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系所设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依据,突出职业(群)的针对性、适应性、地区性特点,目前设有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及水路运输安全管理共4个专业,其中“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水路运输安全管理”专业是贵州省高校培养航运与海事管理人才的唯一专业。
系部秉承“知行合一、德技双馨”校训精神,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与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深度“校企融合”,与企业共建有“工程机械运用技术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移动机器人运用技术开发中心”、“徐工集团雏鹰计划”、“吉利装备制造订单班”等校企育人平台。并先后与合作企业共同设立了“凯华达知行双优”、“临沃德技双馨”企业奖学金和“珠江航运”助学金,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系部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批学术精湛、教学经验丰富、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中硕士研究生16人,教授2人、副教授13人、中级职称5人,技师2人,交通运输部“吴福-振华优秀教师奖”1人,“贵州省技术能手”2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另有一批优秀的校外师资团队。
系部在发展过程中,强抓教学质量提升,目前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和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建立“兴趣驱动、递进交替”的综合兴趣技能小组体系,打破专业限制,为学生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拓展学习空间;同时建立“校-省-国家”三级技能大赛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为优秀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快速成长途径。近年来,系部参赛学生先后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6项;上述获奖学生目前都成长为行业及企业的技术骨干。
机械电子工程系2021年招生专业介绍
1、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智能工程机械主要是指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建设、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的大、中型机械。
作为贵州省工程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毕业后面向公路、铁路、市政、矿山、水电建设涉及用工程机械使用、维修、销售与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各类工程机械的使用、保养、检测、维护、维修、运行管理、配件管理等技术型工作。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贵州省首批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贵州省省级骨干专业(2017年),国家级骨干专业(2019年),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2019年)。专业从创办之初到现在已累计向全省交通建设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1800余人,为全省交1通基础建设提供了相应的人力保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作为学院传统优势专业,具备了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仅在2019-2020年,学院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500万元用于改造升级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整个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处于国内一流的地位。
目前整个专业拥有校企共建—“国家级工程机械运用技术生产型实训基地”1个,场地面积达2000平米;同时和相关专业共建、共享有CAD/CAM实训室、机械基础创新实训室、3D打印机实训室、机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工业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钳工、焊工实训室、特种操作实训室、液压传动实训室等。
依托上述实践教学条件,整个专业实训基地秉承“”管理理念,建立了“兴趣驱动、递进交替”的综合兴趣技能小组体系,利用上述基地和体系,专业学生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展现自我并实现自我提升,拓展专业技能。
教学团队: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教学团队是贵州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整个团队的12名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工程师6人,讲师5人。其中,国家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专业带头人2人,“双师型”结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整个团队完全可以支撑每位专业学生实现人生梦想。
成长途径:我们为你的大学设计了一份详细的专业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智能工程机械技术的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跨界”培养理念,将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相关前沿技术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使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更能适应整个行业发展需求。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校期间第一、二年,除完成正常教学过程以外,可以利用学院“兴趣驱动、递进交替”综合兴趣技能小组体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参与各类兴趣小组,从而夯实学生技术技能基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专业与徐州集团、三一重工、贵州凯华达集团、贵州公路集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订单”式培养,让本专业学生都能有效对接国内、国际一流的大型工程机械企业,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好就业、就好业,并具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专业奖学金:国内知名大中型工程机械企业为本专业学生设立了“凯华达知行合一”、“临沃德技双馨”等企业奖学金,本专业学生除了可以享受学院相应的奖学金外,还可以申请上述奖学金,为你解决了学习的后顾之忧。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56所贵州目前唯一一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内专业之一,将自足贵州、面向全国,结合学院发展需求,基于“错位发展”理念,以“交通机电、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作为本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为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
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已建成集学生实训、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等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整个实训基地有移动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机器人黔匠工坊、智能交通产品创客中心、移动机器人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工业自动化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机械基础创新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钳工、焊工实训室、特种操作实训室、机床维修实训室、液压控制实训室等15个实训室,实训室总面积2500余平米,设备价值1500余万元。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整个专业实训基地秉承“”管理理念,建立了“兴趣驱动、递进交替”的综合兴趣技能小组体系,利用上述基地和体系,学生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展现自我并实现自我提升,拓展专业技能。
专业教学团队:专业配备了一支理论和实操技能过硬的优秀教学团队,整个教学团队中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62%,整个团队中有16名专业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8名,讲师3名,企业工程师3名,具有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1名,贵州省技术能手2名,贵州省职教名师1名。
