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9岁的刘志军,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去年12月,他告别广东的打工生活,租了村里十几亩地搞起了蛋鸡养殖。现有蛋鸡存栏近万只,每月出售鲜蛋10多箱,效益可观。他动情地说:“没有政府的全力扶持,我的蛋鸡产业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其实,刘志军仅是威县帮扶农民工创业的一个缩影。
威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县,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县委、县政府连续6年实施 “万名劳动力输出工程”,与乡镇签订责任状,建立了乡镇劳动保障所,在522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劳动保障员,形成了“城区有市场、乡镇有平台、村庄有窗口”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如今,常年在外农民工已达6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80%以上。然而,近年来威县决策者发现,大批农民工经过数年打拼,已经积累了一定资本,学到了一技之长,返乡创业成了这些农民工的新意向。基于此,威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工携资金、技术、经验回乡创业,激活民间资本,做大民营经济。
强化培训促创业。该县积极组织县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开展全面调查,掌握情况,倾听需求。建立了农民工返乡日报制度,随时掌握农民工的返乡和再就业动态。与此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就业训练中心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作用,优先对返乡农民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自主创业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返乡农民工3000余人,对受训人员全部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发放了职业资格证书。县里还邀请农民工创业先行者、成功者和一些行业的专家,向农民工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鼓励、引导、帮助农民工走出创业第一步。
搭建平台为就业。该县充分发挥人才劳动力市场功能,密切联系县域民营企业、新上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实行空岗报告制度。结合岗位需求,举办了以“你就业、我帮助” 为主题的大型招聘会,进村入户,送岗位上门。目前,共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优先安置返乡农民工1000多人。老纺车粗布制衣是该县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在农民工回乡的大潮中,该企业紧抓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由初的几十名织户发展到现在的200多户,发展老粗布专卖店20多家,使6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就地转移。
解决难题创大业。为帮助农民工迈过第一道创业门槛,威县对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返乡农民,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和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支持他们创办、领办企业,引导他们从依靠政府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梨园屯镇杏园屯村的宋文忠、宋瑞福、魏笑才三人在外打工多年,现在在成都各自有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做起了老板。在家乡优惠政策和乡土情意的感召下,他们三人分别在杏园屯村投资300万元建起了三家汽车配件厂,吸引安置本村及周围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目前,该县像宋文忠等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有近百人。仅去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90家、个体工商户600户、规模养殖户1500户,带动了近千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原标题:河北邢台威县让农民工有技能 有活干 敢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