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2019年浙江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大纲(初试)

  2018年11月09日22:03  浙江海洋大学 内容被挡住,点击这里看完整内容

2019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初试自命题大纲

 

 

交通运输工程(085222)1

901《流体力学》1

902《工程力学》2

903《港口物流学》2

904《计算机网络技术》3

渔业发展(095134)5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5

905《普通生态学》7

906《鱼类学》8

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9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9

907《食品化学》11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12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渔业)信息化12

908《机械原理》14

909《电工电子学》15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渔业)信息化15

910《信息技术基础》19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渔业)设施化21

911《普通生物学》26

农业管理(09513727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27

912《管理学原理》31

农村发展(09513833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33

909《管理学原理》33

教育(045133

333《教育综合》33

913《阅读与写作(语文)》45

914《英语阅读与翻译(英语)》45

915《历史知识综合(历史)》46

药学(105546

349《药学综合》46

 

 

 

 

 


交通运输工程(085222)

901《流体力学》

一、考查目标

“流体力学”是现代力学的重要分支,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本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流体及其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管内流动和水力计算、液体出流,黏性流体力学基础等六大部分。要求考生对工程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方程的推导,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选择填空(20%)、判断题(10%)、名词解释(10%)、论述题(20%)、计算题(40%)。

2、内容结构

流体物理性质(10%)、流体静力学(20%)、流体运动学(20%)、流体动力学(24%)、管内流动和水力计算、液体出流(10%)、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8%)、粘性流体力学(8%)。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流体的物理性质

1)流体力学的任务、研究对象、连续介质假设及其适用条件。

2)作用在流体上的力。质量力、惯性力、表面力的含义。

3)流体的主要力学性质。惯性、粘性、压缩性和热胀性。

2、流体静力学

1)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式及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及应用、等压面含义的理解。

2)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液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3)压强计示方式与量度单位。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等概念,压强的三种量度单位,测压管水头的物理含义及计算。

4)流体的相对静止。掌握流体相对静止问题遵循的三个原则,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5)液体对平壁的总压力。熟练掌握解析法和图解法,注意应用两种方法的注意事项。

6)液体对曲壁的总压力。掌握柱面上的总压力计算、深入理解压力体的概念。

7)浮力与稳定性。掌握潜体的平衡和浮体的稳定性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流体运动学

1)掌握流体质点和空间点概念、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及其两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

2)流体运动的分类、迹线和流线的概念及其微分方程的求解、流管和流量计算。

3)直角坐标系下的连续性微分方程的推导。

4)流场中一点领域内相对运动分析。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流体的变形和旋转。

5)势流理论和速度势函数的求解。

6)平面流动和流函数的求解。

4、流体动力学

1)理想流体动力学。欧拉运动微分方程式、伯努利方程、伯努利方程的实际应用、恒定流动的动力定理和动量矩定理。

2)粘性流体动力学。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式、量纲分析、相似理论及模型试验基础。

5、量纲分析与相似原理

1)量纲和谐原理及瑞利法、 定理。

2)流动相似概念、相似准则。

6、粘性流体力学基础

1)层流、湍流的概念。

2)湍流的沿程水头损失。

3)边界层概念。

4)平板层流边界层、湍流边界层和混合边界层。

5)沿曲面的边界层及其分离现象。

6)绕流阻力的成分、及其一般分析。

902《工程力学》

一、考查目标

工程力学是交通、水利、土木工程等各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两大部分。要求考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系统掌握各力学中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基本概念填空题,分值比例约在40%。计算题型,分值比例约在60%,共计150分。

2、内容结构

静力学部分(40%);材料力学部分(60%)。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假设、主要研究内容等概念;物体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常见约束与约束反力的分析,和静力学基本公理。

2、力系简化和力系平衡方程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力偶系的概念。平面力系和力偶系的平衡方程以及求解,包括桁架系统。

3、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杆件的基本变形等概念。

4、掌握复杂几何形状物体的重心计算方法;

4、掌握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拉压、剪切、弯曲、扭转)及组合变形的概念及受力分析;杆件在这些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应力、位移及应变的计算及其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

5、理解并掌握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对组合变形下杆件进行强度计算。

6、掌握压杆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确定压杆的临界载荷和临界应力,并掌握压杆稳定性计算。

903《港口物流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了解港口物流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系统与供应链、经营与效率等港口物流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港口物流的基本实务与基本技术,在正确理解港口物流所覆盖的点(港口)、线(围绕港口的水、陆、空运输及其多式联运)与面(港口腹地及辐射的区域经济)的逻辑内涵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分析和解决港口物流规划与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20%)、简答题(20%)、计算分析(20%)、综合分析(30%),总分150分。

2、内容结构

港口与港口物流(20%)、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战略(10%)、港口物流系统与供应链(10%)、港口物流经营与效率(10%)、港口生产与商务管理(20%)、港口物流运输管理(10%)、港口物流区域经济与管理(10%)、港口物流技术(10%)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港口与港口物流

1)港口及其分类、港口的构成、港口的技术经济特征

2)港口物流的内涵、港口物流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港口物流的基本功能

3)影响港口物流发展的经济因素、港口物流的几个基本关系

2、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战略

1)港口管理模式、物流物流运作模式

2)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及几个相关问题

3、港口物流系统与供应链

1)港口物流系统及其特征、港口物流系统规划的原理、特征与步骤

2)港口物流系统一体化的基本内容、资源整合、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基本知识

3)港口物流供应链及其作用、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形式、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原理与机制、港口物流供应链的构建

4、港口物流经营与效率

1)港口物流经营方式、港口物流经营组织结构、港口物流经营管理改革

2)效率与港口物流效率、港口物流效率测评方法

5、港口生产与商务管理

1)港口生产计划管理、港口商务与口岸管理、港口设备与工艺管理、港口库场管理、理货业务管理

2)集装箱基础知识、集装箱港口进出口程序、集装箱港口货运站管理、集装箱码头检查桥业务、集装箱港口箱务管理

6、港口物流运输管理

1)水路运输(班轮运输、租船运输)

2)陆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3)航空运输及其要素、航空运输的类型与形式、航空货物运输的计量规定与托运手续

4)国际多式联运及其特点、国际多式联运的组织形式、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

7、港口物流区域经济与管理

1)港口发展与腹地经济、港口竞争力与腹地经济

2)港口物流园区及其特征、港口物流园区的功能、港口物流园区物流量预测

3)保税与保税区、港口物流保税形式

8、港口物流技术

1)港口物流信息及其功能、港口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2)货运代理信息管理系统、水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船务信息管理系统

3)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NSS)

904《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考查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3、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选择题,分值比例约在30%;判断题,分值比例约占10%;简答题,分值比例约在60%。共计150分。

2、内容结构

概述约占(30%)、物理层约占(10%)、数据链路层约占(10%)、网络层约占(10%)、传输层(10%)、应用层(20%)、网络安全(10%)。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2、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3、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云计算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基本概念。

二)、物理层

(一)通信基础。1、信道、信号、宽带、码元、波特、速率、信源与信宿等基本概念;2、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3、编码与调制;4、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5、数据报与虚电路。(二)传输介质。1、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传输介质;2、物理层接口的特性。(三)物理层设备。1、中继器;2、集线器。

三)、数据链路层

(一)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二)组帧;(三)差错控制。1、检错编码;2、纠错编码;(四)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1、流量控制、可靠传输与滑轮窗口机制;2、停止-等待协议;3、后退 帧协议(GBN);4、选择重传协议(SR)。(五)介质访问控制:1、信道划分,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随即访问: CSMA/CD协议;CSMA/CA协议。3、轮询访问:令牌传递协议。(六)局域网:1、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2、以太网与IEEE 802.3;3、IEEE 802.11;4、令牌环网的基本原理。(七)广域网。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2、 协议;3、HDLC协议。(八)数据链路层设备。1、网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局域网交换机及其工作原理。

四)、网络层

(一)网络层的功能:1、异构网络互联;2、路由与转发;3、拥塞控制。(二)路由算法:1、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2、距离-向量路由算法;3、链路状态路由算法;4、层次路由。(三)IPv4:1、IPv4分组;2、IPv4地址与NAT;3、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CIDR;4、ARP协议、DHCP协议与ICMP协议。(四)IPv6:1、IPv6的主要特点;2、IPv6地址。(五)路由协议:1、自治系统;2、域内路由与域间路由;3、RIP路由协议;4、OSPF路由协议;5、BGP路由协议。(六)网络层设备。1、路由器的组成和功能;2、路由表与路由转发。

五)、传输层

(一)传输层提供的服务:1、传输层的功能;2、传输层寻址与端口;3、无连接服务与面向连接服务。(二)UDP协议:1.UDP数据报;2.UDP校验。(三)TCP协议:1、TCP段;2、TCP连接管理;3、TCP可靠传输;4、TCP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六)、应用层

