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批准设置的新专业。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的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专业代码为120401。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连续招生15届,招生人数累计超过950人,已经毕业学生11届,至今已为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单位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培养700多名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该专业2018年在校学生生数达到239人。
甘肃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管理学理论知识、实际技能为基本立足点,兼顾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具有现代化管理理论、公共经济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学科建设
(1)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
(2)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经济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非营利组织管理.
(3)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确定,现划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等各类提升科学、人文和体质素养的课程,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8学分。
(4)推荐书目选读课:由学生在课外自修,每学期学生选读1部并向学院提交读书心得或报告,由学院负责计0.5学分,但学生毕业时需修够4学分。
3、深造途径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3个二级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拥有工商管理(MBA)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4、培养特色/方案
本专业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紧紧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总目标,按照教指委规定设置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与案例突出面向“三农”领域,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中,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同时充分考虑学院师资队伍与学生的就业状况,分别设置两个模块供学生选择,第一个模块培养学生以农村公共部门、事业单位为就业去向,第二个模块以农村企业单位为去向,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培养,以形成专业特色,增强专业竞争力。
5、就业渠道、方向
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掌握系统扎实的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党政、教育、科研及企事业管理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质量调查总体反映良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面向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高,就业岗位适应性强,有良好的发展机会。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为:15%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50%进入企业就业,35%进入机关事业单位。
6、实践教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环节共计20学分,占总学分的21.8%。主要内容包括8门实验课程、3周的社区助管、公共管理教学实习、15周的毕业实习(含毕业论文)以及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实践。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策划书、调查报告及实验报告,方可获得成绩和学分。
本专业建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有甘肃省委外宣办、会宁县郭城驿镇人民政府、兰州市安宁区长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 兰州市安宁区刘家堡街道吴家庄社区等4个,现已与合作单位签订了明确的合作协议,依托合作单位,每年有1-2个班的本科生前往基地开展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校内的实习和大学生创新工程主要依托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文科实训中心开展,实践效果较好。
7、教学成果与特色
本专业的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规划较为明确,在办学实践中,以“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实践教学”为建设思路,紧密结合我校“以农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定位,坚持将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基层社会服务作为特色方向,制定专业建设规划。
本专业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文科实训中心,充分利用文科实训中心的优质平台,积极开展以专业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以竞赛项目为载体,以明确的任务为驱动,以团队为主体,通过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实现其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原标题:甘肃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