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是根据甘肃省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经原机械工业部和甘肃省教委的批准,于1996年12月在原化工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学校第一个二级学院。骨干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前身化工设备与机械于196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后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成立,该专业1965年整建制迁至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源自1943年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学校的高级化工科。
学院现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化工过程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技术与系统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化工过程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技术与系统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环境工程、高分子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工过程技术与系统工程等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方向)、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方向)、能源动力(化工过程机械和制冷及低温工程两个方向)等3个专业学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学院设有化工综合实验中心(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和化工原理等专业实验室),化学实验中心(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工程化学等实验室),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和化工虚拟仿真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面积8800余平方米。有甘肃省石油化工过程及装备行业技术中心、机械工业泵及特殊阀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
学院现有本科生1687人,硕士研究生445人,博士研究生62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正高31人,副高51人, 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3人,博士学位教师70人,硕士学位教师44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学科影响和声望的学术带头人,学院有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甘肃省3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甘肃省“333”、“555”科技人才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甘肃省杰出青年1人,1人荣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1人荣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1人荣获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干部,2人获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先后有6人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
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学院立足实际,面向社会与行业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2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过程设备设计、化工原理、无机及分析化学、过程流体机械;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过程设备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流体力学;1门创新创业教育慕课--绿色化学与创新思维方法;3门省级引进和使用优质在线课程--传热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1项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 “全国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奖--2个全国一等,1个全国二等,1个全国三等,1个佳实践奖;获得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项。4个专业入选学校红柳一流专业建设项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学院已形成完整的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体系,为学院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奖与立项:近三年,学院立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4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42项:年会入选项目1项,国家级特等1项,国家级一等3项,国家级二等2项,国家级三等4项,省级一等4项,省级二等9项,省级三等18项。
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已形成了涡旋压缩机理论研究与设计制造技术、石油化工设备设计与开发、压力容器与压力管道的失效分析和安全评定、阀门和密封技术、低温与制冷、化工过程强化、催化反应工程、资源化过程工程、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材料、环保技术与设备、环境化工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工业催化和天然药物分离与药物合成设计等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在全国和行业具有重大影响。
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承担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省科技重大专项5项。与企业合作项目百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学院依托自身的办学实力,充分发挥在石油、化工、化工设备与机械、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和油气储运等领域的优势,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已成为西部重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基地,力争为国家石油、化工、环保、安全、医药和材料等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专业红柳卓越班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制,强调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是以过程工业为研究和服务对象,培养具备化学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学科基本知识,能够在机械、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医药、轻工、环保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2及留学生培养实施专业,甘肃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了两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工过程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化工过程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点,在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基础及CAD、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过程工程原理、电工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阀门设计等。
本专业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为学校传统优势专业。本专业是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专业,强调过程工艺、装备和控制技术的结合,侧重机械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以过程工业为研究和服务对象,培养具备化学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学科基本知识,能够在机械、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医药、轻工、环保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2及留学生培养实施专业,甘肃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了两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工过程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化工过程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点,在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基础及CAD、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过程工程原理、电工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阀门设计等。
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在化工及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和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能力:(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化学工程基本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系统优化方法,进行化工生产操作、革新改造、过程设计与模拟。(2)熟悉化学工程前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工程研究和技术开发。(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本专业的红柳卓越班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制,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本专业2020年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4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业是我校与美国田纳西科技大学进行“2+2制”联合培养的实施专业,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时授予中美两个学校的学士学位。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贯通,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主要课程: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学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化工过程安全、化工环境保护、化工技术经济、化工项目管理等。
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在化工及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和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能力:(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化学工程基本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系统优化方法,进行化工生产操作、革新改造、过程设计与模拟。(2)熟悉化学工程前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工程研究和技术开发。(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本专业2020年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4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业是我校与美国田纳西科技大学进行“2+2制”联合培养的实施专业,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时授予中美两个学校的学士学位。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贯通,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甘肃重点学科。
主要课程: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学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化工过程安全、化工环境保护、化工技术经济、化工项目管理等。
5. 环境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掌握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的污染治理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熟悉环境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物理性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设计单位、环保相关单位或工矿企业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环境工程设计、评价与规划、环保工程运营管理、环境检测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拥有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留学生培养实施专业。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制图、环境工程专业导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基础、污水管道工程、专业外语、环境工程技术进展、环境工程概预算、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实验等。
本专业是根据化学、化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其它科学技术,对生产实践中有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交叉专业。培养掌握化学、化工学科基础知识,具备生产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研究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化工、材料化学工程、国防军工等领域从事工艺设计、生产控制、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医药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化工、轻工、环保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拥有甘肃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应用化学主干课程创新教学团队、甘肃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平台;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留学生培养实施专业。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设计、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精细化学品化学、有机合成、综合化学实验、应用化学专业实验等。
本专业培养掌握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事安全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设计、风险分析与评价、管理和监察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特别重视承压类特种设备、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理论与技术,毕业生可在包括石油化工行业在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等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生产监督、安全行政执法、安全工程设计、安全管理、安全评价等工作。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在安全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授予权。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热力学、化工流体力学、工程制图基础、电工学、工程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与安全经济学、安全人机工程、燃烧与爆炸理论、承压设备基础、承压设备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工业通风与防治、职业卫生及防护、安全测试与监控、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等。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