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基本脉络和相关内容。
2.是否能能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是否能够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Ⅱ、考查范围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一)夏代国家机构的建立及其经济生活
(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建立及其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成就
二、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约公元前11世纪中――公元前771年)
(四)周初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五)西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一)大国争霸的原因、实质和历史意义
(二)老子、孔子等人思想的主要内容,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三)春秋时期科技新成就
四、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一)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运动
(二)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实质和历史意义
(三)各国的兼并战争,秦统一六国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四)战国时期璀璨的文化,理解战国文化得以创造的历史条件
五、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秦末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秦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和秦的灭亡
六、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07年――公元25年)
(一)“与民休息”、“文景之治”、“昭宣中兴”;西汉政权巩固统治的措施,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各项措施;理解西汉政权前后治国方针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三)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西汉中期儒学的神学化,西汉时期创造的其它文化成就
七、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公元25年――公元189年)
(一)东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地主田庄经济的壮大,自耕农经济,封建国家所有制经济
(二)东汉时期各少数民族和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对外关系
(三)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黄巾起义
八、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公元189年――公元581年)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九品中正制”、“占田制”和门阀制度的形成
(三)“五胡之乱”和“衣冠南渡”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九、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一)隋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整顿、改革及其意义
(十)隋朝的社会经济的繁荣,江南经济的发展
十、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公元618年――公元906年)
(一)唐代的建立,唐太宗的政治措施和“贞观之治”
(二)武则天到唐玄宗的统治和开元改革
(三)理解和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尤其它对中国社会人口大迁徙所造成的影响
(四)唐代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联系的加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五)唐代末年的腐朽统治,黄巢起义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尤其是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十一、五代十国、宋、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和经济重心南移(公元907年――公元1234年)
(一)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北宋经济的发展和封建隶属关系的变化
(二)辽夏的兴亡及其边疆各族与宋的关系
(三)南宋的建立,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和钟相、杨幺起义,理解南宋的和战
(四)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宋代理学的主要思想
十二、元朝的统一(公元1234年――公元1368年)
(一)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蒙古的对外扩张和元朝的建立
(二)元朝对“汉法”的采用和元朝民族歧视发展民族压迫政策;元朝对边疆的治理
(三)元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红巾军起义及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和明朝的建立,元朝的灭亡
十三、明代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一)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明代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张居正改革
(三)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四)明代的对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五)明末农民大起义
十四、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一)清军入关初的政策措施,南明的抗清斗争,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
(二)清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理解其怀柔与压迫相结合的思想统治政策
(三)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了解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
(四)明清文化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一、清帝国被迫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学西方图自强的洋务运动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三、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19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边疆危机的表现
(一)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百日维新及其历史地位
四、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覆灭
(一)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二)清政府改革的进步意义
(三)清王朝的覆亡
五、晚清社会风貌与学术思想
(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二)近代学术思想的成就
六、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一)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措施
(二)军阀政治演变的历史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七、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
(一)南京国民政府巩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二)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乡村社会的变革
(四)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
八、八年抗战
(一)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九、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
(一)国民党结构性的政治腐败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崩溃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建国方略的制定
(二)共和国对外关系的重大举措
(三)建国初期的国内形势和主要任务
(四)恢复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及其经验
十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和经验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挫折
(一)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三)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及其教训
(四)“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庐山会议
十三、严重挫折后的艰难调整和“左”倾错误在政治方面的继续发展
(一)全面调整和重大决策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教运动
十四、“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共和国历史上的大动乱局面
(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原因
(二)“二月抗争”
(三)“文化大革命”的持续与终结
(四)“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教训
(五)评价“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Ⅲ、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50%
中国近现代史 约50%
参考书目
Ⅳ、主要参考书
1、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原标题:2019年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复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