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设计专业
1、专业介绍
产品设计是针对国家社会经济、产业、人的新生活、城市服务管理等需求,调动艺术、技术、工程领域的知识、方法与技巧,将某种新的设想转换为具体功能与形式的产品,是一个组织新专业知识解决生活需求问题的复合型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培养具备产品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产品设计、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的产品设计正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与提升,产品设计是实现产品创造的有力保障,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重大行业、汽车、船舶、日用消费品制造等领域都需要以创新和设计为主导的产品设计人才。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开设有美术学、产品设计学、人机工程、计算机等相关课程与实践环节;具有从事产品设计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设计服务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设计应用能力,并能合理地利用设计原理和学科知识点解决设计工程问题;具有综合运用设计理论和创新设计为目的的产品设计、展示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的系统应用能力;精通产品设计、展示设计和信息与交互设计系统的工具和软硬件技术。
核心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创业、综合设计基础、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产品结构设计、产品设计原理、模型制作、专业表现技法、设计制图、商业展陈设计、展示材料与工程、展示照明设计与工程、展示道具设计、交互设计原理、交互技术基础、数据可视化设计、用户研究与可用性设计、用户界面设计。
特色课程:家电产品设计专题、生活形态研究与设计专题、快题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展示设计策划与管理、数字艺术概论、公共信息设计、跨媒体交互创作、交互动画设计。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创建于1987年,面向重大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2012年顺应教育部新设艺术门类和专业建设发展,由艺术类招生的“工业设计”更名为“产品设计”专业。该专业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发起单位,也是我国中南地区首所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点和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的支撑学科,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首批国家特色专业。1991年产品设计专业在武汉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三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同时出席该会,这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里程碑。2019年,产品设计专业成为首批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专业。
培养特色:本着注重基础,提高能力,强化创新的理念,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设计创新团队”、“海尔重点创客实验室”、“学科竞赛指导制度”、“毕业设计指导”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制度,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了多元化的精英教育培养体系,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分三个方向:
产品设计方向培养具备产品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产品设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展示设计方向培养具备展示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展示艺术设计、实施、管理为重点的设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艺术设计方向培养具备数字艺术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新闻及影视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数字媒体、信息与交互、数字娱乐、跨媒体传播的设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占比21.70%,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占比45.00%。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与汽车产业、信息产业、交通运输业。
知名企业: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格力电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美的电器。
优秀学生:
胡泽深,产品设计1602班,专业课程平均学分绩点位列班级第1,曾获“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佳生活辅助设计提名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武汉理工大学一等奖学金”1次、 “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1次。现已保送至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
张杰,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05届毕业生,本专业2008届硕士毕业。现在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造型部创意设计室军车设计组组长。2018年带领军车团队设计的《东风猛士防护型多功用途步兵战车》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外观设计金奖;2013年带领军车团队设计的《东风HUV高机动性高通过性越野车》荣获首届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
朱晨钟,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2007届毕业生。2009年,朱晨钟从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阿迪达斯全球聘请的4名设计师中的一位,也是唯一一名亚洲人。
徐文鑫,2015年本科毕业,2017年研究生毕业。入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2实验室的工业设计部。在职期间绩效优秀,被部门评选为2018年明日之星,全线跟进的两个项目获得2018年红点设计产品奖,当前负责华为智能计算产品线及车载MDC领域的工业设计工作。
王寒,武汉理工大学2012级产品设计信息交互专业,2016年本科毕业;2019年硕士毕业。2014年1月创办武汉君珀珠宝有限公司担任创始人、CEO;2016年11月创办武汉智珀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创始人、总经理;2016年获“洪山好人”、洪山区“创业先锋”;2017年获武汉市“创业十佳”;2019年获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社专题采访。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1、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并以视觉化的方式来探索信息的表现张力、创造视觉语言。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同时谋求信息的视觉表现及信息传达的效率的优化提升。