(一)网络应用模型:1、客户/服务器模型;2、P2P模型。(二)DNS系统:1、层次域名空间;2、域名服务器;3、域名解析过程。(三)FTP:1、FTP协议的工作原理;2、控制连接与数据连接。(四)电子邮件:1、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结构;2、电子邮件格式与MIME;3、SMTP协议与POP3协议。(五)WWW:1、WWW的概念与组成结构;2、HTTP协议。

七)、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常用的攻击手段和防御措施;(二)常用的加密方法。

 

 

渔业发展(095134)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

《高等数学》科目

一、考查目标

高等数学是大学本科段理工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的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数学素质,包括对高等数学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填空题15分(每题3分);解答题25分,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函数、极限、连续(10%),导数及微分的几何意义、导数的计算方法(10%),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20%),不定积分与定积分(20%),微分方程(10%),偏导数(10%),二重积分及其计算(20%)。

三、考试内容

1、函数、极限、连续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包括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

6)了解极限的性质与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7)理解无穷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量的关系。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9)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大值和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2、一元函数微分学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含边际与弹性的概念),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会求反函数与隐函数的导数。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了解微分的概念,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5)理解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 Lagrange)中值定理,了解泰勒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掌握这四个定理的简单应用。

6)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7)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极值、大值和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和渐近线。

3、一元函数积分学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2)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定积分中值定理,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并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和函数的平均值,会利用定积分求解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4)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简单的反常积分。

4、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大值和小值,并会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用二重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空间立体的体积等。

5、常微分方程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3)会解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4)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与多项式的乘积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5)会用微分方程求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普通动物学》科目

一、考查目标

考生应准确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各门类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动物系统发展的地位、能用进化的观点归纳总结各类群动物的进步性特征,识别各类群动物的代表性种类,了解具有重要意义的有益或有害物种的生活史或生活习性。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5%)、填空题(20%)、简答题(15%),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无脊椎动物方面约占25%,脊索动物方面约占25%。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考试范围

绪论;原生动物门;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腔动物;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2、考试要求

1)动物学的基本概念;种的概念和种的命名;分类的等级;

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原生动物的分类概括;

3)动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生物发生律;

4)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海绵动物的分类概况;

5)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腔肠动物的分类概况;

6)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扁形动物的分类概况;

7)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假体腔动物的分类概况;

8)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分类概况;

9)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分类概况;

10)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的分类概况;

11)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的分类概况

12)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亚门分类概况;

13)鱼纲的主要特征;鱼纲的分类概况;

14)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纲的分类概况;

15)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爬行纲的分类概况;

16)鸟纲的主要特征;鸟纲的分类概况;

17)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哺乳纲的分类概况。

《海洋科学导论》科目

一、考查目标

让考生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求考生了解海洋形态,掌握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变化,理解海洋环流、海水波动现象、潮汐的海水运动形式,了解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0%)、简答题(30%)、填空题(10%),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温度、盐度、密度分布变化(15%)、海水运动(25%),其他(10%)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海洋形态

海洋的划分、海洋地形包括海岸带、大陆边缘和大洋底的地貌形态。

2、海水特性和水文要素的分布变化

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海水的主要热学性质,海水盐度的定义,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海冰的形

成和性质,海洋声学与光学现象,海水中的溶解氧、PH值和营养盐。

海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

海洋的热收支平衡方程、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

海水盐度的分布与变化,海洋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3、海水运动

海洋环流

 海流的定义、表示法、成因、分类、所受的作用力,地转流和风海流的概念及特性,大洋表层和中国近海的环流。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波浪要素、表示法,小振幅重力波的特性,有限振幅波的特性,海洋内波的特性,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的特性,风浪和涌浪的特性,浅水区海浪的变化,中国近海的波浪。

潮汐

潮汐现象、潮汐要素、潮汐类型,潮汐产生的原因,潮汐静力理论,潮高和潮时的计算,潮汐动力理论,三种形态海区的潮汐和潮流。

905《普通生态学》

一、考查目标

普通生态学是一门系统阐述不同组织尺度水平下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渔业发展领域专业基础课。考生应了解生态学主要名词和基本概念,掌握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以此灵活回答基础和应用生态学问题。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选择题30分(单选,每题3分);填空20分(每空2分);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简答题50分(每题10分);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

共计150分。

2、内容结构

绪论(5%)、生物与环境(30%)、 种群生态学(35%)、群落生态学(25%)、生态系统生态学(35%)、应用生态学(20%)。

三、考试内容

1、绪论:要求考生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对象、发展简史及现状,研究方法和分科等内容。

2、有机体与环境:要求考生掌握因子分类,限制因子的概念,利比烯小因子法则和耐受性定律的表述和意义以及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普遍作用规律等内容。

3、种群生态学: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参数,以逻辑斯蒂曲线为描述种群变化的基本模型来推导自然种群变化的规律并能通过它和一些简单衍生模型来预测种群变化的结局、两个种竞争的结局和捕食者—被食者数量的相关变化,自然种群的变化规律、r—K选择原理、种群数量调节的密度和非密度制约因子等内容。

4、群落生态学:要求考生掌握群落的基本特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变化规律、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地球上主要生物群落类型和基本特征等内容。

5、生态系统生态学: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定义,其结构和功能的概念,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比较,初级生产力定义、测定和分布规律,生态系统分解力的影响因素,生物地化循环的规律,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发展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内容。

6、应用生态学:要求考生了解渔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与保育,水域的富营养化和赤潮,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等内容。

906鱼类学

一、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鱼类学的基本概念、鱼类的基本形态特征、鱼类分类、生态和生理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认知和掌握程度,即对鱼类的外部分区、形态特征测定,以及内部的骨骼、消化、神经、生殖、泌尿等组织、器官与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认知和掌握程度,对于鱼类分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判断题(35%) 、填空题(30%)、名词术语解释(25%)、问答题(60%),共计150分。

2、内容结构

绪论(10%左右)、形态学部分(60%左右)、 分类学部分(30%左右)

三、考试内容

1、绪论

鱼类学的相关概念及其定义;

鱼类学的发展简史。

2、鱼类形态学部分

鱼类的外部分区、体型、头部器官和鳍等外部形态,以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测定的基本技能;

皮肤、腺体、鳞、色素细胞和发光器等皮肤衍生物的结构和机能,以及鱼类发光原理与意义等;

骨骼、肌肉、消化、呼吸、血循环、神经、泌尿及生殖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鱼类的分类学部分

鱼类分类学相关的基本知识;

鱼类的分类基本方法和编写检索表技能。

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

341《农业知识综合

《食品标准与法规》科目

一、考查目标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研究食品标准的制定完善、标准化活动的基本要求、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国内外食品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现状,以及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体系异同、差距及改善措施,食品认证程序及要求。要求考生掌握上述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原则,具备一定的食品标准与法规领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5%)、简答题(20%)、论述题(15%),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15%,我国食品标准体系20%,食品企业标准体系15%,我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15%;国际食品标准与法规15%,食品产品认证20%。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标准化、法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TBT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基本概念,标准化的作用,标准的分类体系,制定标准的程序,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内容,标准起草编制的要求与方法。 

2、我国食品标准体系 

食品的基础标准、食品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标准、食品包装与标签标准、绿色食品标准、有机食品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森林食品标准、辐照食品标准、保健食品标准。 

3、食品企业标准体系 

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规范,食品企业标准中指标确定的方法和依据、企业标准编制及修订范例。 

4、我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情况及基本内容,《产品质量法》的基本内容,食品监督管理与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进出口食品监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基本内容。 

5、国际食品标准与法规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组成、作用和标准体系的组成,食品标准的制定、修行与采纳, 协定和TBT协定的基本内容,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情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ISO系统的食品标准,国际标准分类法;欧盟食品标准与法规;美国食品标准与法规。 

6、食品产品认证 

认证认可的基本概念、食品产品认证的种类,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的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科目

一、考查目标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培养学生的营养均衡和饮食卫生观点为目的,要求考生掌握基础营养学理论、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熟练掌握编制营养食谱的方法、了解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熟练掌握食品卫生污染和食物中毒及其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污染及管理,具备一定的营养与健康、食品卫生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0%)、选择题(10%)、填充题(10%)、论述题(20%),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营养学基础45%,营养与膳食平衡10%,特殊人群的营养15%,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10%;食品污染及其预防10%,食物中毒及其预防10%。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营养学基础 

食品营养素(糖、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和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水)的基本概念(如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氨基酸模式、氨基酸互补、酸性食品、碱性食品等)、化学性质、营养功能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食品中营养素在人体中的消化与吸收;影响人体能量需要量的因素,物理能值、生理能值、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等基本概念。 

