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乘坐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驰骋在京津或武广客运专线上,感受世界先进技术带来快捷速度的同时,您是否也想领略“和谐号”制造者们的风采?
37岁的张雪松就是其中平凡而又特殊的一位。作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铝合金分厂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他赢得了许多赞誉:“双料”状元、“专家型”产业工人、北车“金蓝领”、“中国高铁工人”排头兵……能够获得这许多赞誉,正是源于他在参与制造世界一流水平动车组中的杰出贡献。
身为蓝领,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勇于站在产业技术前沿,成为钳工、数控维修工“双料”状元
2005年,有着百年历史的唐车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此举意味着长期从事传统铁路客车制造的唐车公司,一下子站到了世界顶尖技术的前沿,不仅企业面临全面转型,普通工人也迎来人生新挑战。
“和谐号”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每一道关键工序都需由大型数控设备来完成。为此,当年9月,公司引进了价值3亿多元的几十台尖端数控设备。但又一个问题摆在了企业面前:厂里没人能维修。当时,即便在全国,能维修数控设备的也是凤毛麟角。如果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就有可能造成整条生产线停产。数控设备维修人才在哪里?正处于转型爬坡期的唐车公司求贤若渴。
紧要关头,当时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钳工状元、唐车公司铝合金车体铆钳班班长张雪松,作出了一个让工友们看来相当意外的举动:主动向公司领导请缨,“转行”搞数控机床装调维修。
“你现在已经是钳工状元了,有必要转行吗?”一些工友好心劝说。的确,张雪松的钳工技术在公司无人匹敌,自1992年从唐山机车车辆技工学校毕业进入唐车公司后,曾在省、市各类比赛上夺得4个钳工状元,已经成为一名行业领军者。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和钳工技术有着天壤之别。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不再是单纯的机械制造,而是需要掌握电子、机械、材料等多项复合知识和技术。既是同学又是工友的李玉璐提醒他:“隔行如隔山,就你这中技毕业的文化底子,万一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咋整?”
但张雪松铁了心。他认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勇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
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却难。当时,张雪松连数控设备说明书都不能完全看懂,为尽快进入角色,他报名参加工厂的数控机床培训,还自己花钱买来了《数控机床维修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培训》等书籍,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学,总计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他还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面对铝合金车体制造等一系列难题,张雪松带领工友们完成了20多项工装设备技术改造,弥补了进口设备缺陷,保证了正常生产,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同时,他还开展技术革新109项,制作工装卡具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
张雪松再次让人刮目相看。2009年,他获得河北省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第一名,“双料”状元自此得名。而他所在的唐车公司,也因拥有一批像他这样的勇于向世界尖端挑战的高铁工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008年4月11日,国产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成功下线,只用3年时间走完了国外20多年的技术路程,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面对国际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他凭借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高超技艺,20多次排除各类疑难故障,攻克了8项难题
“学得越多,新的难题也随之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挑战,这些困难推着我向前,让我不能也不想停下来。”张雪松说这是他的心里话。
铝合金车体制造是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与传统碳钢车体结构不同,动车组的车体大部分由铝合金型材拼接组焊而成。起初,由于没有铝合金车体焊接制造技术经验,工友们明显感到原来的焊枪不那么听话了,铝工件也不听使唤了,变形、开裂……这项技术的攻关势在必行。2005年5月,张雪松带领他的铆钳班开始了摸索。特别是针对各个部分的铝合金车体焊后容易变形问题,他从一个个小的截面开始进行试验调整,2米、5米、10米,再到整辆车的组焊拼接,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张雪松总结出了大量科学、实用的技术参数。一个月后,首批铝合金车体顺利试制成功。
张雪松不仅摸索出铝合金车体“中国创造”的技术参数,还一次次解决了被国外专家视为“技术秘笈”的制造难题。
每列“和谐号”由8节车厢组成,只有实现每节车厢的流线造型,才能保证整个列车的流线优美,特别是在“子弹头”车头生产上,需要由多种定位装置来确定每块型材的基准位置。对此,德国人提出了工具装置的精度要求,但没有提供检测方法。这一点又让张雪松开始“上心”,并终找到了“钥匙”,完成了《铝合金车体大部件侧墙焊接工装标准检测方法及辅助工装设计》项目,并申报了国家专利。
如何延长“洋设备”配件的使用寿命,是张雪松主动发现、提出并攻关的又一个重要课题。2009年3月,由于订单骤增,动车组车体产能需要大幅提升,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瑞士百超数控水切割机高压缸出口密封圈却损坏了。张雪松在维修中发现,单纯更换密封圈难以维持设备正常运转,花费十几万元进口一个高压缸体要一个多月时间,停产的损失难以估计。张雪松仔细研究水切割机高压缸的工作原理,发现缸体磨损处属于高压集中区域,他突破陈规大胆提出缸体翻转使用的方法。高压缸翻转后,出口变进口,缩小了缸体划伤面,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保证了正常生产。
据了解,面对国际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作为数控机床的装调维修工,张雪松凭借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高超技艺,20多次排除各类疑难故障,攻克了铣刀“抬头”机构和60米FOOKE加工中心导轨安装设计隐患等8项难题,其中两项申报了国家专利,甚至解决了德国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善于将个人融入团队,不仅让自己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金牌工人”,而且带出了一批“金蓝领”和“技术创新能手”
