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电话:0431-84533522)
一、学院简介
资源与环境学院前身为土壤与农业化学系,成立于1956年,1998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目前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应用化学专业为吉林省高水平专业和品牌专业。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基础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读本科生140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 98 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5人。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吉林省政府参事1人;中组部直管优秀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4人;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1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62人。
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药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5 人、博士研究生32人。拥有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资质实验室。拥有万元以上设备580台,设备总价值达6300余万元。硬件基本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可满足教学、科研对仪器设备的需要。
近三年,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9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5500余万元。获部省级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00余篇。学术著作10余部。与其它高校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发表文章2篇。
学院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工作和国际视野人才培养,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新西兰、波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先后派出十余位教师出国访问及短期进修。接待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著名的专家学者32人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25人次,参加国内组织的大型会议及各类对外学术交流 110人次。
六十多年来,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资源与环境学院形成了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核心学科,农、理、工学科门类相互融合和本硕博多个学位层次的综合性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发展较快和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正逐步显现。
二、专业简介
(一)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大平台的培养模式,2018年起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合并按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招生,实行分段式培养。第一阶段为前三个学期学生不分专业,学习共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二阶段为后五个学期于第三学期末学生可根据学习成绩、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及就业意愿,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2个专业中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第四学期开始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具备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和发展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资源利用管理、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资源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土壤调查制图、土壤、植物和环境分析技术、肥料加工、环境效益分析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在高校、科研单位或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行业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技术开发及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土壤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植物营养学、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资源环境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综合分析技术、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无土栽培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肥料加工技术、农业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等。
专业特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吉林省品牌专业和“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并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和多个教学基地,拥有可供学生继续深造的硕士和博士授权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近几年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得率超过85%,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毕业去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农业管理部门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农林业生产和技术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掌握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荒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生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等技术,熟悉我国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可在林业、水利、农业、公路、铁路、采矿、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行业从事教学、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测、资源开发、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以生态学、林学、生物学为主干学科,重点学习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监测及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与综合实践类课程。
专业特色:立足东北黑土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结合专业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重点面向“三农”服务,以东北粮食主产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办学方向,注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培养。专任教师均毕业于国家重点校院,硕士以上学历,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十余项,拥有专业教学实践基地2个,专业实验室2个,人工降雨实验室1个。
毕业去向: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农业、国土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2个专业自2018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即统一招生,前3个学期不分专业,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培养,学习共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3学期学生可根据学习成绩、人才市场需求和个人就业与发展意愿,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2个专业中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第四学期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1、环境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环境监测与监理、环保政策咨询、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学导论、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专业特色:学生在掌握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农业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接受基本训练,在环境污染修复、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一方向深入学习。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环保企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教师、设计院、研究员、监理员、营销员、实验员、化验员、技术开发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等身份从事环境监测与监理、环保设备营销、环保政策咨询、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2、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的设计及运行管理能力,可在环境工程研究和设计部门、环境保护机构、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工程设计、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技术研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给排水管网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制图等
毕业去向: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市政设计院、省市县各级环保局、环保企业、环境规划与评价单位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位
(三)应用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农业应用化学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农药学、肥料学、管理学基本知识;在农药、肥料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并能在本领域内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开发、质量检验、科学使用、营销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农业药剂学、化学肥料学、农药分析与检验、肥料分析与检验、农药合成与加工、仪器分析、企业管理学等。
专业特色:具有40年办学历史,在国内外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内有很高知名度,校企融合,学生就业面广,发展潜力大,业务能力提升快。是我国唯一的为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
就业去向:主要去向为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主要就业岗位有科研开发、质量监督检验、科学使用、营销管理、外贸出口、产品登记等部门或岗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