成长路径:专业确定了以“交通机电、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该目标,专业教学团队为学生设计了以“技能兴趣小组塑形”-“技能大赛驱动”-“创新创业提升”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成长路径。
“兴趣小组塑性”: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3个定位方向,设置了7个技能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学习内容覆盖了专业绝大部分课程。基于以学生为主,实施“兴趣驱动、递进交替”的培养过程,从而夯实学生技术技能基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技能大赛驱动”:通过构建“校-省-国家”三级技能大赛体系,专注3条技能成长路线培养人才:第一条:电工电子技术+交通工程制图—单片机技术+PLC技术+通信技术—交通机电技术;第二条:电子技术+机械原理—单片机技术+机械结构设计—服务机器人技术;第三条:电气技术+机械原理—PLC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以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依托该平台近3年本专业学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0余项。2020年代表贵州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赛区选拔赛)移动机器人项目获第6名,是目前贵州省该领域高水平;
“创新创业提升”:依托移动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机器人黔匠工坊和智能交通产品创客中心3个交通机电产品和机器人研发基地,学生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开拓思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就业方向:专业和贵州高速公路集团、贵州中南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贵州吉利汽车、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质安交通工程监控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为电器有限公司、人本集团、西南水泥厂等10多家大型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全面打通了专业就业渠道,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9 %,毕业生就业起薪在5000以上。
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专业介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在这里,通过专业的学习将满足你关于对机械的一切想象。本专业立足贵州、面向全国,结合学院特点,实施“错位发展”专业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作为本专业主要培养方向,全面对接“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将为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
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已建成集成兼具学生实训、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等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整个实训基地有CAD/CAM实训室、机械基础创新实训室、3D打印机实训室、机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工业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钳工、焊工实训室、特种操作实训室、机床维修实训室共11个实训室,实训室总面积2000余平米,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技能大赛机械CAD中国集训基地”。
整个专业实训基地秉承“”管理理念,建立了“兴趣驱动、递进交替”的综合兴趣技能小组体系,利用上述基地和体系,专业学生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展现自我并实现自我提升,拓展专业技能。
专业教学团队:专业配备了一支理论和实操技能过硬的优秀教学团队,整个教学团队中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0%,整个团队中有17名专业教师,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10人,讲师3人,企业工程师3人,有2名老师是“贵州省技术能手”。
成长路径:专业确定了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为实现该目标,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学生设计了以“技能兴趣小组塑形”-“技能大赛驱动”-“生产性实训锻炼”为主线的专业培养成长路径。
利用该路径:
“兴趣小组塑性”:结合专业课学习,利用结合专业设置的七个专业兴趣小组,兴趣小组设置的内容覆盖了专业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利用以学生为主,实施“兴趣驱动、递进交替”的培养过程,从而夯实学生技术技能基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技能大赛驱动”:通过构建“校-省-国家”三级技能大赛体系,专注专业涉及的数字化加工、3D打印技术、CAD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依托该平台学院的专业学生理念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并在2020年代表贵州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专业技能大赛(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赛区选拔赛)获优胜奖;
“生产型实训锻炼”:学生利用校内和企业合建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参与军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可以完成企业各个真实生产环节的工作,实现了与今后工作岗位的全面对接。
就业方向:专业和有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吉利汽车、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为电器有限公司、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人本集团、西南水泥厂等10多家大型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全面打通了专业就业渠道,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7%,毕业生就业起薪在5000元以上。
4、水路运输安全管理专业
专业介绍:水路运输安全管理专业是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打造的省内唯一水上运输类专业,本专业以复兴贵州内河航运、服务国家海洋强国为起点,坚持培养“高素质船员、现代化船员”目标,通过与对接省内外优质企事业单位,为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与广阔的就业途径。通过三年的学习,能掌握船舶管理、轮机管理、海事法规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已建成具备专业技能学习、船员培训的实训基地。整个实训基地包含有:CAD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柴油机拆装实训室、基本安全实训室、船舶航行认知实训室,理实一体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可满足学生到职业者的完美转变。
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均毕业于国内知名海事院校,均有丰富的远洋航运和内河航运企业工作经历,双师比80%,专业技能扎实。
成长路径:专业以“高素质船员、现代化船员”为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团队制定了“专业知识绘型”、“技能证书塑型”、“企业培养定型”的培养路线,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专业知识绘型”:通过在校两年学习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
“技能证书塑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辅以专业技能的培训(基本安全培训、船舶航行认知实训),对职业技能形成认知,在专业学习第二年结束后,选择考取内河船舶船员证书、远洋船舶船员证书,塑造职业路线;
“企业培养定型”:在学习的第三年,通过到生产企业实习实践,对行业有一个形成性概念,实习结束后,经企业与本人双向选择后,进入企业工作。
就业方向:学生未来就业采用定向就业,工作稳定,薪酬待遇丰厚,工作环境舒适,可考取船舶驾驶员、安全员、船舶检验员、船舶调度员、财务管理等职业证书,是一个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文理科学生都适合学习本专业,毕业后还可择优考取本专业或管理类专升本全日制本科专业。
专业定位于复兴贵州航运、服务国家海运,将就业路线分为省内河省外。省内,专业与贵州省地方海事局、贵州省航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省外,与湖南海知源、广州铭源、江苏远洋国际、武汉皇家环球等公司建立良好的人才供求关系,全面打通了就业渠道,专业人才供需比1:20,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就业起薪在8500以上。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