业法学”,以知识产权法为特色的“特色法学”。广告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师生搭建课内课外各种创新实践平台。编辑出版学专业致力于培养数字传播与出版,新媒介应用等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依靠本校的理工科背景,确立以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倡导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1.升学情况:截止2017年8月31日,2017届本科毕业生保研39人,保研率居全校第一;成功考上研究生27人,升学总人数为6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其中3名法学专业同学成功保送中国政法大学、4名新闻传播学专业同学成功保送暨南大学、5位同学成功保送南京大学、1位同学成功保送北京师范大学;此外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专业领域知名高校均有学生成功升学就读。

2.出国(出境)留学情况: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1人出国(出境)留学深造。留学的学校有美国波士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国巴斯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悉尼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外国(境)外较高水平层次高校。

3.就业国家机关和知名企业:部分学生考取青藏铁路公安、天津市静海区、浙江省诸暨市等政府机关;部分学生考取新疆哈密市、新疆阿合奇县、滁州市全椒县等人民法院;部分学生签约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杭州)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行业知名企业;部分学生签约中建二局三公司、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建材、交通行业知名企业;还有部分学生签约北京大成(石家庄)律师事务所、上海奥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等法律领域、广告领域知名单位。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简介
院系特色

卓越的教学理念

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学术兴院、人才强院、民主治院”的发展理念,具备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

完备的实践育人体系

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大模块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增强学生“四强”能力。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院的助残志愿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专业实践提供了应用途径和平台,获得多项国家级表彰及竞赛奖项,形成了以志愿服务为实践主线,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基础,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凸显社会价值的实践育人新体系。

坚实的创新创业基础

依托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以“残疾人事业”为特色的科技创新课题、创业项目,在学院内形成了良好的“双创”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大型赛事,并在近年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2017届毕业生升学、留学、就业信息

1、录取研究生情况:政治与行政学院2017届毕业生录取研究生41人,一批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录取。

2、出国(出境)留学人数10人,学生分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知名大学深造。

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2%,许多学生进入政府机关或到中国银行、中国石油等知名企业就业。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计划

2.招生计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计划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总规模不超过我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分项目招生计划见附件一。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艺术类招生计划与范围

二、招生计划与范围2022年我校面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16个省(区、市)计划招生235人,分省(区、市)招生计划数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院校招生计划为准。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运动水平测试安排

三、运动水平测试安排  1.篮球测试时间:2022年1月14日上午  2.田径测试时间:2022年1月14日下午  3.网球测试时间:2022年1月14日全天  具体测试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如遇极端天气,测试时间和地点将进行相应调整。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测试公告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艺术类招生专业

一、招生专业2022年我校艺术类普通本科招生专业为动画专业和设计学类(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学四个专业),不区分文理科投档的省(区、市)按文理科统一排序录取,区分文理科投档的省(区、市)只招收文科或历史类考生,学制四年。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联系方式

  五、联系方式  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通信地址: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号楼301室  邮政编码:430070  咨询电话:027-87859017??027-87858399  学校主页:http://www..cn本科招生网:https://zs..cn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2021年12月29日答案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计划及专业

一、招生项目计划及专业1.招生项目篮球(五人制,限男子)、武术、田径、网球。?2.招生计划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计划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总规模不超过我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分项目招生计划见附件一。3.招生专业工商管理类(科类不限)。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测试要求及注意事项

  四、测试要求及注意事项1.考生应满足居住地及湖北省有关疫情防控的要求,凭身份证、准考证和行程卡进入测试现场,14天内有湖北省外行程轨迹或14天内有湖北省内中高风险地区行程轨迹的考生,还须出具报到前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考生家长及其他与测试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测试现场。2.考生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测试地点检录,如未按时到达,按弃考处理。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现场报到

二、现场报到  1.报到时间:2022年1月13日14:30-16:30  2.报到地点: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号楼一楼学生事务大厅(见附件二)  3.报到要求:  为保障安全,报到期间禁止校外车辆入校,考生可从南湖校区东门(文荟街)或南门(文治街)步行到达报到地点,现场报到时,须提供以下材料原件供现场核验:  (1)考生身份证及准考证;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网球测试时间:1月14日全天

  3.网球测试时间:2022年1月14日全天  具体测试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如遇极端天气,测试时间和地点将进行相应调整。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测试公告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外语类保送生招生计划

二、招生计划计划招收外语类保送生25人,招生专业为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法语和日语方向)。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报到要求

  3.报到要求:  为保障安全,报到期间禁止校外车辆入校,考生可从南湖校区东门(文荟街)或南门(文治街)步行到达报到地点,现场报到时,须提供以下材料原件供现场核验:  (1)考生身份证及准考证;  (2)证明运动员等级的材料:运动员等级证书及办证时提供的相应比赛秩序册和成绩册或获奖证书;(3)证明参加比赛的材料:具备报名资格的比赛秩序册和成绩册;(4)《武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程序

三、招生程序1.网上报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须在2022年1月4日8:00至1月17日17:00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https://gaokao..cn/zzbm/bssbm/)完成报名申请,按系统要求将报名材料照片或扫描件上传至报名系统,材料包括:1.《武汉理工大学2022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申请表》,网报成功后通过系统打印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

1.招生项目篮球(五人制,限男子)、武术、田径、网球。?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确认考试与缴费

  一、确认考试与缴费考生请于2021年12月30日8:00至2022年1月4日17:00登录报名系统按要求依次确认考试、缴纳测试费和打印准考证。逾期未缴费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我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水平测试资格。(篮球和网球运动员测试费:180元/人,田径运动员测试费:60元/人)。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水平测试公告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外语类保送生招生对象

一、招生对象1.外语能力突出、思想品德优秀、学习成绩优良、身心健康;2.具备教育部规定的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资格;3.经就读外国语中学推荐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其他证明运动水平的材料

4.其他证明运动水平的材料。考生所持本人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中的运动项目(含小项)应与报考我校的运动项目一致。我校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报名不接收纸质报名申请材料,所有材料请以扫描件形式上传,上传材料须清晰可读,未按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或报名材料不符合要求,视为无效报名。答案来源于: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外语类保送生监督机制

四、监督机制1.我校外语类保送生录取工作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由我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电话:027-87651423。2.中学及考生本人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推荐和申请工作,推荐和申请材料必须属实,考生所在中学应按有关规定公示入围我校保送学生名单。对相关作弊考生,取消保送和录取资格,并通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取消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报名程序

三、报名程序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请于2021年12月17日14:00至2021年12月24日17:00登录“阳光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高水平运动队报名系统(https://gaokao..cn/zzbm/gspyddbm/),按系统要求完成报名并上传以下材料电子扫描件:1.《武汉理工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申请表》,网报成功后通过系统打印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外语类保送生联系方式

六、联系方式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258号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立德楼301室邮政编码:430070咨询电话:027-87859017??027-87858399学校主页:http://www..cn本科招生网:https://zs..cn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联系方式

九、联系方式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258号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立德楼301室邮政编码:430070咨询电话:027-87859017??027-87858399学校主页:http://www..cn本科招生网:https://zs..cn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2021年12月17日附件一:武

武汉理工大学主页

武汉理工大学(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占地面积43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64余万平方米。拥有四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图书350余万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

大学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