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代码:12833
办学类型: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培养层次:高职(专科)
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中央电教馆“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
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2015-2019年高职排行榜),学院位列甘肃第二、全国前列
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甘肃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
甘肃省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
西北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职院校
西北首个开设“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
西北巴斯夫深度合作高职院校
西北首家“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具备国际“婚礼统筹师-CWP”师资高职院校
西北唯一合作“北京21世纪教育集团”高职院校
中国机器人焊接协会西北唯一授权培训基地
西北首家高职院校“香格里拉酒店”人才培养基地
西北首家“德国费斯托工具”木艺创意中心(比赛)基地
费斯托工具FESTOOL工具(中国)培训中心
西北首家博世汽车技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诊断实训中心
西北麦特奔腾汽车钣金实训中心
中科院“全国物联网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物联网工程师认证考点”
2020 兰职等你
一、招生专业
二、历年录取分数线
三、考试录取
1.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考试成绩两部分。公共基础考试以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人文素养5门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考试按照省教育厅公布的考试大纲划分为8 个专业类别(农林牧渔类、医药卫生类、工业类、土木水利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教育与文化艺术类),以各类别的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主。
2.职业技能。以中职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省、市、县(校)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成绩为准(学生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教育部指定全国行业协会、教指委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其成绩可转换为相应职业技能测试成绩)。技能大赛成绩三年以内(含三年)有效,超过三年需重新测试。
中职升学考试录取由考生文化素质及职业技能成绩之和组成排序成绩,当排序成绩相同时,按考生专业基础知识测试总分、公共基础测试总分、公共基础测试语文单科成绩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投档。
四、日程安排
五、基本概况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兰州市政府所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有总校区、雁儿湾校区、桃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462亩。设11个院系、3个教学部。在校生一万余人,教职工746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261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85人。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在学院挂牌成立了甘肃工商技师学院。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狠抓内涵建设,立足兰州,面向甘肃,辐射全国,服务地方产业结构需求,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六、师资团队
学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师德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组建了9个“大师工作室”。学院教师有70多人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园丁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金城文化名家、兰州市“首席专家”“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院课题立项8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63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84部。在省级以上学术文1400余篇。
七、专业建设
学院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数控技术、学前教育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数控技术、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物流管理5个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3个专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有物流管理等9个“1+X证书”试点专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有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团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团队、CAD/CAM应用技术团队等7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建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等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综合物流实训、课件制作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有“依托校企校研合作平台构建光伏特色专业模式”等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院还成立省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
八、实践教学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营养保健食品研发与生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现有3万平米实训大楼,机械工程、汽车技术、生物制药、动漫设计、物流技术、学前教育、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等100余个校内实训中心。机械工程实训中心、汽车钣喷实训中心、食品工程实训中心3个实训中心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被国际太阳能研究所确定为太阳能技术示范与国际培训实习基地。
学院与德国BOSCH(博世)、麦特奔腾、费斯托(中国)、巴斯夫、奔驰、陆科斯德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开展汽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和培训,兰州市网络安全学院落户学院,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成为甘肃首个开设网安专业的高职院校。
九、校企合作
学院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生“体面就业”,与广西柳工集团、北京21世纪教育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宁波方太集团、深圳恩斯迈、联邦制药、甘肃紫金等百余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订单班,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保持学生高就业率。
十、各专业部分合作企业
十一、就业前景
学院以抓内涵、重研究、创品牌为工作重点,成立“3+3”毕业生跟踪服务中心,推行“3+3”毕业生跟踪服务模式,即学生在校3年学习、生活、教育、心理疏导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结束后,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继续跟踪服务3年,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方面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学院的关怀,保障学生的充分就业。
学院为保障学生充分就业,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通过个别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形象设计、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就业技巧训练等方面的帮助,使他们认知自我、转变就业观念、熟知就业形势与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学院实行校政企三方联动,拓宽大学生海外就业。充分借助甘肃省大学生海外就业平台,进一步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打造就业品牌、提升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三年,毕业生对学院就业服务满意度在92.00%以上,学院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十二、创新创业
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以教学为核心,以质量为目标,以竞赛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客沙龙和省级众创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学院学科竞赛成绩突出, 2019年学院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甘肃首个金奖;在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仿生竞速赛事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2项;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获三等奖;在第十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近三年有500余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3D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技能大赛等国家、省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
十三、校园文化
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之中,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中,把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构建兰职特色德育体系。打造《兰职讲堂》校园文化品牌、实施校园文化“双百工程”、连续开展“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孝道文化教育”等大学生人格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讲活动、“中国梦”系列活动、“校园文化节”、“创新创业活动月”、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月、志愿服务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着力打造文明校园。学院还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与甘肃预备役某部合作组建汽车连、工化连,创新构建“军旅文化大学文化融合”的育人模式。
十四、资助政策
1.国家奖学金:8000元/学年
2.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学年
3.国家助学金:2000-4000元/学年
4.院长奖学金:5000元/学年
5.院长奖学金提名奖:3000元/学年
6.院级奖学金:500元-2500元/学年
7.大学生参军入伍奖励金:当年入伍大学生(含应届毕业生)1000元/人
8.资助政策: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生活补助、减免学费
9.优质生源奖励:以当年学院奖励政策为准
十五、咨询方式
学院地址
总校区:
兰州市安宁区刘沙公路37号
雁儿湾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雁儿湾路191号
桃林校区:
兰州市安宁区桃林路112号
关注我们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址: http://www.***.cn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