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低学分要求
(一)专业代码:070502
(二)专业名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三)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弹性修读年限3-6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修学年限。
(四)毕业学分: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低学分160学分,创新学分达到学校要求(详见《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毕业生必须获得本专业规定的低毕业学分方能毕业。
(五)授予学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介绍和特点
该专业坚持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GIS技术为支撑,依托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基础实验室”、四川省“资源与环境虚拟仿真示范教学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结合华蓥山、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施以“能力形成”培养为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专业特色,并通过科研、教研与教学的融合和互动,发挥地域优势和交叉学科优势,使本专业成为我省高校中具有鲜明特色、满足地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三、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单位、相关部门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及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新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2.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6.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
四、专业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地图学与现代测量、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工程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地理数学方法、现代地理方法与实践、GIS原理与应用、遥感理论与应用。
五、专业特色课程
本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拓展理论知识,并具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素质和能力,同时具有土地及生态环境评价能力、国土资源开发规划及管理能力、环境监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专业特色课程有:自然地理学各分支课程、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工程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地理数学方法、现代地理方法与实践、综合自然地理学、GIS原理与应用、遥感理论与应用。
六、课程结构及总学分和总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别及性质 | 学分及比例 | 备注 |
学分 | 小计 | 占总学分百分比 | 百分比小计 |
通识平台课程 | 通识必修课 | 45 | 49 | 28.1% | 30.6% | |
通识选修课 | 4 | 2.5% | |
专业课程 | 专业基础课 | 23 | 81 | 14.4% | 50.6% | |
专业主干必修课 | 41 | 25.6% | |
专业选修课 | ≥17 | 10.6% | |
实践教学课程 | 实践课程 | 30 | 30 | 18.8% | 18.8% | |
课程实验 | (9) | (5.6%) | 含专业课程学分中 |
创新创业环节 | | ≥6 | | | | 不计入总学分 |
合计 | | 160 | 160 | 100% | 100% | |
注:低总学分为160分,其中:通识必修课程45分、通识选修课程4分、专业基础课程23分、专业主干课程41分、专业选修课17分、实践教育课程30分。课程实验学分包含在专业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