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00机械工程(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80200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 学制:三年 所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
3)具有独立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工程设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学科方向:
1)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围绕机械系统中功能化纳米表面研发过程中的设计-制造-检测表征-传感-应用,通过研究电子/离子照射下纳米结构碳基薄膜的生长机理与特性,超低摩擦界面的电子行为,多物理场下纳米结构化表面行为的超高分辨原位观察测试,探索低能电子诱导下纳米表面光-机-电-磁功能化特性集成制造新原理、新方法与新工艺,阐明纳米表面生成演变机理与器件的光-机-电-磁功能形成规律,发展低能电子诱导下的纳米表面的制造装备科学与技术,为实现纳米表面在新型智能装备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用化技术。
2)精密加工与成形:研究利用精密加工(微细电火花加工、微细电解加工、超精密加工、聚焦离子束加工等)与成形(材料塑性成形、3D打印成形、高速成形等)技术进行材料去除加工、材料增材制造以及材料塑性变形的原理。研究精密加工与成形过程中的材料变形机理、材料力学性能及材料组织结构变化等材料特性改变,以及热、电、化学、力、光、声等多场耦合对成形材料交互作用的各种内在科学问题。研究精密加工与成形过程中材料及表面的表征与测量技术原理、以及表面微纳结构性能与尺度效应。
3)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围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发过程中的机械结构设计、机器视觉检测及运动控制系统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工业领域专用机器人研发以及智能装备的设计制造、表征量化技术仪器以及相关传感器研发过程中的基础原理的应用研究,逐渐形成特定的设计方法与技术。
4)轨道交通系统装备及先进再制造技术:围绕新一代轨道交通系统装备研发与应用过程中的设计、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检测表征、评估诊断、知识应用及再制造,以“安全可靠、节能高效、低碳绿色、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为技术目标,研究现代轨道交通系统装备新一代高效清洁节能技术,基于工业物联网与泛在感知、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方法及系统、数字化无人车间(工厂)和多模式轨道交通敏捷运维保障与先进再制造服务系统,促进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检测检验与评估诊断、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向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智能化和服务型方向发展,发展新一代绿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装备。
5)人因工程:是一门融合工业工程,心理学,设计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从生理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等方向研究揭示人体的能力与局限,为解决工业设计,人机交互,医疗健康,职业安全,智能设备等领域中有人参与系统的优化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
导师队伍:
利用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科齐全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师资力量。目前承担机械工程教学的教师有43 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以上学历42人。
导师团队核心成员简介:
刁东风,男,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电镜中心主任。近年来一直从事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及纳米摩擦学研究。现任SCI国际杂志Lubrication Science编委与Friction副主编。至今已发表80余篇SCI论文,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际基金10余项与国家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10余项。现已经培养博士毕业生10名,在读博士生6名。
沈军,男,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晶合金材料、3D打印金属结构材料。
曲兴达,男,特聘教授,从事人因工程研究,指导毕业博士生8人,硕士生20余人。担任多种人因工程领域国际期刊编委,发表SCI/SSCI期刊论文逾50篇。主持新加坡教育部学术研究基金,新加坡人力部研究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项目等各类项目十余项。
徐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机器人和电力驱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等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邓元龙,男,教授,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深圳市传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传感器产学研联盟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奖1次,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产学研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横向课题2项,发表SCI检索期刊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黄虹宾,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专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发。获批发明专利80余项,国际专利10项。主持数十项企业委托项目,主持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课程设置:
1.常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26学分。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应用数学、系统动力学、材料成形原理、线性系统理论、信号采集与分析、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等,以及选修课微细加工技术、数字制造、机电控制系统、纳米表面科学技术、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虚拟仪器技术、有限元与数值模拟、振动理论及控制等。
2.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硕士生导师要做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定期与学生沟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导师负责制定所指导研究生的个人业务培养计划,定期督导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指导并审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计划,做好论文评阅、答辩等工作。
教学资源:
支持学科发展的实验室包括:广东省微纳光机电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深圳市模具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培养平台、以及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精密加工与成形技术研究所、增材制造研究所、以及智能装备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等,拥有实验室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资产近1亿元。目前可用于研究生教学与实验的仪器总值近亿元。其中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如五轴加工中心、慢走丝线切割机床、光固化快速成型系统、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等已实现了共享使用,研究生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预约使用。学位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目前建立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学科聘请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大疆创新、大族集团、固高科技、银宝山新、金洲精工、深圳地铁等知名高科技创新企事业单位的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协同攻关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合作。
奖助体系:
深圳大学设立完善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补贴。针对学位点的学生,机电学院设立推免生奖学金,对于本校的和985学校的推免生奖励20000元,对于其他高校的推免生奖励10000元。硕士生指导导师根据研究生科研工作表现,会从个人科研项目中为研究生支出部分劳务费。此外,学校针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干部、境外交流学生提供奖金,优秀的研究生还可以获得社会奖学金。
培养特色:
1. 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基于功能化纳米表面的设计-制造-检测表征-传感-应用的研究,培养学生掌握功能化纳米表面先进制造原理及方法、光-机-电-磁功能化特性测试技术、微纳光电磁传感器及新型纳米智能装备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工艺。
2. 精密加工与成形。面向本地精密加工与成形技术方向科技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培养学生掌握精密加工与成形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材料、力学、机械、化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
3.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方向覆盖:无损检测、机器人运动控制、非标装备、机器视觉检测、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领域。
4. 轨道交通系统装备及先进再制造技术。主要以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相关系统装备为对象,培养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系统装备研发与应用的基础理论、现代设计方法、先进加工及再制造工艺技术。
5. 人因工程。培养学生掌握人因工程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论,并能够独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方法论解决人因工程相关的科学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就业方向:
本硕士点主要就业去向包括攻读博士学位和机电类企业工作;就业率100%。
5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就业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研究院,迈瑞,大族激光,广州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
以往生源情况:
以往的录取考生中,多名来自985、211高校,来自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超过60%。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