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健全机制、完善体系、优化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截至目前,我市技能人才总量已由“十五”期末的180万人增加到2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58.7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6.3%。几年来,我市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首都特点,谋划技能人才培养方略
针对首都国际性、性、创新性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特点,市委、市政府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首都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人才培养重点工程和人才考核激励一体化评价,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大机制体系对接;不断推进需求对接、岗位对接、社会对接、人人对接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覆盖体系对接;实施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带动工程,实现技能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端引领对接。在落实“三个对接”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加强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健全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激励评价和投入保障机制。
二、面向全体劳动者,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我市从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入手,积极探索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培训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全职业人群、全职业工种、全职业过程的培训补贴政策体系,实现培训政策从城镇到农村、从低端到高端、从促进就业到稳定就业、从就业前培训到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培训的“四个延伸”,使职业培训政策惠及到所有失业人员和城乡劳动者,培训补贴政策范围实现全等级覆盖。我市在顺义区开展试点工作,对区域劳动人口不限户籍、不限次数、不限工种、不限机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从就业前培训到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全部给予资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集成资源优势,构建社会化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我市不断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衔接、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发挥技工院校源于企业、融于行业、服务社会的优势,积极推行政府订单式资助、企业选拔骨干、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模式,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院校平台。
二是充分利用首都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建立的国际化合作机制,与德、法、韩等国联合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及教师进修项目,在北京理工大学和首钢技师学院举办技师研修班,建立高技能人才研修制度,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研修平台。
三是发挥社会培训机构地域分布广、工种覆盖全、市场感受力强的特点,形成了由社会培训机构组成、以集团化管理为枢纽的职业培训集群,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平台。
四是依托职业院校、骨干企业,建成了 14家公共实训基地,结合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在顺义、大兴投资6亿元,规划启动了占地7万平方米,以首都新兴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实训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公共实训平台。
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围绕技能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努力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了技能人才引领机制。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实施“双百带动工程”,选聘百名技师,建立百个技师和职工创新工作室,拓展高技能人才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目前全市骨干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都在其主体工种建立了自己的技师导航团队。
二是完善了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了能力导向、突出业绩、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多元评价机制。在首钢总公司和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开展岗位素质测评-理论培训-业绩评价-企业认定的评价试点工作,使一批岗位贡献突出、群众认可的高级工,通过政府和企业搭建的“绿色通道”脱颖而出。
三是健全了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建立了市、区县两级表彰奖励和特殊津贴制度,健全了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0余名高技能人才获区县表彰;有60名高技能人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174名技师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0名高级技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时,我市还实施了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向高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目前退休高技能人才人均养老金水平已达3000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与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本次会议精神,继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北京:立足新起点 谋划新发展 开创首都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