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要求,紧紧围绕贯彻《就业促进法》,以高技能人才工作为引领,以企业培训为重点,以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为依托,以鉴定评价为手段,着眼于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积极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能力就业。近年来,我省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0多万人次。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劳动者总量从2005年的20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82万人,增长了41%;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8.4%,比2005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从2005年的33.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57万人,增长了71%。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培训与就业对接,提高政府补贴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难、企业岗位需求旺盛但招工难的双重难题,以企业在岗培训为重点,着力促进培训与就业对接。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速度的加快,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旺盛,但由于技术工人总体水平低下,难以符合企业用工需求,“招工难”、“技工荒”等问题也同时出现,对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出台相关政策。吴新雄省长、熊盛文副省长专程到上高、高安等市县调研,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合同、三个台帐、四个对接”的就业培训工作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为中心;“两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工业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就业培训合同;“三个台账”就是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账以及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四个对接”就是建立劳动用工对接机制、定向培训对接机制、资金资源及政策对接机制、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
(二)积极探索,创新模式。过去主要以招标方式委托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补贴培训,但由于培训与企业用工脱节,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在缓解企业“招工难”方面收效甚微,还引发了一些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全省推广了“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即由企业先招工,招工后由企业进行培训,结业后再上岗,培训费用由政府直接补贴给企业。这种“穿着工作服培训”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了招工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从2009年推广此模式以来,工业园区招工培训人数达到了68.44万人,有效缓解了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
此外,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提高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就业创业能力,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目前已培训了5100多人。这项工作在全国司法系统尚属首创,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加大投入,落实资金。近几年,我省加大了职业培训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资金支出比例。2008年以来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就已经达到了7.15亿元。2009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了职业培训补贴资金2.3亿元,占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16.4%;2010年增加到3.8亿元,占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24%。并安排了近3800万元资金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
二、扶持与创新并举,加快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出台政策,形成抓手。一是实施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免费入读技校资助政策,对贫困生给予每人每学年2000元学费补贴,连续资助两年,资助名额从2009年的5000名增加到今年的1万名。
二是实施“江西省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对青年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人才给予每人2000元的政府培训补贴,对“首席技师”给予每人8000元的政府奖励,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制定“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化、集中化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试点。对符合规定的给予每人1600元的培训补贴以及不少于200元的鉴定补贴。培训结束后愿意继续入读技工院校的,可按规定享受国家助学金;直接就业的由培训学校推荐就业,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欢迎。目前已组织培训了1.6万人,2011年计划再组织1万人参加培训。
四是出台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意见,提出了13项具体措施。落实了技工院校定向就业补贴政策,对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技校毕业生给予2000—3000元的学费补贴,推进了校企合作,提高了技校毕业生服务工业园区企业的积极性。
(二)打造基地,优化载体。从加强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入手,为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载体。加大对技校的扶持力度,将部分优质技校认定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基地,充分发挥技校综合培训基地作用。重点依托技师学院、高职院校和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00所,其中技师学院7所、高级技工学校20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5所;全省民办培训机构740多所;建立了赣西公共实训中心等一批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端引领、技工院校主体推动、公共实训基地有力补充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三)多元评价,质量为先。2006年制定出台了《江西省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条例》,为全省规范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活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在高职院校建立鉴定所(站),大力推行“双证制”。开展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共549人参加了试点,其中288人通过评价后晋升为技师,49人晋升为高级技师,并享受每月200-800元的津贴。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四)竞赛表彰,营造氛围。每年开展各类技能竞赛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10多万人次。2010年集中力量举办了第三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等三项省级一类的职业技能竞赛,涌现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和岗位标兵。从2005年开始,建立了以“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奖和“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奖为主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目前,全省有9名高技能人才获得“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称号,60人获得“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95人获得“首席技师”称号,8名高技能人才享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将特别优秀、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纳入了省委直接联系人才的范围。
三、机制与制度共建,提升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效能
(一)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就业联席会议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作用,综合规划、协调部署各类职业培训计划,基本形成了全省统一的职业培训联动机制。
(二)完善政策,夯实基础。建立起了以《江西省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条例》、《江西省就业促进条例》、《江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核心,以就业工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纲领性文件为主体,以培训就业工作的操作性文件为基础的具有江西特色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2005年以来,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的培训就业工作政策文件就达到了22个。政策体系的构建,为培训就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纳入民生,目标管理。近几年,省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城镇职工培训、创业培训、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工院校等多项工作纳入了政府民生工程,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锻造队伍,搭建平台。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对院校教师的培训,“一体化”教师比例不断提高;加强对质量督导员、考评人员的培训,打造了一支专业素质高的鉴定工作队伍;加强基层培训就业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平台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
我省将认真贯彻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尽快研究出台我省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借鉴兄弟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职业培训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新的贡献。
原标题:江西把握重点 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