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地理信息科学
专业导游:地球科学系张丰副教授
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理信息科学(GIS)研究地球表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所有人类社会活动中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及其内在规律,尝试把我们对现实世界和自然现象的理解复制到计算机复杂系统中来,重点解决地理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显示、管理和分析过程中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问题。通过跨学科的方法,从时空角度助力人类面对包含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文化遗产、能源经济、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在全球、区域和地方不同尺度的挑战。
2:地球信息科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内容涵盖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测绘、地图学、数学等学科。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性,从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三条主线传递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图像处理基础、GIS程序设计、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研讨、自然地理学、GPS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前沿等。
3: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地理学的基本要求之外,更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化的数据处理技能和科学分析方法,结合各专业的分析模型从时空角度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并储备相应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如果你喜欢基础理论研究,可以从事地理信息认知、数据不确定性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算法等方向的学习和研究,这需要学生具备很好的数学基础和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知识。如果你想今后转向计算机专业读研或到大型的互联网IT公司工作,可以多学习一些计算机相关课程,如GIS程序设计、专业应用程序开发等,具备一定的程序语言基础和软件工程经验;进一步地关注三维GIS、基于互联网的WebGIS、移动GIS及云GIS等研究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喜欢计算机软件开发,具备计算机语言思维的能力。如果你向往GIS的应用,则可以和社会、经济、自然的某个专业领域相结合,利用时空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为行业提供数据处理、信息挖掘等服务,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应用GIS的能力,有良好的统计分析能力、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4: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涉及领域跨度比较大,对于地理学、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的要求比较高,工科专业的教学要求可能会让抱着理科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学生们略感吃力。对于这一点,我特别想跟同学们说:上大学并不是解放了,而是对已有知识的延续和深入,大家一定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大的挑战在于学生观念的转变,从以前的亦步亦趋跟着老师走,转变为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自愿地吸纳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5:社会上是否存在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理解误区?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很长时间以来都不为人知,是典型的冷门专业。甚至有人说GIS不就是电子地图嘛,有什么好研究的?事实上,电子地图是GIS数据的载体和表现形式,GIS不仅仅是展示地理数据,更是基于电子地图实现数据检索、信息挖掘与决策分析。
伴随着GPS导航、手机定位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GPS专业。事实上,导航、地图定位、热点搜索都是GIS专业研究的内容,只是通过GPS卫星定位获取坐标信息。GIS与GPS、RS并称“3S”,GPS与RS是GIS数据获取的途径,GIS是“3S”的核心。
6: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可以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地理空间信息。小的来讲,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社交、购物等各方面都要和地理位置发生关系,时下比较流行的APP(如微信、淘宝、人人、美团、嘀嘀打车、Uber等),都是基于位置服务(LBS)的典型应用。大的来说,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领域争端、国际科研合作,从陆地到海洋、从南极到北极、从地球到月球,人类探索的脚步越来越远,对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多方面问题,也急需开展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以及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研究,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其推动力和支撑框架。
7: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哪些行业就业?
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就业率历来都是100%。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对于继续求学的同学来说,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与遥感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国内求学的首选。国际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GIS学科发展迅速的顶尖高校越来越认可中国培养的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从就业角度来说,早年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主要应用于政府部门,因此学生就业主要在国土、房产、规划、测绘、交通、城市管理、水利、灾害防治、海洋、旅游、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强势介入,学生就业转向高薪的企事业单位,包括网易、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这个专业,对于师资力量的需求缺口也非常大。海洋是当前我国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海洋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对GIS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强烈。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上天可揽月,下海擒蛟龙”,各行各业都有你施展身手的舞台。
8: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哪些知名校友?
陈述彭院士,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也是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创建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狄黎平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MU)空间信息科学和系统研究中心(CSISS)主任,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深顾问,美国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会主席。
■地理信息科学吸引我的--
GIS专业早年不为众人所知,每次被问及什么专业,听到“地理信息系统”后都会恍然大悟“哦,学地理的”。近年来GIS不再是政府部门的专利,越来越多的行业、越来越多的领域,甚至大众日常生活都离不开GIS的支持。GIS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程度非常高,因此也让GIS变得异常丰富,只要计算机领域出现新技术,GIS就会“闻风而动”,就像永动机一样永远会吸引你往前跑。人类活动80%以上的信息是与空间相关的,这为GIS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给GIS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因为有很多未知,所以那么吸引。
--张丰副教授
选择GIS,是因为我很热爱地理,因为我一直希望未来我能踏遍这个世界,看尽世间风景和沧桑。选择GIS,是因为我希望能做社会价值的创造者,而不是搬运工,希望用自己的创意和思想改变世界,而GIS需要学习大量计算机的知识:编程语言、平台开发等等。计算机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创造力和精英的王国,我想要成为这其中的一分子。
刚进入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一直担心这个不被大众所知的专业会被浙大默默地忽视掉,可是让我欣喜的是,授课的老师都很认真负责,计算机类的课程也非常有难度和挑战性,这更加激发了我学习的欲望。当我在科研问题和未来的规划上有疑问的时候,地球科学院的老师们都会非常耐心地回复我,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014级本科生阎婧
我们的使命在于用我们的力量去改变人类的认知世界,在于将一个更加多元的世界呈现给每一个有需求的人。许多人对我们的专业是如此得陌生,但作为GIS的学生,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到GIS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之密切。滴滴打车、高德地图、淘点点等一系列的软件几乎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这些应用都涉及地理位置,都与GIS密不可分。对于GIS人而言,选择GIS是一种情怀,因为这个学科年轻而充满活力,其未来有着太多的未知与可能;同样的,GIS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理想,在于改变认知,服务大众。
--2013级本科生倪维成
进入这个专业已一年多,我的感想是自己当初的确没选错专业。这么说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喜爱这个专业或者这个专业有多适合我,而是这个专业的应用价值、发展趋势和前景非常吸引人,让人觉得非常有奔头。可以看到,如今,电子地图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信息系统被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地理信息产业在蓬勃发展。我对自己的期望是:具备较强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形成地理信息科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对我国的地理信息科学发展有所贡献。
--2013级本科生傅颖颖
如果你既想领略地学的丰富多彩,又想掌握计算机科学的相关技术,那么我认为地理信息系统是个不错的选择。首先,你需要去学习基础的地学知识,从而对地质、环境、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接着,你需要去掌握地图学的原理与方法,学会地图的设计与编绘;然后,你还需要学习遥感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对遥感图像进行相关的处理与研发;后,你还需要扎实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从而能够为管理空间数据、更好的地学可视化、高性能的地学计算等方面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012级本科生陆晔(已保研至本校本专业)
我国已将信息产业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必将获得巨大发展,现阶段要想在GIS行业大有作为,较强的编程能力才是“通行证”。
--2012级本科生陈奕君(已保研至本校本专业)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