2、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 

谷类、豆类及制品、蔬菜水果、畜禽和鱼类、乳及乳制品、蛋类的营养特点。 

3、营养与膳食平衡及健康的关系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内涵、膳食类型、膳食结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平衡膳食食谱的设计原理与方法;营养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肿瘤等。 

4、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污染的分类、途径及对健康的危害和一般处理原则,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的措施。 

5、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概念、病原物和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以及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科目

一、考查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质量管理学的基本概念,食品质量控制常用的新旧各七种方法、现场管理的常用方法和食品质量设计原理、食品质量成本设计的基础,同时,了解保证食品安全质量为目的的食品良好操作规范、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和ISO9000质量保证标准系列。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共有四种题型,即概念题5题(10分)、选择题10题(20分)、简答题2题(10分)、论述题1题(10分),其计50分。 

2、内容结构 

质量管理基础内容占25%,质量控制内容占25%,食品质量设计与食品质量成本设计内容占15%,质量体系与管理标准占25%,质量教育内容占5%,质量审核内容占5%。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质量管理基础 

质量与食品质量的定义,食品质量特性与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食品质量管理的途径,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戴明学说与戴明循环,质量控制的内容,质量控制方法,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质量功能展开(QFD)。 

2、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的常用七种工具及新七种工具,工序能力分析,控制图的原理与类型,质量诊断的分级与抽样。 

3、食品质量成本 

质量质量成本概念,质量成本构成,成本管理,成本优化 

4、食品质量设计

设计过程,食品产品开发,过程设计

5、质量体系与管理标准 

HACCP、GMP、SSOP的关系,HACCP的七大原理、十二个步骤,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与关系,实施质量体系的作用。ISO9000-2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内容、原则。 

6、质量审核 

审核的概念,质量审核的3个核心原则,审核的分类,产品质量水平的确定,质量认证的基本类型,产品质量认证与质量体系认证的关系。 

7、质量教育 

质量教育的含义,质量文化的特征与构成,QC小组的含义。

907食品化学

一、考查目标 

“食品化学”是食品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与安全性质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与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本课程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的了解有关食品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能针对食品品质的变化,分析关于食品化学方面的原因。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0%),判断题(30%),简答题(40%),论述题(40%),共计150分。 

2、内容结构 

绪论约占5%,食品中的水分约占30%,碳水化合物约占30%,蛋白质约占30%,脂类约占30%,酶(15%),色素与着色剂(10%)。 

三、考试内容 

1、水 

1)了解水的结构 

2)掌握水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3)掌握基本概念以及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2、碳水化合物 

1)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结构 

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掌握淀粉、果胶、纤维素、卡拉胶、黄原胶主要的功能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3、蛋白质 

1)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以及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2)理解蛋白质的结构

3)掌握蛋白质的变性和功能性质 

4)掌握蛋白质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4、脂类 

1)了解脂类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掌握脂类的和化学性质 

3)掌握脂类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5、酶 

1)掌握酶的定义以及影响活力的因素 

2)掌握酶的固定化方法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应用。 

6、色素与着色剂 

1)了解食品中天然色素 

2)了解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

341《农业知识综合》—农业(渔业)信息化

《工程力学》科目

一、考查目标

工程力学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部分。要求考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系统掌握各力学中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填空、选择、分析题占比30%,计算题占比70%,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静力学占比40%;材料力学占比60%。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熟悉静力学的基本公理,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相关各项内容,尤其要注意二力杆和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2、平面力系简化和力系平衡方程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法和解析法;掌握力偶系和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以及求解,包括桁架系统。

3、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杆件的基本变形等概念。

4、掌握杆件在四种基本变形下(轴向拉压、剪切、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及其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

《机械设计》科目

一、考查目标

机械设计为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学生学习相关机械设备提供必要的设计理论基础,以研究通用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一般规律为目的。要求考生初步掌握掌握通用零部件的特点、应用场合和工作原理,达到合理选用零件类型和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及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有关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客观题(选择,填空,判断)15分,主观题(简答题,综合题,改错题):25分;计算10分。

2、内容结构

第一篇总论及其它零、部件(15%),第二篇 联接(15%),第三篇 机械传动(35%),第四篇  轴系零、部件(35%)。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考试内容:

机器及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计算理论,摩擦、磨损、润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螺纹、键、花键及无键、销和过盈联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以及轴的各种特点、设计方法和相关基本知识。

2.考试要求:

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机械零件设计步骤,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及选择原则;掌握名义载荷,计算载荷和载荷系数的概念。

了解机械零件的应力类型。

了解摩擦状态、摩擦特性曲线,磨损及磨损过程,明确润滑油的粘度、粘温特性、润滑的目的和润滑剂的选用原则。

掌握螺纹参数、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特点,螺纹联接的类型,螺纹联接件及其材料,螺纹联接的结构,螺纹预紧力的控制,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和防松方法,螺栓组联接的设计和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螺栓联接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理论和方法,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了解键、花键及无键联接、销联接和过盈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

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普通V型带的特点,普通V型带的型号和标准,带传动的力分析和应力分析、弹性滑动,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普通V型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带轮结构、合理设计带传动装置。

了解链传动的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

掌握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齿轮材料选择和热处理,直齿圆柱齿轮的设计计算,受力分析,计算载荷和载荷系数,齿轮齿根弯曲强度和齿面接触强度计算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分析主要参数对强度的影响和选择,确定疲劳极限应力,斜圆柱齿轮设计计算的要点和受力分析,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几何特点、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特点,齿轮传动的精度选择和润滑。

掌握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蜗轮材料选择和许用应力,散热性方法,蜗杆、蜗轮的结构、蜗杆传动的润滑。

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和功用,结构类型,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结构及轴瓦的材料,形成动压润滑的条件和向心滑动轴承形成动压润滑的过程。

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构造、类型和代号,常用类型的滚动轴承的特点和选择,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按基本额定动载荷计算滚动轴承,基本额定寿命、基本额定动载荷的概念,轴承的当量载荷和基本额定寿命的计算,按基本额定静载荷计算滚动轴承,基本额定静载荷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滚动轴承极限转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轴承的固定、调整、配合、预紧方法、装拆、润滑和密封,绘制合理的轴承组合结构。

掌握轴的功用和分类,轴的材料及其选择,轴的计算准则,轴的强度计算,按扭转强度、弯扭合成法对轴进行强度计算,轴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轴的结构。

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联轴器的类型和特点,能合理选择联轴器的类型和型号,离合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特殊用途的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特性。

《渔业机械与装备》科目

一、考查目标

熟悉与渔业生产有关的相关机械装备和技术,具体包括鱼饲料加工机械,食品加工机械、水产养殖机械、渔捞机械和渔船辅助机械等,熟悉现代渔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各种渔业机械装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和计算方法;掌握渔业机械化装备,运用、维护和管理。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填空题(10%)、选择题(40%)、判断题(30%)、名词解释与简答题(20%),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鱼饲料加工机械(20%)、食品加工机械(30%)、水产养殖机械、渔捞机械和渔船辅助机械(50%)。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鱼饲料加工机械:饲料加工工艺、输送装置、饲料粉碎机械、饲料计量与混合机械、饲料制粒机械;

2、食品加工机械:物料输送机械与设备、原料预处理机械与设备、粉碎、均质及混合机械与设备、热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冷加工机械与设备、成形、挤压机械与设备、装料及包装机械、生化反应设备;

3、水产养殖机械、渔捞机械和渔船辅助机械:增氧机械、起网机械、舵机、锚机、起货机、制冷机械。

908机械原理

一、考查目标

本课程为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学习水产、渔业相关机械设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常用机构的原理与设计,机械系统的动力基础等问题,要求考生初步掌握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及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有关资料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选择题、判断题40分,简答题、作图50分,计算综合题60分,共150分。

2、内容结构

机械结构分析内容占10%,平面连杆机构分析和设计内容占20%,凸轮机构及其设计内容占15%,齿轮机构及其设计内容占20%,轮系及其设计内容约占10%。其他机构及其设计5%,机械中的摩擦与机械效率5%,机构动力学15%.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机械结构分析

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组成及机构分析。

2)平面连杆机构分析和设计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特性、演化和曲柄存在条件,典型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连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行程速比系数,传动角、压力角、死点等基本概念,并能作图表示。利用速度瞬心进行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平面连杆机构设计。

3)凸轮机构

各类凸轮机构特点和应用,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性。掌握凸轮基本术语,能采用图解法分析对心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各要素。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4)齿轮机构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和啮合过程;正常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和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齿廓形成、啮合特点、当量齿数等基本概念。

5)轮系

轮系的基本类型和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类型和应用,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6)间歇运动机构

