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厦门大学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组建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学院现下设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系、电磁声学研究院,正在筹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系。学院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助理教授20人、专业技术人员20人、党政管理人员及辅导员15人。学院现有学生1308人,其中本科生729人、硕士生486人、博士生93人。
学院目前建设、共建的教学科研平台主要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待公布)、电子信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LED照明与显示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光电照明与显示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等离子体与磁共振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分析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电磁波科学与探测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可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有五个本科生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福建省特色本科专业。
一、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始创于1985年,创建初期有无线电物理一个硕士点和无线电技术一个本科专业。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系教职工的努力下,我系逐步发展壮大,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2年无线电技术专业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994年设立通信工程专业,目前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 以及“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专业。
我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许克平教授,第二任系主任是陈彩生教授,第三任系主任是许茹教授,第四任系主任是蔡志平教授,现任系主任是张保平教授。我系的奋斗目标是在保证研究生、本科生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支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优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骨干,终发展成为与学校同步的研究型教学科研单位。
目前电子工程系设有科研平台包括:“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测试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波技术研究所”、“微纳光电子研究室”以及“厦门大学光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我系近几年来完成和正在执行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防科工局挑战计划、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科技项目在内的数十项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并取得了数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多项校级优秀教学奖。
作为工科院系,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一些覆盖面较广、功能较完善的实验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电子工程系本科生可赴台湾、香港、北美、欧洲以及国内其他高水平高校进行短期交流。此外,电子工程系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及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有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协作。人类崭新的21世纪,是一个以现代电子科技为强力支撑的信息社会。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必将给电子工程系带来无穷的机遇,带来对电子工程人才的强烈需求,使电子工程系蓬勃发展壮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的电子信息类的综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应能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与通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具有一至两个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此外,毕业生应具备发现与分析问题、设计与测试解决方案、文献检索、基本工艺操作、计算机应用以及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合到企业、事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系统运营以及信息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主要课程:
1. 学科通修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设计实践、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分析、电子线路(I)、电子线路(II)、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
2. 专业方向性课程:
(1)模块一(电路与系统方向):必选课:电路Spice仿真与PCB设计、EDA技术、微机原理与实验;建议选修课:嵌入式系统与实验、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工艺基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
(2)模块二(光电子方向):必选课: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专业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固体电子学;建议选修课:光电显示、光纤通信系统、光电子技术程序设计。
2.【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专业大类,面向集成电路相关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的专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电子与信息系统、数模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SOC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集成电路产业相关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本计划首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用系统的观点分析、综合和处理工程技术问题并开展科学研究。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本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应能系统地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此外,毕业生应具备发现与分析问题、设计与测试解决方案、文献检索、基本工艺操作、计算机应用、以及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合到企业、事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系统运营、以及信息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主要课程:
1. 学科通修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设计实践、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分析、电子线路(I)、电子线路(II)、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
2. 专业核心课程: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工艺基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并设置一系列企业级别的专业实训课程,包括:嵌入式Linux系统课程训练、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训练、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训练等。
3.【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学专业为我系于2002年创办的专业。微电子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关键基础。它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理论,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微系统的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测试技术,计算机辅助器件、工艺模拟,新型材料、器件、微系统的开发。本专业设有三个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工艺,MEMS、3D集成等特色工艺,先进集成电路封测技术。该专业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坚实的微电子专业基础,掌握微电子学所必须的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材料分析、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本科毕业后可以在微电子或相近的领域,如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微电子材料制备与开发、电路与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等从事科研、管理、市场开发和教学等工作,也可以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量子力学、大学物理实验、微电子制造原理等必修课,还开设微电子/集成电路工艺实验、物联网芯片、面向对象编程、纳米材料与器件前沿、人工智能概论、射频电路设计等选修课。
二、电子科学系
电子科学系成立于2011年,前身为1948年的电讯专业和1958年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半导体物理专业。该学科曾经创造过许多国内第一,在厦门大学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一笔。电子科学系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福建省重点一级学科和无线电物理福建省重点学科,涵盖完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学/理学博士、工学/理学硕士及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博士研究生有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两个专业,本科生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系拥有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海西光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培育)、福建省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及多个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等。近年来每年招收本科生约80人。
电子科学系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3人、工程技术人员16人,是厦门大学光电子与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科学系拥有福建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等离子体与磁共振研究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半导体照明检测认证中心(厦门大学分部)、厦门大学电磁声学研究院。
在学生培养方面,电子科学系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本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竞赛、北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中获奖,研究生多次获得相关研究领域国际会议的资助和奖励,每年都有研究生获得资助到国外著名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进行联合培养。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
在科学研究方面,电子科学系强调学科交叉与实际应用,在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电磁声学研究院是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了电子信息、物理、电磁场、仪器仪表、新能源、生物医学紧密相关的多学科交叉与渗透。近五年来已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一大批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32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70余项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电子科学系本科生可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亦可到台湾、香港、北美、欧洲以及国内其他高水平高校进行短期交流。此外,电子科学系与美国杜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等国际著名高校和国内外研究机构及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有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协作。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强烈使命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电子类的卓越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电子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成就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具有文献检索、电子工艺操作、计算机应用以及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信息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及生物医学电子学等领域的企业、事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或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国内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量子力学、数据结构、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分析、线性/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课程,以及大量的实验课、实践技能训练课程。
2.【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是我系为适应社会需求于2018年在无线电电子学基础上新增的本科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是研究射频、微波无线信号的产生、辐射、传播、散射、接收和处理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训练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坚实的数理、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无线技术和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开发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毕业生可在无损探测、资源探测、医疗设备、通信工程技术、、遥测遥感、雷达、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所、公司和相关部门从事理论研究、教学、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或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量子力学、数据结构、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分析、线性/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数值计算、无线通信技术、微波技术、射频电路、现代天线等课程,以及大量的实验课、实践技能训练课程。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