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2019年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2018年12月12日10:34  牡丹江医学院 内容被挡住,点击这里看完整内容

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I. 考查目标

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范围为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人体解剖学50分  组织学与胚胎学50分  病理学50分  病理生理学50分  病原生物学50分  免疫学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选题(每题1分,共240分,每部分40分)

多选题(每题1分,共60分,每部分10分)

五、考察内容

 

 

 

 

 

 

 

 

 

 

 

 

 

 

 

 

 

 

 

《人体解剖学》部分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

一、参考书目:《人体解剖学》,第十版,主编:张雅芳 吉林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二、考试内容

第一篇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

第一章 骨学

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躯干骨的构成;椎骨的一般形态特征;颈椎、胸椎、腰椎以及骶骨的形态;胸骨角的概念。

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的位置及形态特征。

第二章  关节学

人体骨连结的分类;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椎骨间的连结。胸廓的构成。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及距小腿关节的构成和结构特点。

第三章  肌学

胸大肌、胸小肌形态和起止;膈上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的位置及其中穿经的结构。

腹股沟管四壁、两口的构成和位置以及管内容物的名称。

胸锁乳突肌的起止、形态、位置和功能;斜角肌间隙的构成及其中结构;

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及肱三头肌的起止、位置形态及主要功能

大腿肌前群、内侧群和后群诸肌的名称、位置及排列关系。

第二篇 内脏学

第一章  总论

胸部各标志线和腹部九分区的划分法。

消化系统基本组成;上、下消化道的划分。

咽峡的构成;各种舌乳头的形态位置功能及颏舌肌的起止和功能;

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导管开口部位;咽的位置、分部;咽淋巴环的组成;食管的位置及分部;食管三处生理性狭窄的位置及其距中切牙距离;胃的形态、分部及位置;十二指肠的分部;十二指肠乳头的部位及意义;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征;阑尾的形态位置及根部的体表投影点;结肠的分部;直肠的起止、位置和形态;肛管的起止及内表面肛柱、肛瓣、肛窦等结构的特征;肛直肠线、齿状线及肛梳的位置。

肝的形态、位置及分叶;肝外胆道系统。胆汁的产生及排出途径。胰的形态、分部及位置;胰管的位置及末端开口部位。

第三章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鼻中隔的构成及形态特点;上、中、下鼻道及蝶筛隐窝的位置。各组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喉口、前庭裂和声门裂的位置和构成;喉腔的分部。

气管的起止及分部;气管杈、气管隆嵴的位置及意义;左、右主支气管的鉴别要点。

肺的位置和形态;肺门、肺根及通行结构;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胸腔、胸膜腔与胸膜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的部位和意义。

肺与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纵隔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的基本组成。

肾的形态、位置、构造及被膜。

输尿管的形态、分部与狭窄。

膀胱的位置、形态和分部;掌握膀胱三角的部位、形态特征和意义。

第五章 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器的基本组成;睾丸的形态和位置;附睾的形态分部;输精管的形态分部;射精管的构成和位置;男性尿道的起止、形态分部、狭窄部位、膨大部位及弯曲部位。

女性生殖器的组成;卵巢的位置、形态和相关韧带;输卵管的起止和形态分部;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阴道穹后部的位置与毗邻。

第四篇脉管系统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的概念。

掌握:心的位置、形态及各心腔结构;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走行及主要分支;心包的组成及心包腔的概念。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的起止;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名称及位置;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起止;颈外动脉分支的起止、走行特点;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及分布;腋动脉及其分支。

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走行;腹主动脉的起止和走行;腹主动脉成对脏支的起止、走行及分布;腹腔干的起止及其各级分支的起止、走行及分布;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的起止、走行及分布;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及髂外动脉的起止和走行;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后动脉的起止、走行及分布;

上腔静脉、头臂静脉及颈内静脉的起止和组成;静脉角的部位和组成;上肢主要浅静脉走行特点;

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及髂外静脉的起止和组成;肝门静脉的组成、结构特点、属支及通过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的侧副循环途径;大隐静脉的起止和走行特点。

肝门静脉高压时发生呕血和便血的解剖学原理。

第五篇 感觉器

第一章 视器

 视器的基本组成。

    眼球壁各层结构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眼球内容物的组成。房水的产生及循环;眼球的折光装置的组成。

    眼副器的基本组成;结膜的分布和结膜囊的概念;泪器的组成及泪道的分布。

第二章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分部

外耳的基本组成;鼓膜的位置、分部。

中耳的基本组成;咽鼓管的分部与功能;咽鼓管的交通。

骨迷路和膜迷路的位置和形态分部;平衡器和听器的位置。

第六篇 神经系统

第一章 总论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和常用术语。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的位置、形态特征、脊神经的数量与分部、脊髓节段的概念;脊髓灰质的分部,灰质前角的功能、灰质后角固有核的位置与功能;白质后索薄束楔束、外侧索的皮质脊髓侧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前索的皮质脊髓前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起止与功能。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的位置与性质;脊髓的功能。