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特点及应用。

7)机械中的摩擦与机械效率

考虑摩擦力时机构力分析,运动副中摩擦力的计算;机器的机械效率与自锁。

8)机构动力学

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刚性转子和机构平衡方法。

推荐书目:《机械原理》(第8版)孙桓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909电工电子学

一、考查目标

电工电子学是一门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理论与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是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与各个专业领域都密切相关,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十分宽广、综合水平高,主要要求掌握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中各项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等。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选择题30分(2分/题);填空题30分(2分/空);分析计算题90分(10-15分/题)。共计150分。

2、内容结构

电路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30%)、电路暂态分析(20%)、正弦交流电路及三相电(20%)、交流电动机(25%)、模拟放大电路基础(30%)、数字电路基础(25%)。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电路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

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及常用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KCL和KVL定律、电源等效变换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

2、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了解单相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知识,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计算方法。

3、三相交流电

了解三相交流电的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相电流等基本概念,掌握星型与三角形两种连接方式及其特点,会进行三相电路的有关分析计算。

4、电路暂态分析

了解零输入、零状态等暂态过程的基本概念,掌握换路定则,会使用三要素分析法求解一阶暂态电路的响应。

5、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有关机械特性及启动、调速、停车的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电机常规电路。

6、模拟放大电路基础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等基本电子元件与使用特性,了解直流稳压电源,掌握分立元件与集成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7、数字电路基础

了解脉冲与数字的概念、会进行组合逻辑电路的化简、分析,了解触发器原理。

341《农业知识综合》—农业(渔业)信息化

《程序设计》科目

一、考查目标

"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本门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C语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编程技术的掌握程度,了解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编写结构化程序的能力和初步的用C语言解决一些常见的编程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选择题10分(单选,每题1分);程序填空10分(每题5分);阅读程序写结果15分(每题5分);编程15分(每题5分)。

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等基本内容(10%)、顺序结构(10%)、选择结构(10%)、循环结构(10%),数组(20%),函数(15%),指针(15%),结构体与共用体(5%)、文件(5%)。

三、考试内容

1、C语言概述

1) 了解C语言的特点 

2) 掌握C程序设计步骤与方法 

2、程序的灵魂――算法

1) 了解算法的概念 

2) 了解算法的特性 

3) 掌握算法的表示 

4) 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3、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1) 掌握C语言的数据类型、掌握常量与变量 

2) 掌握整型数据、浮点型数据、字符型数据 

3) 掌握变量赋初值、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 

4) 掌握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 

5) 了解逗号运算符和逗号表达式 

4、简单的C程序设计――顺序程序设计

1) 掌握赋值语句 

2) 掌握数据输入输出的概念及在C语言中的实现 

3) 掌握字符数据的输入输出、格式输入与输出 

4) 掌握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 

5、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 掌握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 

2) 掌握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 

3) 掌握if语句 

4) 掌握switch语句 

6、循环控制

1) 了解goto语句以及用goto语句构成循环 

2) 掌握用while语句实现循环、用do…while语句实现循环、用for语句实现循环 

3) 掌握循环的嵌套 

4) 掌握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7、数组

1) 掌握一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2) 掌握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3) 掌握字符数组 

8、函数

1) 了解概述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 

3) 掌握函数参数和函数的值 

4) 掌握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嵌套调用、函数的递归调用 

5) 掌握数组作为函数参数 

6) 掌握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7) 掌握变量的存储类别 

8) 了解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 

9、预处理命令

1) 掌握宏的定义 

2) 掌握文件包含处理 

3) 掌握条件编译 

10、指针

1) 掌握地址和指针的概念 

2) 掌握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 

3) 掌握数组与指针 

4) 掌握字符串与指针 

5) 掌握指向函数的指针 

6) 掌握返回指针值的函数 

7) 了解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 

11、结构体与共用体

1) 掌握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 

2) 掌握结构体变量的引用、初始化 

3) 掌握结构体数组 

4) 了解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及用指针处理链表 

5) 掌握共用体,了解枚举类型 

6) 了解用typedef定义类型 

12、位运算

1) 掌握位运算符和位运算 

2) 掌握位段 

13、文件

1) 掌握文件类型指针 

2) 掌握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读写,了解文件的定位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科目

一、考查目标

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数据库技术在IT产业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课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从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两方面全面地介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其主要内容是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的使用。考生应了解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查询、关系数据库设计、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C/S的数据库开发技术、基于B/S的数据库开发技术。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填空题5分(每题1分);简答题20分(每题5分);根据题意写出SQL语句题15分(每题5分)。

2、内容结构

数据库系统概述(15%)、关系数据库系统(15%)、关系数据查询(30%)、关系数据库设计(20%)、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10%)、基于C/S的数据库开发技术(5%)、基于B/S的数据库开发技术(5%)。

三、考试内容

1、数据库系统概述

1)计算机数据管理

2)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类型

3)数据库管理系统

4)数据库应用系统

2、关系数据库系统

1)关系模型与关系数据库

2)关系数据操作

3、关系数据查询

1) SQL语言的特点

2) SQL的数据查询

3) SQL的数据更新

4)SQL的数据控制

4、关系数据库设计

1)关系模式规范化

2)数据库设计概述

3)概念结构设计——ER图

4)逻辑结构设计

5)物理设计

6)数据库安全性

5、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

1)网络数据库与系统开发

2) SQL Server环境

3) SQL Server操作

4) SQL Server完整性与安全性

6、基于C/S的数据库开发技术

7、基于B/S的数据库开发技术

《网络技术与应用》科目

一、考查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探讨信息在加工、获取、传输与共享等过程中,网络的基本原理与网络实际应用之间相互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与网络互联、Internet技术与Intranet、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网络设计与布线、物联网在农业信息化中的项目实践等。考生应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解决农业信息生产、生活中遇到基本技术问题。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选择题10分(单选,每题1分);判断5分(每题1分);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论述题15分(每题15分)。

2、内容结构

计算机网络概述(10%),数据通信基础(10%),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10%),局域网(20%),广域网与网络互联(20%),INTERNET技术与INTRANET(10%),INTERNET应用(20%)。

三、考试内容

1、计算机网络概述

1) 1.2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 1.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分类

2、数据通信基础

1)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2) 多路复用技术

3) 数据交换技术

3、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重点)

1) 网络的体系结构

2) TCP/IP参考模型

4、局域网

1) 局域网的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 局域网常用的协议(包括无线局域网,物联网)

5、广域网与网络互联

1) 广域网的基本组成

2) 网络互联的基本原理(路由协议)

6、INTERNET技术与INTRANET

7、INTERNET应用

1) 常用的应用层协议

2) DNS,WWW,Email,DHCP基本原理和应用

8、网络操作系统(了解)

9、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1) Internet面临的安全威胁

2) 常用的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

10、物联网在农业信息化化中的应用

此章作为了解内容

910信息技术基础

一、考查目标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载体、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传输及管理。考生应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及各种常用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并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统分类及功能、信息表示和处理、数据库基础、多媒体基础、网络基础、信息安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选择题30分(单选,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简答题40分(每题8分);综合应用题50分(每题10—15分)。

2、内容结构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5%)、计算机系统(5%)、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10%)、信息的表示和处理(5%)、办公软件应用(10%)、计算机网络(15%)、多媒体技术及应用(5%)、信息检索及信息安全(10%),数据库技术基础(15%)、程序设计基础(20%)。

三、考试内容

1、信息技术与计算机

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 计算机的发展

3) 计算机的分类与特点

2、计算机软系统

1) 计算机硬件系统

2) 计算机软件系统

3、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

1) 操作系统的概念

2) 操作系统的分类

3) 操作系统的功能模块

4) 典型的操作系统

5) windows操作系统(含:基本操作、文件与文件夹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

4、信息的表示和处理

1) 数值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2) 非数值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5、办公软件应用

1) 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2)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

3) 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

6、计算机网络

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3) 数据通信技术

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5) 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6)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1)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多媒体信息的表示

3)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4) 多媒体计算机关键技术

8、信息检索及信息安全

1) 信息检索基本概念

2) 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3)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4) 信息安全的概念

5) 信息安全产品

6) 信息安全的道德与法规

9、数据库技术基础

1) 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的规范化、关系运算、关系的完整性约束)

2) 关系数据设计

3) Access数据的基本应用

10、程序设计基础

1) 软件工程基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的生存周期、软件开发模型、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

2) 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的设计和度量、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线性表、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树、图、排序、查找)

341《农业知识综合》—农业(渔业)设施化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室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规律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植物对环境要求的特

点,研究如何采用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控工程技术与设施,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了解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设施光环境及其调控

(1)掌握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以及功能,四种太阳辐射的单位及其特点。

(2)掌握设施光环境特点。

(3)掌握设施光环境的影响因素

(4)掌握设施光量、光谱、光周期调控的方法。

(5)掌握人工光源的要求及常见人工的种类和特点。

3.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

(1)掌握设施热环境的变化特征。

(2)掌握热平衡方程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

(3)掌握设施保温的主要技术措施。

(4)掌握设施加温主要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5)掌握设施降温的方式与设备。

4.设施水环境及调控

(1)掌握设施内水环境的特点。

(2)掌握设施湿度对设施作物的影响及其调控方式。

(3)掌握设施灌溉系统的组成。

(4)掌握设施内各种灌溉系统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5)了解设施灌溉系统主要的设备特点。

