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学部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中国传媒大学早成立的学部之一。文法学部秉持"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理念,突出基础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与传媒领域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创新。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社会人才需求。
学部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法学、社会学5个本科专业;拥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外交学、传媒政策与法规等10个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汉语国际教育、法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是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
学部设中文系、语言学系、法律系、社会学系、汉语国际教育中心,还建有国际关系研究所、政治传播研究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传媒政策与法规研究所等。
学部现有教职工124人,专职教师110人,其中资深教授1人,教授27人,副教授52人,大部分教师在国内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有两名教师入选校级教学名师,一名教师入选北京市教学名师。承担各级人才工程项目、各级教学改革项目,各级优质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国际课程等,拥有数支优秀教学团队,荣获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端前沿的学术研究,多学科研究团队,多领域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文法学部教师队伍的显著特色。
学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本科生450余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外国留学生200余名。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学部现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嘉义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等多个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互派交换生。在斯里兰卡、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设有海外教学实践基地;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意大利等国的当地中文学校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分期分批派驻学生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方面的实习。目前,学部正积极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学校沟通,争取更多的学生交换、实习实践合作。2012年获得汉语水平考试(HSK)网络考试的资质。
学部与北京英迈语言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曹雪芹学会、北京晨报、朝阳法院、盈科律师事务所、安博律师事务所、北京泰莱梅德教育咨询公司等十几个企事业、机关单位共建了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文法学部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语言文学类学科在不断增加内涵,政治法律类专业在不断提升其影响力。文法学部旨在给学生提供精粹的精神营养,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之旅中不断的“召回”自己、永远不停止思想探索的脚步。
特色介绍:
一、学生活动
1.文体活动突出专业特色。
学部借助文体活动、文化展示、讲座论坛等内容丰富的载体,进一步加强文法学部学生课余文化建设,影响带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过去的几年中结合学部专业特点,打造了一系列精品纷呈的文体活动,如首都高校中文联盟第三届“风逸杯”征文大赛,“花开不释卷”——文法学部读书季系列活动、清明诗会、世说诗韵、说文解图大赛等诸多极具专业特色与影响力的学生活动。
2.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文法学部始终坚持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学风建设,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借助文化展示、讲座论坛、创意活动等内容丰富的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团学组织仅2017年一年就相继举办了“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冬日感恩季之“见信如晤”活动 ,“照亮每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诗》诗歌朗诵会中国传媒大学站,“华韵未央”大型传统文化节活动等。
3.突出实践能力的教育。
学部近年来通过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有层次、有特色的学生活动有效推动了文法学子的实践能力,努力为学生的就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如2017中文未来?大语文教师素质大赛、“模拟法庭”等。
二、学生获奖
学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比赛,同学们均有骄人表现。文法学部本科生党支部多次获得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奖、北京市思政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生“中国梦”知识竞赛二等奖等。多次在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闪亮大学生”北京市大学生声音创意大赛、首都高校文学征文大赛、北京市书法比赛等诸多赛事上获奖。
教师获奖及突出成就:
"十二五"期间,文法学部多名教师荣获全国、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优质示范课15项,精品课程2项,国际课程1项,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取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50余篇,其中被CSSCI收录近800余篇,获得各级奖励20余项;出版著作100余部,获得各级各类奖励30余项。文法学部师生依据自身专业之长,勤勉努力,拥抱生活,成就个人,服务社会。
学生就业情况:
文法学部学生以求实严谨的学风、扎实的理论基础、朴实进取的精神风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实力。近几年来,文法学部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中有升,2017届毕业本科生综合就业率达100%。总体而言,文法学部学生就业情况呈现签约质量普遍提高、继续深造人数不断增长、就业途径日益拓宽的良好趋势。本科生就业去向主要从事媒体行业工作(纸媒、电视、广播、数媒)的人数比较集中,以及其他法律、教育等行业,其中约有半数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研究生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博士生的就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另外,考研升学、出国深造、大学生村官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本科毕业生的具体就业单位包括:新华通讯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北京市国税局、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山西省财政厅、解放军报社、霍尔果斯青春光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三方协议人员中约有半数为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村官等),其他为各类企业。
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或留学及保送研究生情况:
文法学部一向重视国际化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中外交流的机会。学部已与日本樱美林大学、日本京都产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嘉义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互派交换生。还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意大利等国的当地中文学校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分期分批派驻学生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方面的实习。每年文法学部都有多名在读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作为志愿者在世界各大洲的多个国家从事汉语教学、文化交流等工作,并深受好评。
文法学部每年召开多个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海外著名学者为本科生、研究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以此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每年主办多项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先后两次成功举办“全日本青少年汉语卡拉OK大赛决赛”、举办“中日大学生京剧汇演”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全面锻炼、提升、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
