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8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文):传热学
课程名称(英文):Heat Transfer
课程代码:B205319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4
课外学时: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适用对象:本科
先修课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30%,期终考试70%
教学环境:课堂、多媒体,实验室
开课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课程网站(可选):
二、课程简介(任务与目的)
通过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的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三种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传热的基本定律,能对简单的典型热传递过程建立和求解方程。从而掌握有效地使用增强或减弱传热的措施来分析工程问题的技能,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和分析热量传递规律,阐述传热方式、传热机理、传热条件、传热基本定律、传热速率和传热设备、传热测试的方法、影响传热的因素、增强和减弱传热的方法,其中传热机理和传热基本定律是本课程的难点。本课程的内容有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传热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传热方式、传热机理、传热条件、传热基本定律。
另一条主线是传热学的实际应用,包括传热计算、测试方法、影响传热的因素、增强和减弱传热的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传热概述
1.1掌握传热学基本概念,掌握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1.2了解基本的传热过程。
(二)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2.1 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
2.2 理解导热微分方程式以及定解条件;
2.3 学会计算通过平壁或圆筒壁的导热;
2.4 了解通过肋壁的导热、理解接触热阻;了解二维稳态导热问题。
平壁导热和圆筒壁导热是重点,二维稳态导热是难点。
(三)非稳态导热
3.1掌握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3.2了解集总参数的简化分析
3.3了解一维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
(四)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了解
(五)对流换热
5.1掌握对流换热概念及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5.2了解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5.3 理解边界层概念及微分方程的简化;
5.4 理解相似原理以及量纲分析;理解相似原理的应用;
5.5 理解内部与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
5.6 理解自然对流换热。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是重点,相似理论基础及应用是难点。
(六)凝结与沸腾换热
理解凝结换热现象及计算、沸腾换热现象及计算。
(七)热辐射基本定律、辐射特性及辐射换热计算
7.1掌握辐射基本概念和热辐射的基本定律;掌握角系数的定义及性质;
7.2掌握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及吸收特性;
7.3了解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
7.4了解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及吸收特性是重点,角系数的定义及性质是难点。
(八)综合理解传热过程和换热器。
四、教学课时安排
序号 | 课程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教学方式 |
1 | 概述 | 2 | | 多媒体 |
2 | 导热 | 16 | | 多媒体 |
3 | 对流 | 12 | 2 | 多媒体 |
4 | 凝结与沸腾换热 | 2 | | |
5 | 辐射 | 10 | 2 | 多媒体 |
6 |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 2 | | 多媒体、讨论 |
合计 | 44 | 4 | |
五、课内实验
序号 | 实验名称 | 实验学时 | 每组人数 | 实验性质 | 备注 |
实验一 | 自然对流放热系数的测定 | 2 | 5 | 综合 | 必做 |
实验二 | 法向辐射率测试 | 2 | 5 | 验证 | 必做 |
| | | | | |
| | | | | |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传热学》(第五版)章熙民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七、其它说明(可选)
(一)各教学环节要求: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flash演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二)教学辅助资料的运用要求:本课程的课件和视频应能在现有的操作系统环境下独立运行。
(三)实验环节的实验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有实验环节,需要在专业实验设备下完成。
八、撰写人
彭章娥
九、审核人
冯劲梅
十、学院(部)审核(盖章)
2013.6.5
原标题:2019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传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