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沿革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01年,原名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广西最早设置的光电信息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550余人。2021年,本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依托本专业建设的“光学工程”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广西唯一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的光电类专业。本专业发展沿革如图1所示。
图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二、专业特色
1、专业方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于光电工程学院。学院于2021年成立,院训为:“自强不息 求真务实 励学利民 卓越致新”。学院立足信息光电物理国际发展前沿、面向光电信息技术国家重大需求,以“理工交融、产学结合的国内一流光电信息物理工程学院”为目标,将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带领下,努力建成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研究型的学院。目前已经建有光子技术研究中心、太赫兹光子中心、精密光电检测与遥感中心和海洋信息和新能源中心等,并紧密围物理、材料、光学工程、生物、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交叉领域开展研究。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专业,它涵盖光学、光电子、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作为高精尖的学科专业,我们具有强大的学科平台作为支撑。以广西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研究方向覆盖了光学和光电子学的重要前沿领域,为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代表应用案例“光纤传感技术”、“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芯片制造装备-光刻机”和“光学遥感技术”等(如图2所示)。
(a) 基于多芯光纤的柔性蒙皮形状传感技术研究
(b)太赫兹技术在成像、检测、通信中的应用
2、师资队伍
本专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6人,博士生导师9人;博士化率达74%,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40%,教师队伍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西八桂学者2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中国光学学会理事2人,广西高校海外“百人计划”1人。具体如图3所示。自2018年以来,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项目(02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金重点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重点项目近60余项,纵向项目总经费超6000万元,申报发明专利300余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大会做交流报告50余次,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合作。依托学校信息学科优势,学院教师参与承担了“广西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东盟信息产业研究院”、“中电集团桂林光电信息产业园”、“桂林花江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重大建设任务,为国家、广西区和东盟经济建设、科技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a)专业教师队伍职称结构
(b)专业教师获荣誉称号
图3 专业师资队伍
3、人才培养
二十余年来,围绕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创业青年骨干,向华为、深圳安思疆科技、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荷兰昕诺飞、Molex Oplink等国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创新牵引,项目驱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指导500余名本硕博学生参与国家级、区级大创项目近100项,获得科教协同项目200余项,促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学科竞赛方面,在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100余项;其中,学生团队分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佳绩。继续深造方面,本专业100多名毕业生在日本北海道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深造学习。就业方面,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毕业生就业领域涵盖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光电精密测量、光通信等。在珠三角、北部湾等区域,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深。毕业生具体就业去向和就业地点如图4所示。
图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未来人才培养举措:将瞄准光电信息研究的国际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努力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流研究成果。同时,学院将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新方案,打造“本科生选拔、研究生培养、青年英才培育”全链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致新班”和推行全员导师制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外引内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一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一流教师队伍。
二、培养目标
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需求,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定位)。毕业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基本素养),能够在光学技术、光电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就业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设计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职业特征)。学生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实践锻炼,能达到以下能力目标:
职业能力 |
具体内容 |
1 |
能融合数理知识、工程学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对光电行业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
2 |
能及时跟踪国内外光电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并结合光电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综合运用现代工具从事复杂工程项目的能力,并体现出工程创新 |
3 |
坚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够在光电行业的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综合考虑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相互约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
4 |
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熟悉光电行业相关标准、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在多学科、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工程项目管理 |
5 |
具备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
三、毕业要求
序号 |
毕业要求 |
具体内容 |
1 |
工程知识 |
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其解决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
2 |
问题分析 |
能够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及专业理论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3 |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能够针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理解、分析和明确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的设计需求,设计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健康、法律、安全、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4 |
研究 |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5 |
使用现代工具 |
能够开发、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光学、电学、计算机科学、光电子学相关的资源和工具,预测与模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6 |
工程与社会 |
能够基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职业和行业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等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法律、安全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7 |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能够理解和评价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
8 |
职业规范 |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等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9 |
个人和团队 |
具有跨学科适应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生产、研究和开发团队中承担个体、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并发挥作用 |
10 |
沟通 |
能够就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1 |
项目管理 |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背景的实践中应用 |
12 |
终身学习 |
认识并理解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
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模块
1、主干学科:光学工程
2、主要课程模块:
序号 |
课程模块 |
核心课程 |
1 |
数理基础模块 |
高等数学 |
电磁学与物理光学 |
||
工程光学 |
||
数学物理方程 |
||
2 |
电子电路模块 |
电路分析基础 |
模拟电子技术 |
||
数字逻辑 |
||
信号分析和处理 |
||
通信原理 |
||
3 |
计算机类模块 |
C语言程序设计 |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
数字图像处理 |
||
计算机视觉 |
||
Python语言设计 |
||
4 |
光电类模块 |
激光原理与技术 |
光电仪器原理与设计 |
||
光电子学与光子学 |
||
光电检测技术 |
||
5 |
实践模块(不少于课内教学总学时的25%) |
数模电综合工程设计 |
光电复杂工程设计 |
||
电子电路CAD技术 |
||
程序设计训练 |
||
模拟、数字电子电路实验 |
||
光学专业实验 |
五、毕业合格标准
1、学生最低毕业学分为165学分。
2、完成第二课堂8学分。
六、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