5.设施气体环境及其调控

(1)了解设施内主要的有害气体的来源及其减除方法。

(2)掌握设施内 CO2 的变化特点

(3)掌握设施内 CO2 的增加的方法,CO2 施肥的技术要点。

(4)掌握设施内气体流动环境对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控。

6.设施土壤环境及调控

(1)了解设施内土壤环境的特征。

(2)掌握设施内土壤环境的调控与控制。

7.设施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1)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掌握自动控制的分类以及设施内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

(3)掌握设施内传感器的分类及传感器的种类。

(4)了解设施内主要的几种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5)掌握草莓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设施作物栽培学》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作物的范畴,以及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掌握设施环境条件

与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联系;掌握设施作物栽培制度以及繁殖与育苗技术;掌握主要设施蔬菜、设施花卉、

设施果树的栽培技术。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掌握设施作物范畴以及设施作物生产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设施环境与设施作物

(1)掌握设施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温度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掌握设施作物对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的基本要求,以及光照强度、光周期对对设施作物生长

发育的影响。

(3)掌握设施作物对 CO2 浓度的要求以及 CO2 气体环境对设施作物生理效应和生育效应的影响。

(4)掌握湿度环境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光合产物分配、生理障碍及作物病害的关系。

(5)掌握土壤湿度及通气状况、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土壤连作障碍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

响。

3.设施作物栽培制度

(1)掌握作物栽培设施的类型、结构和特点。

(2)了解设施栽培介质类型,掌握设施作物对固体基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要求。

(3)了解设施作物茬口安排的原则,掌握设施作物栽培主要茬口类型。

(4)掌握设施作物立体栽培的种类与意义。

3.设施作物繁殖与育苗技术

(1)了解设施作物繁殖方式,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以及播前处理技术;掌握自根繁殖的方法以及

不同自根繁殖方法适用的设施作物种类;掌握影响自根繁殖成活的因素;了解获得无病毒苗的方法。

(2)掌握穴盘育苗的概念、设施设备及育苗技术要点。

(3)掌握嫁接育苗的意义、嫁接育苗的方法以及嫁接繁殖成活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4)了解水培育苗的特点,掌握水培育苗的主要类型及技术要点。

4.设施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栽培

(1)了解设施蔬菜栽培特点,掌握我国设施蔬菜栽培区域类型;了解我国设施蔬菜栽培的主要种类。

(2)掌握瓜菜类蔬菜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

(3)掌握茄果类蔬菜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

(4)掌握食用菌栽培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

5.设施切花和盆花栽培

(1)了解我国设施花卉栽培的现状与特点,掌握我国设施花卉栽培的主要种类。

(2)掌握主要切花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3)掌握主要盆花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6.设施葡萄、桃、草莓设施栽培

(1)了解果树设施栽培现状及意义,掌握果树设施栽培的原理及生理学基础。

(2)掌握果树设施栽培过程中树种与品种的选择原则、果树设施栽培的主要形式、果树设施栽培管理

技术要点。

(3)掌握葡萄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4)掌握桃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5)掌握草莓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土壤肥料学》

第1 章绪论

1.1 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1.2 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

1.3 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1 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2 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3 可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研究

第2 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2.2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2.2.1 土壤生物

2.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水分

2.3.1 土壤水分的保持

2.3.2 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2.3.3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2.3.4 土壤水分的能态

2.3.5 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

2.4 土壤空气

2.4.1 土壤空气的组成

2.4.2 土壤通气性

2.4.3 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

2.5 土壤热量

2.5.1 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

2.5.2 土壤的热特性

2.5.3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第3 章土壤的基本性质

3.1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3.1.1 土壤孔性

3.1.2 土壤结构性

3.1.3 土壤耕性

3.2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3.2.1 土壤胶体

3.2.2 土壤吸收性能

3.3 土壤的酸碱性

3.3.1 土壤酸性

3.3.2 土壤碱性

3.3.3 土壤缓冲性

3.3.4 土壤的酸碱反应与植物生长

第6 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6.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6.1.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概念

6.1.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

6.1.3 肥料三要素

6.1.4 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

6.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6.2.1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6.2.2 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6.2.3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6.3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6.3.1 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

6.3.2 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6.4 施肥的基本原理

6.4.1 养分归还学说

6.4.2 小养分律

6.4.3 报酬递减律

6.5 施肥技术

6.5.1 施肥量的确定

6.5.2 植物营养期与施肥

6.5.3 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

第7 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7.1 土壤氮素营养

7.1.1 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

7.1.2 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

7.2 作物的氮素营养

7.2.1 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7.2.2 氮的生理功能

7.2.3 氮的吸收与利用

7.2.4 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7.3 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7.3.1 铵(氨)态氮肥

7.3.2 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

7.3.3 酰胺态氮肥

7.3.4 缓释氮肥

7.3.5 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第8 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8.1 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

8.1.1 土壤磷素营养

8.1.2 植物磷素营养

8.1.3 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8.2 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

8.2.1 土壤钾素营养

8.2.2 植物的钾素营养

8.2.3 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9 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9.2 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

9.2.1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9.2.2 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9.2.3 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第10 章复混肥料

10.1 复混肥料概述

10.1.1 复混肥料的概念

10.1.2 复混肥料的类型

10.2 掺混复肥的生产

10.2.1 配方设计

10.2.2 肥料混合的原则

10.2.3 投料量的计算

10.2.4 成粒方法

10.2.5 工艺流程

10.3 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10.3.1 因土施用

10.3.2 因植物施用

10.3.3 因养分形态施用

10.3.4 以基肥为主的施用

10.3.5 掌握合理的用量

第11 章有机肥料

11.1 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

11.1.1 有机肥料的概念

11.1.2 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关系

11.1.3 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11.2 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11.2.1 腐熟的目的

11.2.2 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

11.3 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

11.3.1 粪尿肥

11.3.2 秸秆类肥

11.3.3 绿肥

11.3.4 微生物菌剂

11.3.5 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11.4 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

11.4.1 有机肥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11.4.2 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911普通生物学

I.考查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生物学特性。

2.理解并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生理生化和遗传变异特点。

3.正确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统一性的生物学意义。

4.掌握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皆为必答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一)基本概念: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二)简答题: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

(三)分析论述题: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Ⅲ.考查范围

一、普通生物学概述

(一)生物的特征

(二)生物界的划分

(三)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四)生物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细胞

(一)生命的化学基础

(二)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三)细胞代谢

(四)细胞分裂和分化

三、生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三)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四、生物的生理生化

(一)植物的生理生化

(二)动物的生理生化

农业管理095137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浙江海洋学院根据招生领域范围的需求从以上课程中选择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三门相关科目作为知识综合考查内容,命制试卷,总分150分,各科目内容分别为50分。

《农业政策学》科目

一、考试目标

农村政策学是农业管理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调整。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农业政策的基础上,掌握对农业的管理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填空题(单选)(20%)、简答题(15%)、案例分析题(15%)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总论(5%)、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调整(5%)、农业政策(10%)、农村发展政策(10%)、农民保障政策(10%)、农业科技政策(10%)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1、总论

1)政策与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与调整

1)农业政策的制定

2)农业政策的执行

3)农业政策的调整

3、农业政策

1)农业结构调整政策

2)农业组织政策

3)农业土地政策

4)农产品市场与农业资金政策

5)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4、农村发展政策

1)农村的人口政策

2)农村的教育政策

5、农民保障政策

1)农村的劳动力政策

2)扶贫与社会保障政策

6、农业科技政策

1)农业科技政策概述

2)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3)农业技术政策

农业经济学》科目

一、考查目标

农业经济学为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性质、内容、理论与方法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发展、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及对中国农业经济实践的意义,在熟练掌握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进步、农业资金、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改造与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基本理论与方法等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简答题(30%)、论述题(20%),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导论(5%)、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5%)、农产品国际贸易(10%)、农业生产要素(10%)、农业劳动力(10%)、农业技术进步(10%)、农业资金(5%)、农业家庭经营(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5%)、农业产业化经营(5%)、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5%)、农业产业结构(5%)、传统农业改造与农业的现代化(5%)、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总论

1)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

2)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3)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4)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农产品概念、供给原理、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农产品供给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2)农产品需求、需求原理、农产品需求弹性及其影响因素、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农产品的蛛网理论、决定不同蛛网类型的条件。

3、农产品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2)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3)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与特点;

4)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格局演变、结构特征;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及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4、农业生产要素