文法学部鼓励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并为此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近几年升学率普遍较高。
2016年本科共计100人毕业。其中23人通过保研、考研等途径继续在国内高等学府攻读研究生,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20位同学成功申请出国(含港澳台)留学深造,包括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盛顿大学、华威大学、昆士兰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
2017年本科学生共计106人毕业。其中27人继续在国内知名学府攻读研究生,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12位同学申请出国(含港澳台)留学深造,成功被墨尔本大学、韩国中央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外国名校录取。此外,2017届硕士毕业生中有2人研究生考博成功,6名硕士生成功申请出国做汉语教师。
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设立于2003年,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师资力量源自建校之初名师云集的语言文学部和后来组建的文学院,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教学团队中,教授、副教授比例分别为32%、65%,拥有博士学位教师高达86%。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文学传播,胜任事业机关、教育部门、新闻出版和网络传媒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也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培养和输送文学、艺术学、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优质生源。
专业核心课程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等。
专业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中国现代城市文学研究、欧美文学名作赏析、西方文论选读、唐宋诗词研究、元散曲研究、明清小说导读、鲁迅研究、中国电视剧简史、中国电视剧美学研究、当代电影与时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基督教文化概说、记录文化史及《诗经》、《周易》、《庄子》、《文心雕龙》等专书研读的课程,也有文学遗迹考察、各体文学创作、文本细读与批评、文学与文化创意等类实践课程。
专业课程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强调传媒院校特色以及学科研究的当代性、前沿性。学生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选修、辅修各种传媒类课程、专业。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知识;2.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3.掌握汉语运用的高级技能、英文应用的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4.熟悉党的文化工作政策和国家的相关法规、条令,了解网络文学及新媒体写作的前沿和趋势;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秉承“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将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掌握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在复杂信息环境下对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的较高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同时也为继续深造,成为汉语国际教育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通过四年的学习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外贸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交流传播相关的工作。
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外国语(相关语种),以及中国文化双语教学、语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古代文化经典海外传播、现代语言教育技术开发与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媒体话语语用分析、语言交际概论和中英语言文化对比等选修课程。同时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辅修各类传媒课程或专业。
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前身为应用语言学系,成立于1999年,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应用语言学系。经多年发展,目前汉语言专业学科基础更加夯实,以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培养文理兼备的本科人才。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团队中博导、硕导比例高,几乎所有教师都拥有博士学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新闻媒体、出版机构、文化产业、专业网站、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和业务部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素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语言信息处理和语言应用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主干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计算语言学、形式逻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史、语音学概论、语法学概论、语义学概论、语用学概论、文字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数据结构、自然语言处理、语言与智能、语言监测实务、语音编辑加工、语言交际概论、媒体语言研究和广告语言研究等丰富的选修课程。课程设置既突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又体现传媒院校的特色以及学科研究的当代性与前沿性。同时该专业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辅修各类传媒课程与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法学专业开办于1999年,设有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以及设于传播学之下传媒政策与法规硕士及传媒政策与法规博士。办学定位是:面向文化传媒娱乐行业和互联网领域培养“懂法律、懂传媒、懂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卓越法律人才。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梯队,办学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
法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4名),其中9名拥有博士学位,4名具有博士后经历,60%的教师有在国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还聘请了50余位学界、业界著名专家 担任客座教授、顾问或客座研究员、硕士生业界导师。法律系教师担任国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多个国家机关的咨询专家,经常接受主流媒体采访,就热点问题发表专业意见。法律系教师出版专著10余部,译著3部,主编教材2部,在CSSCI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广电总局、教育部、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等国家及省部级单位课题二十余项。1名教师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名教师入选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1名教师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法律系现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精品课程1门,国际课程1门,优质示范课1门,双语课程2门,文化传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传媒法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教学成果多次荣获过北京市高等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法学专业除了讲授教育部指定的16门核心课程(刑法、民法、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经济法学、商法、中国法制史、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保护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产权法)之外,还开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课程,包括:传媒法概论、媒介制度与理论、影视娱乐法、法制新闻实务、人工智能法、数据法等,为文化传媒行业输送合格人才。
法学专业建立了17个实践基地与合作单位,包括法院、其他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律所、各类传媒及互联网机构。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牛津大学国际传媒法模拟法庭比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比赛等,获奖比例和生均竞赛参与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