脑的位置与组成;脑干的组成;脑干的外形;第四脑室的位置;脑干内18对脑神经核的位置与功能;薄束核与楔束核的位置与功能;脑干白质的4个丘系及锥体束的走行特点与交叉部位。

小脑的形态、分部及分叶;小脑的基本功能。小脑核的组成。

间脑的位置分部;背侧丘脑中的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的功能;后丘脑组成。

第三脑室的位置、交通。

大脑半球的分叶;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及各语言中枢的位置及功能;大脑基底核的基本组成;半球髓质3个系的组成;胼胝体的位置、分部;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其内囊膝和后肢中通过的传导束的名称和纤维性质;“三偏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侧脑室的位置、分部及功能。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途径;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的起止和走行特点(包括交叉部位);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面瘫、舌瘫、硬瘫及软瘫的不同损伤部位和表现特征。

    脑和脊髓被膜的组成;硬膜外隙的位置与特点;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及特点;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作用;脑脊液循环。

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的数量、分部和组成;颈丛的组成和位置;颈丛的皮支和隔神经的分布;臂丛的组成和位置;臂丛分出的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胸神经皮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规律;腰丛的组成和位置;腰丛分支中股神经、闭孔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分布;骶丛的组成和位置;骶丛分出的臂上神经、臂下神经、阴部神经和坐骨神经的分布;胫神经、腓总神经的分布。

12对脑神经的名称和排列顺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起止、走行及分支分布。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的起止、走行和分布。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部位、交感神经节及交感干的组成和位置;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的概念;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及器官旁节名称的位置。

《组织学与胚胎学》部分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邹仲之主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二、考试内容:

第2章 上皮组织

1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第3章 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第4章 血液

1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2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点。

第5章 软骨与骨

1软骨组织的分类。

2长骨的结构。

3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调节血钙中的作用。

第6章 肌组织

1骨骼肌光镜及电镜结构。

2闰盘的超微结构。

第7章 神经组织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2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超微结构。

3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4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

第10章 循环系统

1心脏壁的结构。

2心瓣膜的结构和功能。

3大动脉和中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动脉与静脉的区别。

第12章 免疫系统

1淋巴结的结构与功能。

2脾脏的结构与功能。

第13章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脑垂体的何结构可分泌何种激素。

第14章 消化管

1消化管的基本结构。

2食管的结构特点。

3胃底腺的结构与功能。

4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5阑尾的结构特点。

第15章 消化腺

1胰腺的结构和功能。

2肝小叶的结构和功能。

第16章 呼吸系统

1气管与支气管的管壁结构。

2肺的一般结构.

3Ⅱ型肺泡细胞的分泌功能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4肺泡的结构与功能。

第17章 泌尿系统

1肾单位的组成。

2血管球的超微结构。

3滤过屏障的组成与功能。

4球旁复合体组成与功能。

第18章 男性生殖系统

1生精小管的结构和精子发生的过程。

2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

3血睾屏障组成及功能。

4前列腺的结构。

第19章 女性生殖系统

1卵泡的发育过程及内分泌功能。

2黄体的功能。

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卵巢激素的关系。

4月经期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的机理。

5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卵泡发育的关系。

6乳腺的一般结构。

第21章 胚胎发生总论

1精子的获能及受精过程。

2桑椹胚和胚泡的结构特点。

3植入的过程与条件。

4三个胚层的早期分化。

5胎盘与胎膜形成和功能。

6致畸原因。

病理学部分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1. 李玉林主编,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细胞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3.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4.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5.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3.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

  1. 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性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和炎症的结局。

  3.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第五章肿瘤

  1.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组织结构、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征,转移的概念,途径,对机体的影响,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 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分期医学.

  4.常见的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上皮肉瘤变、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 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4.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5.肺癌的病因、常见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特点、转移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1. 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 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3.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4.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5.早期食管癌的概念,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其扩散途径。

  6.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大肠息肉和腺癌的概念、病理学特点。 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第十三章生殖系统疾病

1.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分级及病理变化。

  2.子宫颈癌的病因,子宫颈浸润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3.子宫体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4. 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5. 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6. 卵巢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7.乳腺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肿瘤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3.糖尿病及胰岛细胞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病理生理学部分》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考试内容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 水、钠代谢障碍

掌握水肿、积水、水中毒和脱水的概念;掌握水肿的发生机制;熟悉各种脱水的主要特

征、原因和机制;了解各型脱水和水肿、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

2. 钾代谢障碍

掌握高、低钾血症的概念;熟悉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了解防治原则。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1. 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

了解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熟悉酸碱平衡的调节。

2.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熟悉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掌握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特征、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其防治原则。

4.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熟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第十三章 休克

1. 病因与分类

掌握休克的概念;熟悉休克的始动环节、病因;了解休克的分类。

2. 休克的发展过程(分期)与发病机制

掌握休克的发展过程(分期)与发病机制。

3. 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熟悉细胞代谢障碍、细胞的损伤与凋亡,熟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4.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熟悉MODS的病因与发病经过、发病机制。

5. 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熟悉补液原则及监测指标,了解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及其它治疗。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1.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与诱因