1)土地的概念、自然和经济特点、土地在农业中的地位;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原则;

2)土地的粗放经营、集约经营及其实现;

3)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及其实现;

4)土地制度概念及特点;

5)产权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6)土地产权与功能构成;

7)土地、土地市场的特点;土地的市场机制。

5、农业劳动力

1)农业劳动:概念、特殊性;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2)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6、农业技术进步

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

2)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4)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7、农业资金

1)农业资金的概念、特点、分类;

2)农业财政资金、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原则、政策取向;

3)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4)农户资金概念、来源、投资范围、农户农业投资行为

8、农业家庭经营

1)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历史演变;

2)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

3)农业家庭经营兼业化的概念、利弊与发展趋势;

4)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产生、主要问题与完善;

9、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1)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涵义、产生的原因、运行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类型的比较及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4)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教训与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

10、农业产业化经营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成因;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11、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1)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涵义与理论依据;

2)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

3)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12、农业产业结构

1)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特点与重要意义;

2)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与演变规律性;

3)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

4)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13、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

1)传统农业的涵义、特征;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及其特性;

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主要内容;

3)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4)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特殊背景与条件。

14、农业可持续发展

1)常规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4)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生态农业;

5)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农村社会学》科目

一、考查目标

农村社会学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性质、内容、理论与方法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农村社会学的概念、发展、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及对中国农业、农村管理实践的意义,在熟练掌握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农村家庭与家族、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农民技术教育、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等的内涵、基本理论与方法等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分析和解决农村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简答题(50%)、论述题(30%)、案例分析题(20%)共计50分。

2、内容结构

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5%)、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5%)、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10%)、农村家庭与家族(10%)、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10%)、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10%)、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5%)、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5%)、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5%)、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5%)、农民技术教育(5%)、农村社会保障问题(10%)、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0%)、农村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5%)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

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4)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1)掌握以新中国成立前后职业社会学家对中国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贡献;

2)杨开道、费孝通、晏阳初、梁漱溟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贡献;3)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1)农民的含义及其特征

2)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

3)农民的社会化

4)农民的现代化

4、农村家庭与家族

1)家庭的起源与发展、家庭的不同类型,重点理解农村家庭的特点、功能,熟悉农村家庭的变迁;

2)要能科学界定家族的含义,了解传统农村家族特点、存在条件;

3)正确理解现阶段我国农村家族复活趋势的特点和正、负功能。

5、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

1)掌握农村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和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划分;

2)重点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的状况,掌握村民自治制度主要内容存在问题和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创新成果。

6、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

1)掌握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2)熟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构成和评价方法;

3)领会村落文化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7、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1)掌握中国农村社会分化的趋势以及中国农村社会分化与分层的意义;

2)重点理解中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和特点,农村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3)掌握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研究成果。

8、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

1)理解和掌握土地制度的含义、内容以及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功能;明确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对策。

9、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

1)掌握人口、农村人口的含义和中国农村人口的特征;

2)认清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具体表现,把握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

3)重点理解城镇化、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含义和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制约因素。

10、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

1)掌握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原因;

2)重点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对策;

3)探索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11、农民技术教育

重点理解和掌握农民技术教育特定内涵地位作用和特点;了解我国农民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认清农民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农民技术教育改革与调整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12、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1)理解定社会保障和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含义;

2)重点领会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掌握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13、农村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

1)理解社会秩序、农村社会秩序、社会控制、农村社会控制、社会越轨的等概念;

2)社会控制的结构、类型和手段;

3)重点理解传统农村社会秩序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以及农村社会控制的特征、原则和机制。

14、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了解环境、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的概念;

2)重点理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区域综合治理的途径以及目前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行动。

912《管理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各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为各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因此管理学课程的考查目标,是检验考生对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在管理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讲,通过考查要求考生达到能够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理;能够较好地了解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掌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能够将理论用于实践,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能够根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有较熟练的案例分析能力。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25%)、简答题(35%)、计算分析(10%)、综合分析(30%),总分150分。

2.内容结构

总论(15%)、决策与计划(30%)、组织(20%)、领导(20%)、控制(10%)、创新(5%)。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总论

(1)管理的概念

(2)管理工作的性质

(3)管理人员的角色与技能

(4)管理的基本职能

(5)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管理决策

(1)决策的定义、原则和依据

(2)决策的类型

(3)决策的理论

(4)决策的过程

(5)决策的方法

3.计划

(1)计划与计划工作

(2)战略性计划

(3)计划的实施

4.组织

(1)组织结构

(2)组织设计的要素

(3)组织设计决策

(4)常见的组织设计

(5)人员配备

(6)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5.领导

(1)领导与管理

(2)有关领导问题的理论探索

(3)激励原理

(4)激励理论

6.控制

(1)控制的性质

(2)控制的类型

(3)控制的程序

(4)有效控制的特征

(5)控制的方法

7.创新

(1)创新及其作用

(2)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3)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四、推荐书目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

《管理学教程》,姚丽娜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农村发展095138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同农业管理领域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909《管理学原理》

同农业管理领域912《管理学原理》。

教育0451

333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60分

中国教育史   约30分

外国教育史   约30分

教育心理学   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推荐书目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推荐书目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

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2、维多里诺;3、伊拉斯谟;4、莫尔;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推荐书目: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推荐书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913阅读与写作(语文)

一、考查目标
  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运用所给材料撰写简单的文学作品评论的能力。
二、考查范围
  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及评论。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总分数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现当代文学部分(55%)
  古代文学部分(35%)

外国文学部分(10%)
 (4)试卷题型结构
  《阅读与写作》共四小题,任选三题,每题50分,共150分,多选不给分。

四、推荐书目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作品选简编本,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

2.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尹铮,冉国选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914英语阅读与翻译(英语)

一、考查目标 

阅读与理解英文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把英语语言文字材料熟练地翻译成汉语的能力。

二、考查范围 

英语本科综合英语、英语翻译基本理论与翻译实践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总分数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综合英语阅读(50%) 

  英语翻译(50%)

(4)试卷题型结构  《阅读与翻译》共四小题,任选三题,每题50分,共150分,多选不给分。

四、推荐书目

1.何兆熊主编:《综合教程5》(学生用书第2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年.

2.何兆熊主编:《综合教程6》(学生用书第2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年.

3.王守仁等主编:《泛读教程4》(学生用书第2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年.

4.孙致礼主编:《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年.

5.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2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

915历史知识综合(历史)

一、考察范围

1.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现象等;

2.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相关的基本文献;

3.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相关的史学理论;

4.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相关的学术动态;

二、试卷内容结构

1.基础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基本方法

三、试卷题型及分值

1、填空题(20分)

2、名词解释(30分)

3、材料分析题(40分)

4、论述题(60分)

四、总分和考试形式

1.满分150分。

2.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五、推荐书目

    张岂之:《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斯德:《世界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药学1055

349药学综合

“药学综合”试卷满分300分,由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组成,其中<<有机化学>>部分150分,<<生物化学>>部分150分,考试时间共180分钟。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工程、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有机化学》是从事药学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必备知识。《有机化学》考试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有机基础和综合能力,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浙江海洋大学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有机化学》部分分数

“药学综合”试卷满分300分(其中<<有机化学>>部分150分),考试时间共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生独立完试内容。

(三)<<有机化学>>试卷结构

有机化合物结构   30%

结构理论关系     30%

有机反应         30%

有机合成设计     50%

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10%

(四)<<有机化学>>试卷题型

基本概念(30%)

完成反应式(30%)

简答题(30%)

合成题(50%)

化合物的结构推断题(10%)

四、考查范围

内容涵盖该教材的第一至十七章。掌握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的结构、化学性质、合成反应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和理论,掌握有机化学的化合物合成研究方法。基础知识50%(含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有机原理与实践100%(含机理、推断结构、实验)。

五、推荐书目

主考书目:陆涛主编《有机化学》第八版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1)。

六、考试内容和要求(注:*表示要掌握,**表示重点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2. 有机酸碱理论。

第二章烷烃

一、链烷烃

1.* 烷烃的卤代反应活性(溴代的选择性高) 

2.** 自由基机理与自由基的结构与稳定性

3.* 烷烃的构象

 二、环烷烃 

1. *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2. 环己烷立体构象

 第三章烯烃

1.** 烯烃的亲电加成(1)对HX;HOX;H2SO4;X2的加成;烯的硼氢化反应;加成产物的用途 (2)不对称烯加成中的马氏规则与反马氏规则。

 2. 烯烃的其它化学性质(1)烯烃的氢化(2)* 烯烃的氧化;(3)* 烯与碳卡宾成环反应;(4)* α氢的卤代(具有α氢的烯的高温条件下的卤代及选用 溴代);(5)聚合反应。 

