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所2019年接收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历史研究所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2001年初,经过数年发展,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群体。历史学科现有专任教职工11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教辅人员1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人。另本学科拥有兼职教授3人,外籍客座教授1人。在职教师中,1人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2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博士生指导教师罗家祥教授曾获选2005—20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进行学术交流。刘金华和朱冶博士曾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历史研究所现拥有国学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根据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历史学科发挥所有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招收中国古代史(宋史)、中国专门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学等学科方向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罗家祥教授同时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宋史、国学、中国古代史方向学术带头人罗家祥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除担任本校博士生导师外,还兼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两宋政治史和学术文化史研究,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氏新学与宋代社会》、《从新学到理论:11世纪后半至13世纪初年宋学主流的嬗递》、《两宋学术嬗递与政治变迁》等研究课题,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1项,并参与多项重大攻关课题,其《北宋党争研究》、《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等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好评。
中国专门史(社会史)方向学术带头人雷家宏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副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参与承担重大攻关课题、省部级社科研究课题多项,在宋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湖北地方史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所著《宋代社会与文化管窥》、《中国古代乡里生活》、《湖北通史·宋元卷》(合著)等均获得学术界的较高评价,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武汉市社科成果优秀奖各一项,湖北地方文化史相关成果曾被武汉市有关部门采纳,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重要的作用。
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方向学术带头人李传印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参与承担国务院特批项目《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分典》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古代史学与政治关系及其现代启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马克主义的史学成就》等重要社科课题的研究,所著《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魏晋南北朝史学与学术初探》、《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等论著有一定学术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夏增民副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在秦汉史和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出版发表有一定学术影响的论著多篇(部)。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带头人李琼副教授和张超副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多个研究领域具有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理论素养。
历史学科近年引进的人才分别来自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名校,年富力强,具有较大的学术成就,并富有学术创新精神,为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潜力与活力。本学科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8项,参与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2项。共出版学术专著18部,合作撰写“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和历史学专业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为建立我校历史学科的学术地位,扩大我校历史学科的影响,历史学科积极以各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国外学术界,历史研究所与国外从事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如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历史系等院校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学术交流渠道,为我校历史学科走上国际学术舞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历史所国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研教学及相关工作,富有宽广学识、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以历史学的智慧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论与应用专门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历史学科教研及相关工作;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及相关工作;传媒文博单位从事文化事业工作;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深造。
历史研究所接收硕士推免生人数比例为总人数的90%(未用完计划名额投入公开招考),欢迎全国有志青年学子报考本专业,报考条件、注意事项和资助标准参照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二、招生计划
历史研究所2019年推免硕士生招生目录
01 中国古代史(宋史) |
02专门史(社会史、思想史) |
03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 |
04历史地理学 |
根据相关规定,历史研究所2019年接收推免生不超过11人。
三、申请条件
1.申请者应获得本科所在学校的推免试生资格,并在教育部推免系统报名成功者。
2.申请者须在2019年9月1日前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3.申请者本科专业除历史学以外,由于学科交叉,本所还招收本科为中文、哲学、外语以及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学生。
四、申请、复试、录取程序
1.学生申请
考生请于2019年10月5日前通过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填报专业志愿并提交PDF版相关材料,完成网上申请报名。所有材料一律上传“推免服务系统”,本所不再接收其它任何方式推送的材料。
相关材料主要如下:申请表及个人陈述(在历史研究所网站下载)、推免生所在专业或年级加权平均成绩的总排名表(由院系教务部门盖章)、本科期间不多于2篇学术论文代表作的PDF版(不限是否发表)或相关科研成果(所发表或出版的论著等)、各类获奖证书、英语四(或六)级证书或其他外语水平证明材料的扫描件、《攻读学位研究计划》(在历史研究所网站下载,不超过3000字)、能准确联系的电话号码、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证明以及其他能证明自己优长的材料;其中,《攻读学位研究计划》为复试重要依据。医院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胸透、五官科、肝功能两项(ATL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
2.本所发送复试通知
本所通过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按照本所《接收推免生简章》的复试条件审查考生报名材料,在考生报名两天内通过研招网“推免生服务系统”发出复试通知,并逐一电话通知考生。请考生务必保持通讯畅通。
3.学生确认是否同意复试
考生接到复试通知后两天内在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确认是否同意复试。同意复试的信息以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信息为准。
若考生收到本所复试通知后两天内未在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确认同意复试,经电话沟通后,本所可撤销该生复试通知。
4.考生参加复试
复试形式为电话面试、网上面试或实地面试。复试时间和形式会根据考生地域分布情况通知考生本人。
5.本所发放待录取通知
本所根据复试情况,确定待录取推免生名单,通过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向考生发出待录取通知,并电话通知考生。
6.学生确认同意待录取
考生接到待录取通知后48小时内,通过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确认同意待录取。逾期未确认考生,视为自动放弃待录取资格,经电话沟通后,本所可撤销该生待录取通知。
7.公示拟录名单
按期确认待录取的考生,视为同意将我校作为其唯一录取学校。本所汇总同意待录取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名单,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8.录取
按教育部要求进行其他相关录检工作。未经招生单位公示及“推免服务系统”备案的考生不得录取。正式录取通知书将在政审后,于2019年6月下旬寄发学生本人。
五、复试细则
1、复试形式:采取实地面试、电话面试和网上面试相结合。
2、复试时间:9月28日—10月8日
3、复试地点:根据复试形式另行电话通知。
4、复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科研创新潜质和专业能力,内容包括考生政治态度、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外语水平、本科阶段所学全部知识及毕业论文等,在其推荐成绩的基础上,《攻读学位研究计划》的评分为复试成绩。
5、录取:在考生复试完后,本所根据考生复试成绩及时确定待录取,在教育部推免系统发放待录取通知。本所根据招生计划和待录取通知确认情况,录满即截止。
六、培养工作
被接收的免推硕士生,在大四期间可提前开展若干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过程。
1.专业基础厚实者,经导师考查,可在大四期间完成文献阅读和论文开题。
2.大四期间可选修培养方案规定的研究生校级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在华中科技大学修课的学生,采用插班听课的方式,由任课教师和院系所出具成绩,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
七、学费与奖助学金
学费:按照湖北省物价局有关物价文件执行,以物价局核定为准。
奖学金:按照关于印发《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执行。硕士推免生原则上在第一学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从第二学年开始统一参加评定。
助学金:按照关于印发《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业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执行。
八、服务与信息提供
历史研究所教务办公室
联系人:夏增民
电话:027-87556545
QQ:8714804(优先)
电邮:xiazengmin@***(优先)
历史研究所推免生接收工作组:略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