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概况】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气与信息实验中心。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哈尔滨剑桥学院重点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2人,8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省级优秀教师1名、校级优秀教师3名。学院教师团队荣获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现有电工与电子、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3个实验中心及25个专业实验室,并设有智能装备与系统集成实践教学基地、无人机飞控与嵌入式实践教学基地、工业机器人与PLC网络控制实践教学基地、智能楼宇与物联网实训中心、电力系统与智能电网实训中心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技能的训练。已连续十三年参加全国及省内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获奖成绩与参赛人数均为省内同类院校之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K-工具“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器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单片机赛、移动通信技术大赛,仅近5年,累计获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2项、国家三等奖26项、国家级优胜奖9项;省一、二、三等奖共计223项。获奖学生900余人次。在第三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全省获一等奖的参赛队伍中,我校是唯一一所民办高校获奖单位。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中,我校又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也是我省唯一一所民办高校获奖单位。此外,我学院参加创新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3项,省级立项8项。
学院与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所合作,在校内共建智能装备与系统集成实训基地,学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的“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
学院与大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 《5G大数据校企联合创新应用基地》,依托企业技术实力,采取专业共建课程置换的合作模式,着力培养ICT领域人才。并可获得全世界通用的(4G,5G)华为HCIP高级移动通信认证证书,从而获得在华为产业链中现代移动通信领域就业的能力与机会。
我校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之一。为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还与国内多家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并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精元电脑(苏州)有限公司、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乐金电子(天津LG)电器有限公司、东软集团、黑龙江方正宽带通信公司等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所)合作协同育人,教学、实验、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专业介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电力部门、生产装备制造业、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自动化、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智能楼宇与物联网、工业机器人及计算机控制等领域的设计、安装调试、设备维护以及生产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传动自控系统、电器与PLC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单片机与计算机系统应用、电力系统工程与继电保护、工厂供配电、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变频器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物联网技术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一门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因此毕业生就业面宽广。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本专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毕业生可面向电力行业从事电气装备与供电系统运行与设备调试、维护工作,也可在建筑电气领域从事电气设计、智能楼宇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还可在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及管理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可观且待遇优厚。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6-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通信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电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面向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原理与应用、电波传播与天线、EDA技术、传感器及其应用、移动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华为HCIP高级移动通信认证相关课程。
就业前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通信、仪器仪表、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电子产品设计、设备维护等技术工作;也可从事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自动化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和5G通信社会背景下,该专业学生就业领域和前景更加广阔。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6-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应用软件设计与编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和较强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够在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领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实施与运维,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以及技术支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UI界面设计、JavaWeb开发技术、Oracle开发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软件工程、NET程序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Python网络爬虫技术、Hadoop与Hive技术、 数据处理等。
就业前景:全球IT行业、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所有现代化技术的核心均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深层次应用,各行业对软件技术与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我校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之一,为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培养具有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与大唐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考核后可获得CCNA、CCNP华为全球网络技术认证,提升就业层次,实现高端就业。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6-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网络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以及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一定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应用系统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工程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工作。
主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攻击与防护、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工程设计等。
就业前景: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技术领域,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网络经济的蓬勃繁荣,使网络技术成为技术界关注的热门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新学科。因此,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系统运维工程师、网络运维工程师等工作岗位肩负着单位重要的管理职责,是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属于市场短缺人才。
【报考理由】
全新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求发展,培养既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秉承“以学生为本、德技并重”的培养理念,真正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
先进的实验设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有完备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有专用计算机机房,能够满足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
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研究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跟进企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专业必修课和丰富的选修课。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实施专业技术综合实训、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保证。
以赛促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学院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TRIZ创新协会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学院积极鼓励扶持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校级电子类竞赛及活动,在各类竞赛中,学生们与全国各名高校学生同台竞技,每年都会以骄人的成绩名列同类院校之首。
获取双证就业新行业。与企业深度合作,考取世界通用的华为HCIP及LTE高级认证证书,由华为核心技术支持外放部分,持证上岗,提供终生免费技术支持及技术晋升服务。把大学生打造成为行业的业务精英,行业的专业性也确保了薪资的高薪酬。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