3. 烯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1)** 亲电加成反应机理;(2)** 烯亲电加成的活性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3)** 马氏规则的解释;(4)* 加成中的重排。 

4. 过氧化物条件下的反马氏加成规则的解释

7. 烯烃的制备: (1)* 醇脱水;(2)* 卤代烃脱卤化氢;(3)邻二卤代烃脱卤素。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1.*共轭二烯的主要反应: 1、4加成; Diels-Alder反应 

2. 炔的主要化学反应:(1)* 炔化钠与卤代烃反应;(2)* 炔化钠与环氧烷加成;(3)* 亲电加成比烯慢;(4)炔能发生亲核加成反应;(5)炔聚合成二烯烃;(6 )* 炔还原成顺式烯与反式烯;(7)与二烯的Diels-Alder反应 

3. 炔的制备

第五章 立体化学基础

一、 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基本概念:偏振光、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手性碳、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

2.* 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

3** 手性分子的判断

二、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

1.**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体的写法:立体式、费歇尔投影式、纽曼投影式,*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2. ** 对映异构体构型的命名R、 命名法
第六章 芳香烃

一、单环芳烃 

1.** 苯的亲电取代反应:(1)卤代 ;(2)硝化;(3)磺化;(4)烷基化与酰基化。

2.* 苯衍生物的侧链上的反应 :(1)侧链上的卤代;(2)侧链上的氧化。

3. ** 苯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1)第一类(邻、对位定位基);第二类 (间位定位基);(2)定位规律的解释;(3)定位规律的应用。 

4.** 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

二、非苯芳烃

1* 休克尔规律

2** 芳香性化合物的判断

第七章卤代烃

一、* 卤代烃的制法

1. 由烯烃制备: 烯的α卤代, 烯与HX、X2的加成 

2. 由芳烃制备:芳烃卤代

3 .由醇制备:醇与HX、PCl3、SOCl2制备 

二、卤代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1. ** 亲核取代 :SN1、SN2反应的机理与特点

2. ** 消去反应

3. ** 与金属的反应

4. **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1)烃基的结构(如比较不同结构卤代烃进行SN1或SN2反应的活性);(2)离去基;(3)亲核试剂的亲核性强弱。

第八章 醇、酚和醚

一、醇

1. 醇的制法:(1)** 由烯制备时;(2) * 醛酮还原成醇;(3) ** 用格氏试剂与环氧乙烷制伯醇。 

2. ** 醇的化学性质:(1)醇的酸性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 酯化反应;(3)转变成卤代烃的反应;(4)脱水反应。

二、酚 

1. 酚的化学性质:(1)** 酚的酸性;(2)* 酚醚的生成;(3)与FeCl3的显色;(4)*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卤代、磺化、硝化。

三、醚 

1. ** 醚的制法:(威廉逊合成法,醇钠与卤代烃合成醚,小分子为卤代烃,大的为醇钠)

2.** 醚的化学反应

3.** 环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反应): (1) 在结构不对称的环氧化合物中,酸催化开环时,亲核试剂总是进攻在取代基较多的碳上;(2) 对于不对称的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碱基或亲核试剂总是进攻在取代基较少的碳上。

四、消去反应

  1. 消去反应的三种机理(E1,E2, E1CB)

2.** 消去反应的方向:(1)醇(酸性条件下消去)首先遵循共轭规律;(2)一般遵循Saytzeff规律 ;(3)醇酸性消去中的重排;(4)特殊条件下的碱性消去;(5)卤代烃碱性条件下消去 ;(6)空间位阻大的碱;(7)酯、季铵碱的热消去遵循Hoffmann规律。

 第九章醛和酮

1、醛酮的来源和制法

 2、醛酮的化学性质:**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 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醛酮中α氢的酸性及有关反应

3、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 * 一般的亲核加成机理; ** 羟醛缩合反应机理 ;不饱和醛酮的化学性质 
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1. * 酰卤、酸酐、酯、酰胺的制法 

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反应:(1)水解 ;(2)醇解;(3)氨解 ;(4)羧酸酯的还原;(5)酰胺的霍夫曼降级 ;(6) 酯与格氏试剂的加成 。 

3.** 缩合反应 :(1)酯与酯缩合 ;(2)醛酮与酯的缩合 ;(3)醛酮与其它含活泼的α氢的化合物的缩合。 
第十二章 碳负离子的反应

1. **乙酰乙酸乙酯与丙二酸酯:(1)乙酰乙酸乙酯与丙二酸酯的合成 ;(2)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1. *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α氢的酸性

2.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3. 胺的制法:(1)硝基化合物 :腈、酰胺等的还原;(2)*伯胺的特殊制法:盖布瑞尔合成法、酰胺霍夫曼降级。

4.  胺的化学反应 :(1)* 胺的碱性;(2)烃化反应及酰化反应;(3)** 芳胺的重氮化;(4)** 霍夫曼彻底甲基化反应与季胺碱的热消去(用于反应和推结构)。

5.** 重氮盐的化学反应:(1)去氮反应 :重氮基被取代;(2)保留氮的反应。6.分子重排:**碳正离子重排;** 氮原子的亲核重排:(1)霍夫曼重排;(2)贝克曼重排。 

 第十四章 杂环化合物

1. * 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反应,其中主要是糠醛与吡咯的反应

2 ** 吡啶的主要化学反应(亲电与亲核)

3.*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与碱性
第十五章 糖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

一、糖类化合物

1. 单糖的主要化学反应。 

2. * 氨基酸:(1)氨基酸的结构;(2)氨基酸的化学反应 ;(3)氨基酸的合成。 

2. 多肽端基分析

3. 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4.核酸的组成
第十七章 周环反应

1、** 电环化反应: (4n)π电子体系;( 4n+2)π电子体系

2.**(4+2)环加成 2.* 1,3偶极加成 

七、试题样板

 

(一)基本概念(30分)

1.外消旋体

2.(4+2)环加成反应

(二)完成反应式(30分)

2019年浙江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大纲(初试)

2019年浙江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大纲(初试)(2)

(三)简答题(30分)

用简单的化学试剂和方法将:甲酸、乙酸、乙二酸区分?

(四)合成题(50分)

以苯为起始原料合成如下化合物

 

2019年浙江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大纲(初试)(3)

(五)化合物的结构推断题(10分)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化学》考试重点考查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生物物质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和调控方法;能运用生化技术和知识在药物研究、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与药物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应用。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组成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比较全面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了解生物化学及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生物化学”部分分数

“药学综合”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生物化学”部分150分),考试时间共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生独立完试内容。

(三)“生物化学”试卷结构

⑴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40%)

⑵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30%)、

⑶遗传信息的传递(20%)。

⑷药学生化(10%)

(四)“生物化学”试卷题型

选择题30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30分(每题2分)、简答题40分(每题5分)、论述与综合分析题(含实验设计)50分(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实验设计20分),共计150分。

四、考查范围

内容涵盖该教材的第一至第四篇的内容,考核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生物物质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和调控方法;能运用生化技术和知识在药物研究、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与药物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应用。

五、推荐书目

主考书目:《生物化学》,姚文兵主编,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2。

六、考试内容和要求

1、绪论

考试内容

⑴生物化学的涵义

⑵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⑶生物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医药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⑴掌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⑵了解生物化学及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

2、糖类化合物

考试内容

单糖、寡糖、多糖和糖复合物的概念。

考试要求

⑴掌握糖类的概念

⑵了解以糖为基础的药物研究

3、脂类的化学

考试内容

⑴脂类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功能

⑵单脂与符合脂类的化学

⑶脂类的提取与分离

考试要求

⑴掌握:脂类的概念、分类、基本结构、性质和功能。

⑵熟悉:脂类的重要性;脂类提取分离和分析的基本原理。

⑶了解:重要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与应用。

4、蛋白质的化学

考试内容

l⑴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组成;氨基酸结构、氨基酸分类

l⑵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肽键与肽链、氨基酸排列顺序、C-末端与N-末端的测定;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l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和等电点;高分子量与胶体性;变性与凝固;沉淀反应;颜色反应和免疫学性质

l⑷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蛋白质纯度鉴定和含量测定(定氮法、比色法、紫外吸收法和免疫学方法)l

考试要求

l⑴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含氮量,蛋白质的分子组成,氨基酸的分类。肽键与肽链,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模体,结构域,分子伴侣,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的盐析作用。

⑵熟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维持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的因素。维持蛋白质各级结构稳定的因素。

5、核酸化学

考试内容

l⑴核酸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⑵核酸的理化性质

⑶核酸的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

考试要求

l⑴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基本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和碱基互补规律。

⑵熟悉:核酸的分类纯化和含量测定;体内重要游离核苷酸的结构和功能。

⑶了解: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核酸顺序分析原理。

6、酶

考试内容

l⑴酶的概念、分类与命名

l⑵酶的化学本质、结构与功能

l⑶酶的作用机制

l⑷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l⑸酶的分离、提纯及活性测定

l⑹酶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考试要求

l⑴掌握:酶的概念;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酶的化学本质,作用特点及影响酶作用的因素(酶反应动力学)。