视觉传达设计以视觉信息的交流与意义传达为目的,通过内容的组织,叙述结构的建立,符号形式的选择,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加强沟通与理解提供可视化信息方式。在信息社会的语境下,该专业超越传统的印刷设计、包装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的概念,其研究层次深入到图形与图像设计、认知与体验设计、交互与沟通设计等,同时强调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传播方式的发展和不断更新,该学科不断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互渗,创造出更加快捷有效的新时代信息传达方式。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设计职业道德,关注当代全球和社会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前瞻意识和引领意识;培养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和交流、组织、设计策划能力,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各种设计问题,合理运用设计美学法则、编排与色彩等手段,协调视觉传播与市场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知识和修养的专业人才;掌握艺术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精通相关软件技术;培养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的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书籍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印刷媒体材料研究、品牌策划与视觉设计、影视广告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广告推广策略、艺术采风、专业考察、空间展示创意与设计
特色课程: 图形叙事、网格系统与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动态媒介设计、综合材料创作
3、专业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与创作、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研究、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综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实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基础成熟,学科方向完整,为省级品牌建设专业。拥有国际知名教授(陈放)和教学名师(何方)各1名,国际化背景的教师1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7.5%。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总人数的93%,设立专业带头人负责制、骨干教师为核心、培育青年教师的特色教学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成员”梯队式的团队模式。本专业下设三个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中美文化艺术交流推广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服务设计与品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7项。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国家规划教材3本,课程改革立项7门,举办国内外专业会议及讲座10余场次,开设国际化课程3门。
培养特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工科院校为背景,借助各门学科强有力的支撑和辅助作用,与大量学科形成良好互补的学科交叉渗透形态,发挥工科院校科学严谨的教学模式,实现良好的学科交叉性与融通性的思维创新与快速转化,创新教学实践培养模式。
(1)以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表达与挖掘为基础,搭建LDA三级金字塔课程构建体系。在艺术教育的初始重点学习东方视觉语言表达的思维和方法,让学生积累较为充实和丰富的传统美术知识,形成后期创意的资料库,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立了“2+3+5x”的校内与校外实验共享平台模式。通过校内5个甚至更多个相关实验室的实验实践人才培养及实验资源共享,达到为社会培养创意思维活跃、实验实践能力突出的设计人才的目的。
(3)依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理工大学研究中心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基地,展开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用比较客观的思维方式,对待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占比5.08%,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占比高达90%。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广东、浙江、湖南。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影视和传媒行业。
知名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海尔、麦肯光明、珠海格力、安克创新、顺丰科技等。
优秀学生:
孙昕悦,视传1601班,已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4.007,位列专业第1名,曾获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甲组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本科平面设计类二等奖等比赛荣誉奖项19项;曾获“国家奖学金”2次、“校三好学生标兵”1次、“校三好学生”1次、“校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次。现已保研至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与技术传播系。
杰出校友:
陆贝珂: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02届毕业生。目前是中国一线的视觉导演,视效总监,影视后期制片人。执导了《鲛珠传》《白银帝国》《狄仁杰通天帝国》《花木兰》《深海营救》《血战太平洋》等30余部中外电影及广告的视觉特效。
三、环境设计专业
1、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表现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市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环境创新设计为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主要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和交流、组织、设计策划能力;应用设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各种设计问题;合理运用设计美学法则、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等手段,协调环境与人的关系;着重培养在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核心课程:设计概论、空间概念、专业表现技法、中外建筑史、材料与构造、景观设计原理、景观形态学、园林植物学、室内设计原理、家具与陈设等。
特色课程:设计美学导论、城市景观设计、旅游景观设计、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等。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为中南地区首所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点及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专业,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级品牌专业。现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专职教师17名,含正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76%,博士学历占59%,硕士学历占24%;含原学科首席教授1人、专业责任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国际化背景教师6人,海外客座教授2人,企业兼职教师10人。
