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 专业代码:080901
(三) 学制:4年
(四)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 专业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建于1993年,目前招生规模为每届80人。“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在各行业、各领域快速拓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人才工程能力的要求持续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理论与工程实践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互通有无的渠道,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用人单位深入了解具体的人才信息。通过建立多层次校企合作综合实践平台,可以确立以用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实现计算机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AI技术对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科技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AI技术的研发,落地与推广都急需人才,目前国内AI人才供需指数逐年走高,在此背景需求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沈阳东软睿道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东软睿道)在“人工智能”方向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东软睿道由东软创办,以东软丰富的行业项目积累为依托,设有研发及应用中心、X孵化器等真实的项目开发与孵化平台,集合了强大的技术开发团队、优秀的行业师资力量、丰富的大型项目开发经验、CMMI5标准的软件开发流程,全力打造了一个集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标准的项目管理流程,综合的项目实战开发和实现创业梦想的平台。东软睿道倡导“产业融入教育”的经营理念,将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产学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领工程教育模式,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目前,公司在沈阳、大连、天津、南京、青岛、广州、石家庄、长春、成都、哈尔滨、重庆、秦皇岛、武汉、佛山、西安等城市建立了分布式的人才培养中心,与全国550多所高校建立了持续稳定的合作。构建了分层次的IT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和国家教育改革,构建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目前已累计为行业培养输送人才20余万人。
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需求浪潮的掀起,借力国家战略智能制造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打造校企合作新平台,实现融合与共赢发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 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目前共享计算机系教师28人,其中副教授以上19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生导师8人,专职实验教师2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有丰富项目经验且掌握新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人工智能方向一线企业教师6名。
(七)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培养适应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自然及人文科学知识基础、良好的工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分析、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科学问题的能力,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人工智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及专业知识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问题;
(3)具备协作或领导能力在团队工作和交流中发挥有效作用;
(4)在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领域里具有就业竞争力,能够通过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6)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
(八)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人工智能工程所需的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系统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人工智能工程与系统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或使用等需求的系统,并能够在设计或解决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人工智能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九) 培养模式:本专业“校企合作计划”学生采取“2.5+1.5”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专门技术及基础技能的学习,第三年后半学期及第四年进入企业实践基地学习。通过校企合作课程的开设,将学生送入企业实习,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企业对具体人才的需求,增强学校对人才需求导向的认识。在培养中,我们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由企业基于真实项目实施教学实践,增大实践份额、培养实操能力,与企业共建实践平台,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人才需求,提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十) 课程设置: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语言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可视化、C语言课程设计、Python程序课程设计、数据库概论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数据可视化实训、深度学习综合实训、机器学生综合实训、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
(十一) 就业面向: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相关的智能数据分析和处理、智能技术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智能软件工程师、智能系统设计工程师、IT项目部门经理等岗位的关键工作,同时可以考取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