⑵熟悉:酶的催化作用机制;酶的分离、纯化、活性测定的原理、辅酶的概念及酶在医药上的应用;辅酶与维生素的关系,不可逆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⑶了解:固相酶,同工酶、工具酶、酶的命名和分类。

7、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考试内容

l⑴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⑵主要激素的化学及生理功能。

⑶激素的作用原理。

考试要求

l⑴掌握:激素的概念和作用原理。

⑵熟悉:激素的化学本质、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⑶了解:激素分类及调节概念。

8、生物氧化

考试内容

l⑴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意义。

⑵线粒体氧化体系:线粒体呼吸链组成、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⑶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影响因素;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

⑷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考试要求

l⑴掌握:呼吸链的概念、排列顺序。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P/O值的概念,呼吸链抑制剂、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不同底物和抑制剂对线粒体耗氧的影响。胞液中NADH的氧化。

⑵熟悉: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ATP在肌肉、脑组织中能量的储存形式,线粒体内膜中存在的转运载体,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ATP合酶。

⑶了解: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及生物氧化抑制剂的作用及意义

9、糖代谢

考试内容

l⑴糖的生理功能。糖的消化和吸收部位、过程。

⑵糖酵解途径,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定义、反应部位、反应过程、关键酶、能量的生成及意义,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⑶底物水平磷酸化定义,糖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水平磷酸化部位。

⑷三羧酸循环反应特点、过程、关键酶和意义,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辅酶或辅基的组成。

⑸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部位、关键酶和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及调节。

⑹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关键酶及调节,肝糖原合成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三碳途径)。

⑺糖异生的反应过程、关键酶、限速步骤及生理意义。乳酸循环及生理意义。糖异生的调节。

⑻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水平的调节。

考试要求

l⑴掌握: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供能的基本代谢途径(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及生理意义;血糖恒定及调节。

⑵熟悉: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作用。

⑶了解:其它单糖的代谢。

10、脂类代谢

考试内容

⑴脂类的消化与吸收,脂类的构成及功能,必须脂肪酸的组成。

⑵甘油的代谢。饱和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关键酶、限速步骤,以饱和脂肪酸软脂酸为例计算能量生成过程。酮体的生成及利用,酮体的生成过程、关键酶、酮体生成意义,肝内生成肝外利用酮体的的原因,酮体生成调节。

⑶甘油三脂合成代谢:甘油三脂合成的部位、原料、合成途径。

⑷脂酸的合成代谢:合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脂酸合成的调节。

⑸磷脂代谢:甘油磷脂合成的原料、辅助因子、合成途径,CTP在甘油磷脂合成过程中的作用,甘油磷脂的降解。

⑹胆固醇代谢:胆固醇合成部位、原料、关键酶、胆固醇合成过程第一阶段。胆固醇转化的产物,胆固醇合成调节。

⑺血浆脂蛋白代谢:血脂组成、结构,载脂蛋白分类、功能,血浆脂蛋白分类、组成、结构及功能,血浆脂蛋白代谢过程,LDL受体代谢途径,胆固醇的逆向转运,高脂血症。

考试要求

l⑴掌握: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来源和功能。脂酸的氧化与酮体的生成和分解途径。⑵熟悉:脂肪的合成、磷脂和胆固醇代谢概要及其生理意义、糖脂代谢的关系。

⑶了解:脂代谢调节紊乱、降血脂药的作用原理。

11、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考试内容

l⑴营养素的概念和蛋白质的营养: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氮平衡、必需氨基酸的概念、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和互补作用。

⑵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作用。

⑶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

⑷个别氨基酸代谢:一碳基团代谢;含硫氨基酸代谢;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

考试要求

⑴掌握:蛋白质在营养上的重要性,氨基酸一般分解代谢与终产物生成过程及意义。

⑵熟悉:蛋白质消化过程及生理意义;一碳基团代谢。糖、脂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的相互关系。

⑶了解:个别氨基酸代谢的特点

12、核酸与核苷酸代谢

考试内容

l⑴核酸的消化,核苷酸的生物学功用。

⑵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补救合成、抗代谢物,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⑶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补救合成、抗代谢物,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考试要求

l⑴掌握:核酸的从头合成途径、补救合成途径,嘌呤环及嘧啶环的元素来源,5-磷酸核糖的活化,氨基甲酰磷酸的生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嘌呤核苷酸及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产物。

⑵熟悉:从头合成的特点,补救合成的意义,反馈调节,抗代谢物的种类与机制。

⑶了解:核酸分解途径及主要产物.

13、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

考试内容

l⑴物质代谢的特点。

⑵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糖、脂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

⑶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⑷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关键酶的变构调节、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酶量的调节。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整体调节。

⑸代谢抑制剂和抗代谢物

考试要求

l⑴掌握:物质代谢的特点,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激素反应元件的概念,变构调节的机制及生理意义,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

⑵熟悉: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细胞内酶的分布,关键酶的概念及特点,酶量的调节,激素的分类,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整体调节。

⑶了解:代谢抑制剂和抗代谢物。

14、DNA的复制与修复

考试内容

⑴复制的基本规律,半保留复制的概念、特点,双向复制、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⑵复制叉、复制子、引发体、领头链、随从链、岡崎片段、端粒、端粒酶、突变、逆转录、cDNA的概念。

⑶参加复制的物质,各种酶在复制中的作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聚合酶区别、结构与功能。Klenow片段。

⑷DNA复制的过程,端粒与端粒酶的结构特点与功能,逆转录酶催化的反应,逆转录研究的意义。突变的分子类型及主要的修复方式。

考试要求

⑴掌握:半保留复制的概念、特点,参加复制的物质,各种酶在复制中的作用。岡崎片段、Klenow片段、端粒、端粒酶、突变、逆转录、cDNA的的概念。端粒与端粒酶的结构特点与功能,逆转录酶催化的反应,逆转录研究的意义。

⑵熟悉:突变的分子类型及DNA损伤修复的主要方式,真核生物DNA聚合酶。

⑶了解: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个体差异。

15、转录与基因表达调控

考试内容

⑴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组成,核心酶、全酶的作用,模板与酶的辨认结合。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种类及作用。

⑵结构基因、不对称转录、模板链、编码链、有意义链、反意义链、转录因子、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核酶的概念。

⑶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真核转录因子,特别是参与RNA-polⅡ转录的TFⅡ。

⑷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特别是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内含子的剪接过程。核酶的特性,核膜研究的意义。

⑸基因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的操纵子调控模式、诱导作用、操纵子的结构与功能、对转录、翻译的调控作用;

⑹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考试要求

⑴掌握: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组成,核心酶、全酶的作用。不对称转录、结构基因、模板链、编码链、有意义链、反意义链、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核酶的概念。

⑵熟悉:转录过程,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过程及机制,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⑶了解:反转录过程与癌变。

16.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考试内容

⑴参与翻译的物质,mRNA、tRNA、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遗传密码的特性,氨基酸活化,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

⑵遗传密码、简并性、摆动性、多聚核蛋白体、核蛋白体循环、SD序列、蛋白质的靶向输送、信号肽、分子伴侣的概念。

⑶翻译的过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不同,各种蛋白质因子在翻译中的作用,核蛋白体循环过程。

⑷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几种促进蛋白质折叠的大分子,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分泌性蛋白质的输送过程。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考试要求

⑴掌握:参与翻译的物质,mRNA、tRNA、rRNA的作用,遗传密码的特性,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遗传密码、SD序列、信号肽、分子伴侣的概念。。

⑵熟悉:核蛋白体循环过程,蛋白质的靶向输送过程,几种促进蛋白质折叠的大分子。

⑶了解:药物对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影响。.

17、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考试内容

⑴药物体内过程。

⑵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⑶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⑷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考试要求

⑴掌握: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与酶的作用及意义。3.。

⑵熟悉: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⑶了解:个别药物代谢转化特点。

18药物研究的生物化学基础

考试内容

⑴生物药物制备方法的特点。

⑵生物合成技术原理。

⑶药物质量控制的常用生化分析方法。

⑷药物筛选的的生物化学方法。

⑸与药物设计有关的生物化学原理

考试要求

⑴掌握:药物质量控制的常用生化分析方法,药物质量控制的常用生化分析方法。

⑵熟悉:生物药物制备方法的特点,与药物设计有关的生物化学原理。

⑶了解: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研究。


原标题:2019年浙江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大纲(初试)


研究生 研究生 考试 入学指南 招生专业 硕士
手机版:2019年浙江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大纲(初试)(入学考试初试)
-新文章
相关学校
技校专业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