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1958年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学校现有隔湖相望的东湖、东南两个校区,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55个招生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0000多人,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选择常熟理工学院的十大理由
优越的区位
学校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交通发达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苏州常熟,东倚上海,西邻无锡,北接南通。
敬业的教师
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精干高效”,有高级职称者550多人,博士38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16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具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师资约占1/5。以执着的敬业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硕的教学成果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勤奋的学生
以“勤奋刻苦、明德博学、志存高远”为优良学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时代英才。毕业生考研升学率逐年上升,2018年有509人考取研究生,且多数为“985”、“211”工程高校和国外知名大学。其中,有57名学生被诺丁汉大学、利物浦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继续深造。
规范的管理
学校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并建立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协同育人,全面实行“班主任+辅导员”二元制学生管理模式,以“严明的规章、有序的运行、积极的创新”为特色,全程、全员、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贴心的服务
学校贯彻“以生为本”服务理念,构建集“学业服务、生活服务、信息服务、助困服务、心理服务、就业服务”六位一体的学生服务体系,以“到位、有效、贴心”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学业、成才保障。
多元的资助
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外,学校还利用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展解困助学渠道,设立许璞奖学金、77物理奖学金、鹏旭医药奖学金、长春化工奖学金、阿科玛奖学金、隈利实国际助学金、农商行助学金、伟众助学金、双维助学金、敬鹏助学金、德康博爱基金等近30种奖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从1000元至20000元不等,另外,每年为贫困学生提供数百个勤工助学岗位,保障学子顺利成长成才。
精彩的活动
精心组织科技、文化、公益、竞赛、体验、交流、创新、创意、创业等活动,打造多彩的校园生活。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屡获佳绩。学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累计入驻134个创业项目,其中具有法人资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55个。
优质的就业
稳居高位的就业率、良好的苏南就业区域、优秀的就业质量,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广阔天地。已建立就业、实习基地150多家,平均每年举办招聘会、宣讲会300余场次,发布就业岗位约1.6万个,毕业生职业流向以高技术技能岗位为主。多年来,毕业生年内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2/3以上的毕业生在苏州、无锡、常州和上海等地区就业,学校连年被授予“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优美的校园
学校自然环境生态优美,坐落在美丽的昆承湖畔,现有隔湖相望的东湖、东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校园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学楼、体育馆、实验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学生宿舍统一安装空调,为学生生活成长提供优越的硬件环境。
广泛的交流
学校与美、英、德、法、意、加、澳、日、韩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80多所大学建立友好联系,近年来,学校每年有百余名师生赴英、美、德、日、韩等国外高校学习交流。学校建有以“东吴讲堂”等项目为平台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体系,一大批著名学者来校讲学。
一、常熟理工学院2019年“对口单招”招生计划
所属学院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制 |
计划数 |
学费 元/年 |
科目组名称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本科 |
4 |
45 |
5800 |
机械 |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4 |
45 |
5800 |
机电一体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4 |
40 |
5800 |
电子电工 |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本科 |
4 |
80 |
5800 |
计算机应用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本科 |
4 |
40 |
5200 |
市场营销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服务工程 |
本科 |
4 |
45 |
5800 |
汽车 |
艺术与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 |
4 |
80 |
5800 |
纺织服装 |
二、专业介绍
1.机械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测控技术
就业方向: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气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与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较为宽广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供配电系统、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系统运行、试验分析、工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FPGA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气控制集成系统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发电公司、电网公司、供电公司、电力工程公司、电气装备公司、自动化设备公司、现代制造业企业等单位从事电气设计、工程安装、技术应用、系统运行、试验分析、工程管理等工作。此外,本专业的毕业生综合能力突出,考研深造、跨专业就业均有优势。
3.软件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地方性、应用性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能从事相关行业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集成、维护和管理、测试等工作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UML)、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概论、操作系统、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软件测试与开发、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4.市场营销
培养目标:本专业通过教育教学和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具备营销领域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应有的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健全人格,掌握市场营销调研、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市场营销活动的策划、组织、执行、控制、管理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性企业、营销中介机构、营销管理机构等领域,成为从事营销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
就业方向:在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性企业、营销中介机构、营销管理机构等领域,从事营销开发与管理等工作。
5.汽车服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汽车技术服务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汽车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能够从事汽车及零部件试验测试、检测服务、商务贸易、保险理赔、信息咨询、企业管理、零部件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电子基础、汽车电路基础
就业方向:汽车及零部件试验、检测技术服务、汽车商务贸易、保险理赔、信息咨询、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
6.服装设计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服装工程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专业技术执行和应变能力,诚信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艺术素养、能在服装产业中解决产品研发、版型设计、工艺制造、IE技术与管理、纺织品检测与管理等问题的应用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纺织材料学、服装设计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立体裁剪、制版CAD、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企划与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能够在服装产业、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域从事纺织品检测、成衣款式与版型设计、服装品牌与商品企划、服装营销管理与国际贸易、服装生产线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成品检验等工作。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