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871-65943238 学院网址:http://tyw.***.cn/main.asp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是当时的体育部长。现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7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40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0余名,教授10人、副教授31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1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学家1人、国际级裁判员3人、各类国家级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2个学位授权方向(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方向),还有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
学院设有5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校园足球人才)、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个艺术学类本科专业:舞蹈表演(体育舞蹈)、舞蹈表演(侧重健美操、啦啦操)。此外,还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国家级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原训练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省级教改研究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学院现设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另外,设有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两个省级专业委员会;设有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休闲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4个校级研究机构;9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拥有4万平方米现代化室内体育场馆和1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一个藏书近8万册的图书资料室。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金项目12项以及云南省哲
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部统编教材。其他科研奖励100余项。
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各类国际重大比赛中,包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比赛中,共获得国际级体育竞赛奖20项,国家级70项,省级257项。2011年,我院研究生张娴(原中国女排队员)同学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一届女排世界杯中获第三名及佳运动员称号,2012年,2011级运动训练本科班王家超同学在伦敦残奥会游泳项目中获得1金2银共三块奖牌。2013年何悦悦同学在匈牙利举行的听障奥运会上获得5项冠军;我校女篮在2012年全国CBO篮球联赛中获冠军,2013年又获第三名。2014年8月,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校代表队在大学体育专业竞赛中共获52枚金牌、26枚银牌、18枚铜牌,取得了金牌数排名第一,团体总分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2015年7月我校女子网球队在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校长杯”网球赛的团体赛中,获得了女子丙组双打冠军、团体冠军的成绩。2016年1月1日体育学院研究生王家超同学参加2016中国东极抚远黑瞎子岛新年日出马拉松赛,以4小时00分47秒的时间完成了42.195公里的赛程,获得了第19名的好成绩。
体育舞蹈项目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较好成绩,其中:2013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昆明站),B组拉丁冠军;2014年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项目中,获得两枚金牌,多枚银牌和铜牌;2015年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获得了第一和第四的好成绩。另外,我校健美操、啦啦操队自2001年建队至今,在全国、全省各大比赛中均取得优秀的成绩。其中:在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和冠军赛中均获得过女单第一名,男单第三名,三人操第二名,六人操第二名等;在CSARA中国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中获得过多项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2014年获得第十六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啦啦队选拔赛西南赛区第一名;2014年获得了云南第十四届运动会健美操项目6个第一名。
国家级特色专业
1.体育教育专业(师范,兼招体文和体理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体育学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游戏、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游泳以及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2.体育教育专业(校园足球人才)(师范,兼招体文和体理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热爱体育事业,致力于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及足球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体育学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设计、足球、田径、体操、足球竞赛组织与管理、校园足球运动心理学、校园足球执教理论与方法、
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校园足球运动体能训练、足球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省级重点专业
3.运动训练专业(师范,单独招生)
本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实施单独提前招生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项技能,能在专业和职业队、体校和学校代表队、体育俱乐部等部门从事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竞赛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按摩与推拿、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范,单独招生)
本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在云南省唯一实施单独提前招生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在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健康指导等领域从事武术、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武术学概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医学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范,兼招体文和体理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与管理素质,能在社会体育领域和各级学校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除要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类课程外,还要学习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方向课。如社会体育概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管理导论、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质测量与评价、体育康复、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6.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体育表演艺术理论基础,熟识表演学理论与体育理论,熟练地掌握当代体育表演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承担各类学校、各级体育文化艺术团体、社区、社会健身俱乐部等单位和部门进行体育文化艺术表演的组织、策划、编导、指导与形象塑造的设计和理论研究的应用型人才。毕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教学法、艺术概论、音乐基础理论、舞蹈编排基础、民族舞蹈、体育舞蹈动作分析与编舞、体育舞蹈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7.舞蹈表演(侧重健美操、啦啦操)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健美操、啦啦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健美操、啦啦操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健美操、啦啦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健美操、啦啦操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健美操、啦啦操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健美操、啦啦操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