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数字艺术及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和服务于数字时代及中国当代电影产业的发展、网络图像和微电影等相关传媒领域,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数字时代急需的数字艺术领域的职业人才,和网络交互中的微电影、新媒体数字电影、视觉艺术等创作的人才。
二、教学条件
专业创意画室包括画板、画架、画室投入将近4万余元,多媒体教室投影仪以及新苹果一体机等硬件投入110余万元,为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影像和短片创作中,包括前期制作、后期剪辑、调色、合成等一系列操作的机器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便于学生在上课学习过程中操作训练,更好的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三、核心课程
数字媒体造型基础(素描、速写、色彩、雕塑等)、新媒体艺术概论、造型语言转换、综合材料实验、数字媒体实验影像、互动多媒体艺术、策划与方案、数字绘画、网络数字媒体技术、传统文化修养(民俗、建筑、服饰、教具、书法)、装置与公共艺术等。
四、教学团队
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14人,其余为助教。外聘专业师资1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
刘旭光,学科带头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专业创始人。策展:以“轨迹与质变”、“漂浮与位移”、“形质与介质”、“纸的语言规则”、“形质相”、“本真叙事”等为主题,先后在北京、东京、科摩罗、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甘肃等地策划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新媒体实验电影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著作:《论质觉》山东美术出版社;《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等。
宫林,当代艺术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博士。专注于研究中国电影历史与理论、实验艺术创作与理论。宫林的当代艺术创作关注生命和物质在时间变化中的形态转换,运用不同的艺术类型和媒介材料进行“生命与时间”这一个主题的积极实验。个人展览:2014年,面花--宫林剪纸作品,西东画廊,北京酒厂艺术区;2011年,冰人--宫林作品展,斯特罗姆斯塔市(Stromstad),瑞典;2006年,宫林的作品,拉罗舍尔市(La Rochelle)艺术中心,法国。著作:《新媒体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美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美术史》山东美术出版社等。
五、专业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源于文化、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在这一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学科,知识的更换速度对媒体创作人员和教学人员的要求较高,创作者随时可能因技术的更新而落后。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除了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之外,更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个人创意。这就需要数字媒体人才具有“多才多艺”的才能。对原先媒体的承传性造成该专业对美学素养的需求,它作为高科技的时代产物从各个方面与艺术的结合更加密切。
数字媒体专业也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开设了学科基础课四门、专业基础课二十二门、专业课四门。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安排了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每个学期都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了解该专业领域的相关新动态。
六、实践教学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真实课题来强化教学过程之实践性内涵。采取项目化课堂作业方式推进教学,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积级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性的项目或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他们的能力。
七、就业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从事: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公司,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
本专业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数字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影视技术基础、摄影与摄像、艺术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画面构图以及实验影像等课程,因此,毕业生可在通信、影视、广播、信息家电、平面媒体、游戏等行业从事各类数字媒体的制作、传输、产品开发以及艺术设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