培养特色:环境设计专业以建材、建工、民用船舶交叉学科优势为协同,以艺术创新为宗旨,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打造具有国际教学理念的教学平台,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缔造智慧城市、人居环境与乡村美好生活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倡导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采用“导师工作室制”、“导师组制”、“校企双师制”,以“项目驱动”为导向,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性、卓越型精英设计人才。专业建设成果在全国尤其中南地区高校及设计院所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包括亚太室内设计大奖、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等艺术设计的重大比赛,获国际级奖励4项,国家级奖励4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近百项,在设计界和学术界影响强烈。本专业师生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占比36.12%,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占比50.23%。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广东、浙江、湖南。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建筑行业、信息产业
知名企业:奥雅设计集团、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
优秀学生:
王万欣,环艺1601班,班长,专业成绩位列班级第1,曾获国家奖学金2次,“校三好学生标兵”1次,“校三好学生”1次、“校优秀学生干部”1次等。现已保送至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
本专业先后培养了一批以奥雅总监姜海龙,陆道文创副总裁李青,中国美院第一届博士黄斌斌,清华大学教授黄艳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为中国美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培养了数十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大批毕业生进入中国建筑设计院、铁四院、绿地、保利等企业、院所,成为。
四、艺术设计学专业
1、专业介绍
艺术设计学专业是以艺术设计理论为主体,同时兼备设计实践、设计创意与策划的设计类专业,培养能在艺术设计、文创、文博、出版和教育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文化创意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到艺术史、设计史、美学等理论类的课程,也包含民间工艺及制作、创意设计、策划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设计事业、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育事业培养后备力量。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学专业人才能够利用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视野及活跃的创新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包括艺术及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能力、设计技能、方法的训练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系统的中外艺术设计史知识体系和进行设计学理论研究的良好素质,能够独立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参与互联网时代的设计创意和创新。
核心课程:中国艺术设计简史、西方艺术设计简史、中国美术简史、西方美术简史、艺术概论、设计概论、美学概论、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等。
特色课程:考古学、民间工艺学、艺术策划与管理、文物鉴定等。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艺术设计学专业依托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为本科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本专业80%的教师拥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学位,45%的教师都有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从事一年以上的学术访问经历。教师学术素养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具备培养设计学理论和实践兼备的高级人才的能力。
培养特色:艺术设计学专业注重培养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如下特色: (1)实验室设备齐全、先进。 本专业拥有较为完备、先进的实验室,如木工实验室、陶瓷实验室、动画制作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创意设计实验室等,具备教学、实践、实验三位一体的培养能力。实验室既承担教学、实验任务,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课外实验、创意及创作服务。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专业实行导师负责制,由教授、副教授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学生快速、顺利成长。 (3)注重文化艺术修养和学术思维的培育。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术素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外辅导,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对艺术作品、设计作品进行鉴赏、批评的能力。同时,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课程作业、自主创新项目等学术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更广泛、更复杂的专业任务。 (4)鼓励自由探索的学习和研究。本专业重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自由探索和学术创新。本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具备个性特征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本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等特征,提供专业化和合理化的指导。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占比35.12%,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占比50.33%。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广东、北京、上海、江苏。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教育行业。
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公司、华为、腾讯科技有限公司、新东方等。
优秀学生:
高会卓,艺术设计学专业设计学1601班班长,本科生学习成绩优异,专业课程平均分绩点达到4.0分,位列专业第1。在校期间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篇、获“中航长江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设计顺德金奖”“第四届楚天杯工业大赛金奖”等竞赛奖项,获得“国家奖学金”1次、“校三好生”2次、“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等奖励与荣誉。现已保送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
杨勇波(1985-) 男,湖南岳阳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毕业生,现为湖南工业大学产品设计系副教授、党支部书记、湖南大学设计学博士。
杨勇波系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湖南“绣色十八洞”苗绣设计与创新基地负责人,主要从事非遗创意产品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苗族婚嫁女红艺术研究”1 项,主持“湘西苗绣中‘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研究”等省部级课题 5 项;在核心及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8 篇;获国家专利 5 项;指导学生创办了“绣色十八洞”、“亲色时代手绘坊”等多个有影响力的创业品牌,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1 项、铜奖 1 项,指导学生获得设计竞赛国家级、省市级奖 30 余项;其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多次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教育报等多个国家级媒体报道。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