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及专业简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鞍山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是鞍山师范学院物理系,成立于七十年代初期。2012年更名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截止到2017年5月,学院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和其他系列副高职称有13人,中级职称10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职工18人,其中已经毕业的博士有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学院开设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等四个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20人。
物理系设有力学、热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电工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中学物理教法等十余个实验室。电子系设有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DSP、PLC、传感器、仿真实验等十余个实验室。机械系设有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实验室。各系均配有比较齐全的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约700多万元,其中拥有价值逾百万的大型集群计算机和几十万元的大型设备。这些仪器设备保证了本科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教师开展高层次的科研活动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条件。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学校重点学科计算物理学,学科中有1人被评为省百千万工程“千人”层次,1人被评为省优秀青年博士教师,1人为鞍山市百千万工程人才“百人”层次,有3人次被评为鞍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次被评为鞍山市园丁创业能手。近年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主持的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并于2012年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一项,使得该学科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该学科在凝聚态物理的第一原理计算,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非线性色谱分离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学院近5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研基金课题9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市厅级科研基金和横向项目数十项。出版专著、教材6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或引用近100余篇(次)。有多位教师获得省、市优秀教师,有多位教师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十三五期间,制定了学院发展规划,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几年来,学院领导和教师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在科研上,我们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的理念,为加快辽宁省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目前,学院全体教职工正以与时俱进、团结、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的新天地。我们坚信学院的办学水平将不断提高,为国家和本省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1.物理学专业(师范类)
专业历史: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物理学专业是鞍山师范学院早开设的专业之一,1993年升格为本科专业,1994年开始招生。
专业培养目标:物理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既能在中等学校进行物理教学的教师,又能在物理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队伍:物理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7人,其中已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3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2人;教师的职称结构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物理学专业现有计算物理学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中有1人被评为省百千万工程“千人”层次,1人被评为省优秀青年博士教师,1人为鞍山市百千万工程人才“百人”层次,有3人次被评为鞍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次被评为鞍山市园丁创业能手。2017年开始,物理学专业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
专业优势:2012年赵辉教授主申请的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结项。2012年由王虹宇教授主持的项目“磁化氢气脉冲放电的PIC/MC/DSMC模拟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万元经费资助。2017年顺利结项。此外,计算物理学科还与其它院校联合申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5年来,物理学专业的教师发表在SCI杂志上的文章有40余篇。有1人先后获得辽宁省科协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和鞍山市科协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本专业曾于2002年获得过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近年来本专业申请和开展了多项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省级教改项目。2015年物理学专业有6名同学在2位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省物理实验竞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各一项;2016年物理学专业和电子类专业共15名同学在7位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获得省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在2017年辽宁省物理实验竞赛中物理学专业和电子类专业共有24名学生在7名教师指导下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的好成绩。2017年物理学专业和电子类专业共15名同学在6位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获得省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物理学专业每年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等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和交流。物理学专业教师每年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国内物理学领域有一定知名度。
专业特色:物理学专业开设教师教育、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三个专业方向。其中教师教育方向的课程设置着力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注重师范能力的全程化培养,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近年来,在辽宁省内县级各级学校的公开考试录取中,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此外,物理学专业近5年的平均考研人数为20人左右,考研率在鞍山师范学院名列前茅。目前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考取博士的学生已有数十人,近10年来已有数十名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数十所国内高校任教,更有大量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毕业生为辽宁省,特别是鞍山市,还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历史: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已经培养10届毕业生。
专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多学科的交叉使得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严格的电子信息科学实验和研究训练,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该专业学生具有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信息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对信息类人才需求较大,使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师资队伍和优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已获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在读博士2人,学历层次总体较高。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能够很好开展教学、科研、教育等各方面工作。本专业教学科研条件较好,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有电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通信原理、EDA、单片机、DSP、传感器、PLC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功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保障。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精品课建设及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电路原理》等2门课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应用技术》等多项院级教改项目及课建项目已通过验收。
专业特色:本专业教师在完学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几年来,共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辽宁省自然基金项目各一项,主持辽宁省教育改革项目一项并已经顺利结项。主持市级科研项目一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共3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及EI收录。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及未来的发展需要,本专业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1)单片机应用及智能化仪表设计及应用;(2)应用电子产品的设计;(3)智能机器人的开发与设计;(4)PLC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立足应用型专业转型,积极参加辽宁省高校和企业的校企联盟项目,积极与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办学,确保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创办有特点的非师范专业的基础上,努力把相关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多用型人才。
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历史: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5年开始招生,已经培养9届毕业生。
专业培养目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掌握微电子学、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生产工艺,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具体培养要求如下: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微电子学、电子技术、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受到微电子器件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具有较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程实践技能,具备从事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研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知识与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本专业设有电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通信原理、EDA、单片机、DSP、传感器、PLC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师资队伍和优势: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7人,其中博士3人,总体学历水平较高。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者5人,其中教授2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教师年龄结构及职称结构较合理。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孔内传质对模拟移动床分离过程的影响》一项,已顺利结项,主持《用AVR单片机实现机床上料机器手的研究》等市级科研立项在内的各级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SCI和EI论文近20篇。
专业特色:本专业立足就业,立足专业转型和服务于辽宁区域产业升级建设,积极参加辽宁省高校与企业的校企联盟,积极与国内著名企业联合办学,制订了适应大众化教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逐次递进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依托单片机技术、PLC应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字信号微处理器(DSP)原理与应用等核心课程的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机器人制作、测控仪器设计等大学生科研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目前已申请成功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十余项,近两年部分同学积极参加辽宁省物理学术竞赛和实验竞赛取得好成绩。这些工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有效缩短了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因此,本专业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且获得许多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