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和基本病因;熟悉心力衰竭的诱因。

2. 心力衰竭的分类

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

3.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熟悉心脏代偿反应和心外代偿反应;了解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4.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掌握心肌收缩性减弱的基本机制;熟悉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机制;了解心脏各部分舒缩不协调。

5.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熟悉肺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和心输出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6. 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熟悉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的方法;了解其它防治方法。

第十六章 肺功能不全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诊断标准、原因和发生机制;熟悉ARDS的概念及其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了解呼吸衰竭的分类。

2. 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掌握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了解肾功能变化和胃肠变化。

3.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熟悉给氧原则;了解去除病因和降低二氧化碳分压的方法。

第十七章 肝功能不全

1. 概述

熟悉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自学:了解肝功能不全的分类、病因及发生机制。

2. 肝性脑病

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生机制;熟悉病因和诱因;了解分类、分期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 肝肾综合征

熟悉肝肾综合征的概念;了解其类型、病因和发生机制。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1.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自学: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肾小球、肾小管功能障碍等。

2.  急性肾功能衰竭

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和发生机制;熟悉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体功能代谢变化;了解其类型与病因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  慢性肾功能衰竭

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熟悉其概念、病因、分期;了解其发生机制。

4.  尿毒症

掌握尿毒症的概念;熟悉主要功能代谢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原生物学》部分初试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第五版),罗恩杰主编。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三型微生物的特点及种类。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二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

3.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4.细菌细胞壁的功能。掌握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组成,肽聚糖的结构。掌握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区别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

5.质粒的概念。

6.细菌的特殊构造与功能。

7.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意义。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质粒DNA、噬菌体、转位因子。

2.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第五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1.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基本概念。

2.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第六章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1.细菌的致病力与毒力的概念。

2.细菌引起的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3.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侵袭力和内毒素)及其致病机制;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部位。掌握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第七章 抗细菌感染免疫

1.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3.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及抗毒素免疫的特点。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1.细菌标本采集送检原则及病原菌检测程序及常用项目。

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和制剂。

第九章 化脓性细菌

1.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分类及抵抗力;致病性葡萄球菌和非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葡萄球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

3.肺炎链球菌形态、染色和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4.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标本采集及送检注意事项、特异性预防。

5.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十章 消化道感染细菌

1.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特点。

2.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3.志贺菌属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4.主要沙门菌属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肠热症、食物中毒、败血症);肠热症的细菌学检查及肥达氏反应的分析判断。

5.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霍乱弧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和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

第十一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1.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2.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及其主要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

3.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作用机制及临床表现及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动物源性细菌

1.布鲁斯菌属的传播方式和所致疾病、特异性预防。

2.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染色、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鼠疫耶尔森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二篇病毒学

第十九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病毒、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形态、大小测量单位。

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及功能。

3.病毒的增殖过程、病毒的异常增殖、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二十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的感染方式及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

2.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3.干扰素的概念、产生、抗病毒机制及其应用。

第二十一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1.病毒标本采集、送检要求、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第二十二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1.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

2.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变异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其特异性预防。

3.麻疹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4.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

5.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垂直传播与先天畸型的关系及其防治原则。

第二十三章 消化道感染病毒

1.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性。

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与抗原性、致病性、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4.轮状病毒的结构特征、致病性。

第二十四章 肝炎病毒

1.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致病的主要特点。

2.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熟悉其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和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敏感动物、抵抗力、抗原抗体系统),致病性、传染途径、免疫性及发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抗原抗体系统检查,血清 DNA检测)及特异性预防。

4.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5.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

6.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五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1.虫媒病毒的常见种类及共同特点。

2.乙型脑炎病毒其传播媒介、储存宿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3.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致病性。

4.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致病性及预防。

5.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第二十六章 人类疱疹病毒

1.人类疱疹病毒的主要种类、共同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的型别、致病性与免疫性。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与潜伏感染的临床特点。

4.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预防原则。

5.EB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1.逆转录病毒共同特性。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及复制, 变异、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 其他病毒

1.狂犬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生物学性状。

《医学免疫学》部分初试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曹雪涛主编《医学免疫学》第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

1、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

2、免疫应答的类型级特点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1、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

3、M细胞的概念及功能

4、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的意义

第三章 抗原

1、抗原的基本特性

2、表位的概念,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的比较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4、TD-Ag与TI-Ag的特性

5、异嗜性抗原;佐剂;超抗原;共同抗原;交叉反应;半抗原的概念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区

2、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3、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第五章 补体系统

1、补体系统的组成。

2、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3、补体系统功能?

第六章 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功能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2、简述黏附分子的功能。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MHC的概念及组织分布

2、HLA-Ⅰ类分子、HLA-II类分子的主要功能。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1、B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1、T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

2、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3、CD8+CTL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1.抗原提呈细胞概念组成

2、抗原是如何通过MHC 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3、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活化所需要的两个信号的产生和作用

2、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生物学作用

3、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

2、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比较

4、Ig同种型转换的概念及重要的类别转换因子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1、固有性免疫系统的组成。

2、模式识别受体及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的概念。

3、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4、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1、四种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原标题:2019年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医学 医学 考试 考试大纲
手机版:2019年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新文章
相关学校
技校专业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