“要做‘专家型’的高铁工人。”作为唐车公司铝合金分厂工装设备维修团队的领军人,张雪松的经历正成为公司青年员工学技术、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好范例。
“个人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集成团队的力量,才能成就自我,推动企业技术不断进步。就像一列‘和谐号’动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只有全部动力同时发动,整个列车才能跑出风一般的速度。”张雪松说。
在担任铆钳班班长时,张雪松就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凡事爱琢磨的他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绝活儿”,他把自己是怎么干的,其中有什么失误和心得、怎么干才又快又好,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几年下来,他积累了10多万字的“工作日志”。对于这些“宝贝”,张雪松没藏着掖着,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本子借给工友们看,或是贴在网上。如今,铆钳班的16名员工已全部成长为各关键工序独当一面的人物。其中有4名员工被任命为工段长,9人到其他班组担任了班长;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现在,张雪松带领下的数控设备维修班由19名员工组成,人员大都比较年轻,为了帮助部分组员掌握PLC(可编程控制器)知识,他利用旧配件亲手组装了一个PLC故障诊断试验台,向工友们演示PLC工作原理、程序编制、简单程序故障发现和排除等技能,并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都能发现和排除简单的PLC故障,很快提高了大家的维修能力和水平。
提起师傅张雪松,李志强和王迪忘不了2008年的国庆节。当时,他们报名参加了唐山市第十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为充分备战,张雪松建议他俩“十一”加班训练。国庆节那天,两个小伙子不太情愿地来到车间,没想到师傅早就到了。到第四天,天下起了大雨,俩徒弟心想,这下师傅肯定不来了,可以放松放松了。可谁知,他们的师傅还是顶着大雨从20公里外的市里赶到车间。就这样一连7天,张雪松牺牲了自己难得的休假时间为他们出题、讲解。 “直到现在,师傅还坚持每天为我们俩出题,督促我们回家完成。”王迪说。
“我周围有一批技术能手,他们不仅是我工作和技术上的‘师傅’,还是我进行设备维修改造时的依靠。”如今,张雪松带领着维修班,还与公司数控中心21名数控工程师长期合作,这让他很欣慰。“很多时候,我发现问题,提出思路,他们集思广益,帮我不断完善,后大家各展所长,共同实施完成。团队强了,企业才会强,一定是这样。”
评论:时代呼唤更多创新型劳动者
他只是一个“蓝领”,却以学习为第一需要,以创新为第一责任;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却为企业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效益;他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生,却屡屡攻克世界先进技术难关……他,就是张雪松,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年轻工人。从张雪松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看到了当代工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鲜明特征,看到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求。同时,张雪松的成长经历和事迹,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张雪松式的知识型、创新型工人。
时代呼唤千千万万个“张雪松”,是因为他们正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面临着由“***”到“中国创造”的重大转折。
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科技前沿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科技人才,在生产一线必须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任何高端技术的终端都在于产业化,而产业化的“结点”正是产业工人;只有有了一大批知识型、创新型工人的“接应”,高端科技成果才能顺利完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一线工人本身就是发明创造的主力军,世界工业化的进程证明,在所有技术发明和创新中,一线工人的发明创造不但占据了超过半数的比例,而且往往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现今,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低端的“***”弊端日益显现,“***”转变为“中国创造”已成为历史必然。所以,培养千千万万个张雪松式的知识型、创新型工人,是时代的呼唤,未来的需要。
我们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张雪松式的知识型、创新型工人,是因为我们正面临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尤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是打造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张雪松的事迹恰恰证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通过一项又一项技术进步、一个又一个产品升级而不断演进的,并不深奥复杂,也非高不可及;它发生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就在人们的身边,各行各业、各个环节都可以有所作为。”从这个角度讲,培养千千万万个张雪松式的知识型、创新型工人,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尤为重要和紧迫任务,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咱们工人有力量!”几十年间,这首赞歌在神州大地久久传唱,成为一种追求和信仰;“咱们工人有力量!”从时传祥到王进喜,再到许振超……几十年来,中国工人阶级始终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潮流、勇担责任、创造辉煌。今天,当时间的接力棒传递到21世纪,张雪松,一位来自燕赵大地的新时代工人,再一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彰显出中国工人的力量。我们希望,全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以张雪松为榜样,以学习为第一需要,以创新为第一责任,孜孜以求、刻苦钻研,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敢于攻坚、勇攀高峰,争做时代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者;我们更加坚信,随着张雪松式的劳动者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各个环节的不断涌现,我们一定能迸发出无坚不摧的力量,在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