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专业:林学
科目名称:林学综合知识(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
Ⅰ 考试性质
林学学术型研究生复试科目——林学综合旨在考察学生对林学类相关课程综合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林学学术型硕士所具备的林学综合基础知识与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林学类及相关专业本科优秀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扎实掌握林学类基础课程包括植物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能运用所学综合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Ⅳ 考查内容
一、植物学部分(占比25%)
1 植物细胞与组织
1.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2 植物细胞壁的功能与层次。
1.3 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液泡等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1.4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1.5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及其主要区别。
1.6 植物分生组织的类型及其分布位置、组织来源、细胞特点与主要功能。
1.7 各种薄壁组织的细胞特点与主要功能。
1.8 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的细胞特点与主要功能。
1.9 表皮和周皮的分布位置、组织来源、结构组成与主要功能。
1.10 植物木质部与韧皮部的结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2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
2.1 根尖分区及其细胞特点。
2.2 根初生结构中,内皮层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2.3 根初生结构中,初生维管组织的组成、排列方式及各自的发育方式。
2.4 侧根的起源部位与方式。
2.5 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与次生结构。
2.6 种子植物茎的分枝方式、芽的类型。
2.7 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与根初生结构的异同。
2.8 与双子叶植物相比,裸子植物茎初生结构的特点。
2.9 早材和晚材、年轮、心材和边材。
2.10 木材三切面及其结构比较。
2.11 周皮的形成及其与树皮的区别。
2.12 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组成与解剖结构。
2.13 等面叶与异面叶;C3 植物与C4 植物
2.14 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2.15 叶的生态类型及其适应性。
2.16 营养器官的变态、同源器官与同功器官。
3 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3.1 完全花的基本组成,花及花序类型。
3.2 花粉粒、单孢型胚囊的发育过程及结构。
3.3 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3.4 一般种子的基本组成。
3.5 核果、荚果、蒴果、翅果、坚果等常见果实类型。
3.6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生活史。
4 植物界基本类群
4.1 两界系统。
4.2 孢子植物与种子植物;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4.3.植物界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
5 种子植物分类
5.1 裸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5.2 松科与柏科的区别,及北方常见的代表种类。
5.3 木兰科、壳斗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木犀科、忍冬科、菊科等科属的主要识别特征及北方常见的代表种类。
5.4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二、土壤学部分(占比25%)
1 土壤学概况
1.1 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1.2 土壤圈和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3 土壤科学的发展(主要指在土壤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大学派)
2 岩石风化及土壤形成
2.1 常见的原生矿物种类及风化特点。
2.2 常见的次生矿物类型。
2.3 岩石风化及母质类型。
2.4 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5 自然土壤剖面和耕作土壤剖面的构型及形态特征。
3 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生物
3.1 土壤有机质来源和类型。
3.2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3.3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3.4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4 土壤的物理性质
4.1 土壤粒级的划分及土壤粒级的基本特性。
4.2 常见土壤质地类型,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4.3 土壤孔隙分级,土壤孔性的评价。
4.4 常见土壤结构体类型;团粒结构体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5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5.1 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对植物的有效性。
5.2 土水势的类型。不同含水状态下土壤水分移动的驱动力。
5.3 土面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
5.4 土壤有效含水范围及影响因素。
5.5 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近地表大气的区别。
5.6 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
6 土壤的化学性质
6.1 常见土壤胶体类型、土壤胶体性质、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
6.2 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特征,阳离子交换作用能力及影响因素。
6.3 我国土壤酸碱性分布概况及其成因。
6.4 土壤酸碱性的调节措施。
7 土壤养分
7.1 土壤中氮的来源、存在形态、转化及有效性。
7.2 土壤中磷的来源、存在形态及有效性。
7.3 土壤中钾的来源、存在形态及有效性。
7.4 土壤中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8 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
8.1 常见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指常见的物理指标及化学指标)。
8.2 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防治措施。
8.3 我国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调查的工作程序。 三、生态学部分(占比50%)
1 森林与环境
1.1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2 光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生态作用。
1.3 树种耐阴性的鉴别途径和影响因素。
1.4 森林对降水的重新分配过程及其生态意义。
1.5 森林的净化效应和防风效应。
1.6 森林土壤的基本特征及森林对土壤的生态影响。
1.7 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1.8 树种耐寒性和抗高温性的机理。
1.9 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1.10 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2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1 种群的重要群体特征。
2.2 Logistic 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2.3.种群调节理论。
2.4 种群空间结构的分布格局及成因。2.5r-选择和 K-选择的主要特征。
2.6 林分密度调节理论指导经营管理森林的作用。
3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
3.1 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
3.2 他感作用及研究意义。
3.3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异同点。
3.4 竞争排斥原理。
3.5 生态位。
3.6 种间协同进化。
3.7 生物群落及特征。
3.8 森林群落种类组成及研究意义。
3.9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10 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及特征。
3.11 中度干扰假说。
3.12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3.13 森林群落发生的一般过程。
3.14 森林群落演替的类型。
3.15 3 种主要演替顶级理论。
3.16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基础。
3.17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战略意义和依据。
4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分布
4.1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4.2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4.3 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危机和反馈调节。
4.4 负反馈调节对维护生态平衡的指导意义。
4.5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4.6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类型与机制。
4.7 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
4.8 碳、氮、硫、磷循环。
4.9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4.10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对策。
4.11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方法。
4.12 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4.13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4.14 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
4.15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定律。
4.16 自养生态系统和异养生态系统的异同。
4.17 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4.18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4.19 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4.20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5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保护
5.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价值。
5.2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和保护途径。
5.3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途径及防治措施。
5.4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6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系统
6.1 城市环境的组成、特征和容量
6.2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6.3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6.4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7 城市环境与园林植物
7.1 光与园林植物
7.2 温度与园林植物
7.3 水与园林植物
7.4 大气与园林植物
7.5 土壤与园林植物
8 城市生态评价与园林生态工程
8.1 城市生态评价
8.2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8.3 城市生态管理
8.4 园林生态工程
原标题: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林学综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